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基督的真諦(二):跟隨基督」系列——「好鄰舍」這個題目。
今天研讀的經文來自路加福音第10 章25至37節:
25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26 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27 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28 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29 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30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
31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
32 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33 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
35 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36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37 他說:「是憐憫他的。」
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正在探討路加福音記載的耶穌生平,前九章都是在探討「耶穌是誰」,之後的九章,由第9至18章則關於一條問題:「跟隨耶穌代表甚麼?」第10章開始回答這條問題。成為耶穌的信徒代表甚麼?第10章的第一部分指出所有信徒都是傳福音信息的使者。我們在上個節目已經探討過了。
我們都是傳福音信息的使者,每個信徒都有福音的信息,理應向每個人宣講,勸勉別人相信福音。到了第10章的後半部分,我們看到信徒的另一面。除了傳講福音,我們還要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我們除了是「傳福音信息的使者」,還是「活出福音的好鄰舍」。傳福音信息的使者要將福音帶給每個人,勸勉他們相信福音,而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同樣是必須的,不管他們是否相信福音,我們都要關顧四周的人的需要。
講福音,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兩者是不可分割的,都須要明白透徹。事實上,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某程度上說是不發一聲地傳講福音。我們許多人認為它們不是必要的,但對耶穌而言,它們都是必須的。它們不可分割,都是必須的。因此,讓我們探討一下「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是甚麼意思。從經文可以看到四個重點。
我們知道「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是命令,這是規定。我們須要知道,這是必須的,它有何重要性,愛鄰舍要愛到甚麼程度,背後的機動是甚麼,動力從何而來,還有愛鄰舍的一些方法,如何實踐出來。即是說我們今天要探討命令、重要性、機動和方法。
首先是命令。這比喻首先描述耶穌和律法師的對話。當我們提到律法師,我們會想到民事法律,但這個律法師的專業是宗教法律或聖經律法。他是個宗教學者,這個人問了一條問題。
這是他發問的原因。經文說他起來試探耶穌。他為何要這樣做?因為耶穌對那些不守律法的人總是很友善。祂總是歡迎罪人到祂跟前,對他們那麼友善,來者不拒,但當時的宗教人士都視那些人為罪人,因為他們不守神的律法。因此那個宗教學者對耶穌充滿懷疑,想找出祂的罪狀。
律法師沒有真正尊重神的律法,對遵守道德律例沒有予以真心的尊重,於是他提出問題:「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要怎樣才可得救,蒙神接納呢?」他看見耶穌對「罪人」的態度,預計耶穌會這樣說:「你怎樣生活沒有太大關係,神接納每個人。你只要去找神,神就會接納你,愛你。」
律法師預期耶穌會這樣說,這便可以引祂落入陷阱,拿到祂的把柄。然而耶穌將計就計,不同的是,耶穌的計策是出於愛心,落在其中沒有甚麼問題。耶穌回答那個律法師。順帶一提,假如有人用問題引你入局,你必須用另一條問題脫身,總會湊效的,但不是絕對。耶穌在這裏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不是麼?祂用一條問題回應,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要回答這條問題只有兩種方法。當你問律法師律法寫了甚麼,要麼他拿出律法,即是整本律法書,從頭至尾向你讀出全部700條規條,或者給你一個概要。耶穌說:「念的是怎樣呢?」明顯就是要他說個概要。意思就是說:「給我一個概要,律法基本上要求甚麼?」耶穌當然得到祂想要的概要。
