11月13日 對上帝之愛的需要
法蘭斯.貝克(Frans Bakker)

耶和華啊,恨惡你的,我豈不恨惡他們嗎?

攻擊你的,我豈不憎嫌他們嗎?

我切切地恨惡他們,

以他們爲仇敵。

——《詩篇》139:21-22

《詩篇》第139篇中談到恨惡。沒有這種恨惡,就沒有真正的歸信,因爲在歸信中有三個因素:認識自己的罪,從罪中轉離,歸向上帝。我們認識自己的罪時,就開始明白自己心中與上帝對抗的那種恨惡,於是我們從自我轉離,歸向上帝。我們對自己的愛改變成對自己的厭惡。對上帝的恨惡也被改變成對上帝的愛。這種改變在上帝最小的孩子身上也會出現,因爲這種內心的更新變化是歸信的本質。

讓我們屈膝在上帝面前,將這一切在禱告中誠實相告:“主,我們內心缺乏這種對罪的恨惡,無論是對我們自己的罪,還是對我們鄰舍的罪,因爲我們缺乏對你的愛。”讓我們像奧古斯丁一樣禱告:“主,請將你的命令賜給我們。”

如果我們不知道這種恨惡,我們也就不會擁有這種愛。上帝要求這種恨惡。上帝有權利恨惡。擁有這種愛和這種恨惡必須成爲我們內心的渴求。然而我們缺乏這種渴求。我們不能從自己的意志來渴望這些事,但我們必須這樣做。如果我們沒有面對自己生命中對上帝的恨惡,又怎能恨惡他人生命中的罪呢?但願我們中有更多的人,因爲自己生命飽嘗罪所付出的昂貴和苦澀的代價,能以靈魂的眼淚來恨惡他人的罪。

在這個對抗全能上帝的世界中,我們被呼召去恨惡罪併爲此悲傷。我們必須在一個軟弱的感情用事的“基督教”中,踐行敬虔的恨惡,那種所謂的“基督教”遵從並模擬上帝仇敵的樣式,已經不再理解恨惡罪在聖經的話語中是什麼意思。

如果指向墮落的心,“恨惡”就是一個醜陋的詞,但是如果指向跟黑暗王子和牠差役們的友誼,這個詞確實不可缺少。沒有“恨惡”,就不能維護上帝的榮耀,而沒有上帝的榮耀,就沒有人會得救。愛自己和愛世界的人將永遠不能承受上帝的國。

喔,但願有更多這樣的恨惡者!我們不是用緊握的拳頭來恨惡,而是用眼淚來恨惡,就像大衛一樣。那些在肩上揹負着自己和他人之罪的人,踐行着這種恨惡。在教會會眾中,在家庭中,在世界中,都有大量例證。缺乏這種恨惡,人就會被帶進黑暗,變得疲倦和後退。缺乏這種恨惡,甚至會讓教會與世界混淆不分。缺乏這種恨惡,會導致成聖歷程的低俗。所以,上帝的子民,如果我們不能保持這種恨惡,我們也不能保持這種愛。同時,一定要細想,這果子從來不是因爲我們自己而結出的。我們的肉體,仍然能夠把經文中的詞語用在我們自私和復仇的慾望中。我們剛硬的心把我們自己放在最顯著的位置上。這是一種虛假的熱情。

這果子只能從比詩人更恨惡罪的那一位而來,祂因爲那些抵擋上帝的人而悲傷。只能透過這葡萄樹的功效,我們才能成爲靠祂生長並結出這果子的枝子。只有那時,我們才能在對罪的恨惡和爲罪的憂愁上,被更新變化成爲祂的形像。我們也許孤獨地站立,甚至在我們自己的家中;我們將會經歷到在這世界上我們是客旅,並且主要是因爲我們自己的罪。但這樣的人將會永遠與上帝同在。那裏沒有對罪的悲傷,無論是對於他們自己的罪,還是對於他人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