這是很典型的問題,這個律法師無須思索便能回答。當時律法師研讀律法,即神的道德律法,得出這兩條基本的原則。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現在請思想一下,因為明白耶穌做的事情十分重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是甚麼意思?我最喜歡的解釋來自英國聖公會威廉‧湯朴大主教(Archbishop William Temple),他曾經說過:「你獨處時所做的就是你的宗教。」他的意思是說,當你為了某些原因站在街角,等待了好幾小時,百無聊賴,無所事事。
當你的內心完全沒有束縛,無須為任何事情煩惱。那麼你會自自然然想到甚麼?本能地思想甚麼?你的思想喜歡放在哪裏?會想到神麼?想到祂的屬性?想到祂的美善?祂的榮美?當你無拘無束時,是否會自然想起神?然而答案是:「當然不會。」總是想着其他事情。不管想的是甚麼,湯朴大主教說:「這就是你真正的宗教。」這些東西才是你的神。
你的神就是這些事物。它們是你真正關心的,最令你牽腸掛肚。這是你的信仰。因此,律法的第一道測試其實是「如此愛神,以致祂填滿你獨處時所有的思想。」這是第一條律法。還有另一條。
第二條是「愛鄰舍如同自己」。這是甚麼意思?思想一下,你要竭盡所能滿足鄰舍的需要,充滿喜樂,第一時間全力以赴,如同你為自己努力。你要以喜樂的心第一時間全力以赴,竭盡所能滿足鄰舍的需要,如同你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的需要得着滿足後,你要歡喜快樂,如同你的需要得着滿足,因為你以他們的喜樂為喜樂。看見他們喜樂,你就會喜樂。
就只是這樣麼?你感受到當中的震撼麼?當你看着律法,看見足夠多的法律,又將之細分為六七百條規則,你每天讀一次,緊守這些規條,就開始自以為是個好人。但請你看看律法的精髓,看看它要要求的特質,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耶穌充滿睿智。一方面,耶穌是說:「律法概述了正確的人生,我們應該這樣生活。這是絕對正確的。你要如此愛神,因為神賜予我們一切,給予我們生命,我們理應這樣愛神的,這才合理。你也要如此愛鄰舍,因為你想別人怎樣待你,也要怎樣待人,這是金律。」
因此耶穌說明這樣的生命,指出你要這樣生活。律法要求的,你應該照着做。然而當祂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意思是說:「儘管律法是一條得救的路,卻沒有人藉着達到它要求而通向永生。」「你應這樣做,但你這樣做卻不會得救。我要證明給你看,你要這樣生活,肯定要。你如果想得救,只要全部做到,便會得救。」
然而你看到,那個宗教學者即時看出耶穌的計策,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接着發生甚麼呢?為何他要表達這個意思:「好的,讓我們理性一點,誰是我的鄰舍?你的意思不會是說所有人吧,對不對?讓我們深入探討,這樣才合情合理。」他為何要這樣做?路加告訴我們,因為他人生的基礎是「只要我有足夠的道德,神便會接納我。」
這就是他的人生基礎。他意識到耶穌要拆毀這個基礎,因為耶穌要他說出律法的精要。他道明了律法的精要後,便知道這是無法做到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這是很睿智的,因為一方面耶穌指出要這樣生活,但如果你認為我們可以因滿足律法要求而得以承受永生,那是愚不可及。
那人明顯意識到耶穌的計策,大概便說:「等一等,你不會打算推倒我的人生基礎吧。你不會是說要愛所有人吧。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告訴我得救的最低標準。」神對人類最低的標準大概會是甚麼?
神對人類最低的標準會是甚麼?耶穌說:「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祂告訴他們一個比喻。故事裏有一個主角,可以說是個英雄。那個英雄做了甚麼?他通過好行為滿足了別人的需要。代價是難以想像的,我們將看到這是何等的犧牲,也是相當險冒的。但這位英雄做得很好,這就是所謂的全人事工:滿足情感需要、身體需要、財政需要、醫療需要,還有交通需要。
看到這個故事,你說:「這不是很棒麼?」然而你要明白這個故事的答案是甚麼,明白這個故事要解答甚麼問題,那就是:「當神說要愛鄰舍,中心的思想是甚麼?最低的標準是甚麼?」
耶穌指出要關顧四周的人的需要,即使他們與你的信仰不同。由於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的宗教不同,彼此認為對方褻瀆神。耶穌的意思是說:「我要你望出去,看看那些你原本瞧不起的人。我要你望出去,看看那些與你的信仰不同的人。我要你實際滿足他們的需要,付出愛心,使別人驚訝。」因此,我說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
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是甚麼意思?就是去滿足身邊所有人的需要,不論他們與你的信仰是否相同,都要滿足他們實際的需要,不計較代價和犧牲。由於你的行為超出他們的理解,因此他們想知道究竟,有興趣聽聽福音。明白了耶穌的意思,便想問:「單單告訴我,神對愛鄰舍最低的標準是甚麼?」
耶穌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我們今天稱為「社會工作」。耶穌指出,成為門徒的重點就在於此。這是重點。向軟弱者施以援手,給予食物、居所和保護,解救被壓迫者,都是成為門徒責無旁貸的。這就是「愛鄰舍」的基本要求,十分發人深省。
你要知道,耶穌不只在這裏提到愛鄰舍。在馬太福音第25章,耶穌說了一個比喻。這不能說是比喻,只是很像比喻。耶穌大概說:「到了審判日,大牧人,即審判者會分別綿羊山羊。」這是牧羊人必須做的,因為很多時其他白色的動物會混入羊群,看來像綿羊,但其實不然,只是山羊。
你不會剪山羊的毛。因此牧羊人常常要在羊群中分別綿羊山羊。這樣的描述便用了兩個比喻,結合一起,不是麼?總之要從綿羊中抽出山羊。耶穌指出,審判日會是這樣。宇宙的審判者會察看每一個自稱是信徒的人,祂會把帶着面具的人篩走,說:「你經歷神浩瀚偉大的恩典,你們口口聲聲自稱是信徒,但其實不是。」
你怎知道如何分別真假信徒?審判者如何分別真假呢?耶穌的回答大概是這樣:「那日審判者會說:『你就是山羊。』他們問:『為甚麼?』祂會說:『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裏,你們不來看顧我。』他們便要回答審判者說:『主啊,我們何曾見過祢遇上這些困難?』主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這是令人很驚訝的。可以這樣理解,耶穌總是指出:「你想知他們是甚麼人,便看看他們結甚麼果。」有兩種樹,同樣是六月,有一棵樹枝葉荗盛,另一棵樹則無花無葉。那棵樹是死的?那棵是活的?枝葉荗盛的樹就是活的。難道果實給予那棵樹生命麼?不是的,果實只是告訴你那棵樹有生命力。
耶穌直言不諱,意思是說,「我知道如何分別一個自稱信徒的人和一個真正經歷我浩大恩典的人。一個人生命富有同情心,經常行善,服事別人,特別是貧窮者,那是經歷救恩必然的記號。或遲或早,但早晚會有這些表現。這樣的好行為不會賜你永生,卻證明你經歷了救恩。」因此,我首先要指出,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是不可或缺的。
你聽到麼?各位聽眾朋友,你們聽到麼?你聽到麼?你會不會開始有點同情律法師的處境?你會不會說:「耶穌,我們要理性一點。我們應該設一些上限,因為我感到有了虧欠。你能不能設一些上限?」但耶穌沒有。經文除了指出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至為重要外,耶穌還從三方面說明愛人的程度。祂要求門徒如何愛鄰舍。
耶穌提到我們在三方面很容易把愛有所保留,但祂不允許我們有所保留。經文指出耶穌不允許這樣。首先,我們往往局限了「何人」值得幫助,而不去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其次,我們往往局限了別人「何時」才值得幫助。第三,我們局限了付出「多少」。
首先,我們因為「對方是誰」而有所保留。對於與你相近的人,或是你喜歡的人,很自然想幫助他們,向他們伸出援手。誰與你相近呢?舉個例,我先要指出,我絕對不是說這有甚麼錯。假如你失了業,教會的失業基金接濟你,執事向你提供協助,幫助你度過難關。現在你找到了工作,你回復過來後,大概會對失業基金格外的慷慨解囊。
這些年來,失業基金規模發展越來越大及穩健,我想這是其中一個原因,當人們得到了幫助,感受到了恩惠,往後會很願意回過頭來支持這些事工。因為你奉獻時,知道金錢會用來幫助那些與你際遇相似的人,另一個年輕的專業人士,諸如似類,他們遇到了一些不幸。你想幫那些能令你產生共鳴的人,這是很自然的。
因為他們的際遇很像你,你知道他們經歷了甚麼,很明白他們。然而耶穌說:「你要當心,我要告訴你誰是你的鄰舍。」祂這樣說明。故事裏當然只有兩個主角,一個是猶太人,一個是撒馬利亞人。當時這兩個民族是互相敵對的。耶穌刻意這樣安排,有何用意?因為祂準備說:「你的鄰舍是任何有需要的人。」絕對是任何人。比喻中的主人公克服了巨大的民族恩怨,才能伸出援手。耶穌是想說明:「你怎麼敢有所保留?」你敢麼?我們就是常常因為「對方是誰」而有所保留。
其次,我們往往局限了別人「何時」才值得幫助。這是十分普遍的,我牧會經常看到這現象。我多年來研讀這個比喻,改變了我一生,否則我未必會牧會這麼多年。
當我第一次想幫助會眾明白要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時常會有人問我:「有一類人我不想幫助。你知道,有些人遭遇天災,家園盡毁,他們是無辜的。但有些人我很清楚,也知道他們家庭的一些事情。他們不負責任,愚昧無知,膽大妄為,他們時常遭遇麻煩,是咎由自取的。如果他們是無辜的,值得幫助的話,我不介意伸出援手。」
然而,耶穌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撒馬利亞人的故事,產生了一個難題。當撒馬利亞人在路上發現那人是猶太人,如果你明白一些歷史背景,便明白對他來說這有多為難。耶穌描述的主角,絕對認為那個垂死的人咎由自取。他認為這絕對是自食其果。
追溯當時的社會,並沒有充斥個人主義。假如有個兩宗派,有人覺得另一批人在逼迫他,他會說:「你們在逼迫我們。」另一邊則說:「不,是你們在逼迫我們。」由於他們沒有從自己個人的思想判斷每個事件,當他們看見敵對陣營的其中一分子,便會說:「你們會有惡報的。」
耶穌刻劃的這個人,在他的時代背景裏絕對會覺得眼前的猶太人罪有應得,然而他還是蹲下來伸出援手。你怎敢限制別人「何時」才值得幫助,決定他們是否值得幫助?
偉大的神學家喬納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在1740年代牧會,寫過一篇很精彩的論文,題目是《向貧窮人行善的責任》,因為他的會眾對於幫助貧窮人諸多借口。這是幾個例子,愛德華茲列出了所有借口,說明福音如何回應。
這是第一個借口:「他們不是真的貧窮。我只會幫助那些一貧如洗,三餐不繼的人。」
愛德華茲回答說:「我們要等到鄰舍走投無路才施以援手麼?這與愛人如己的規條格格不入。我們在走投無路前,早已為自己的處境終日操心,竭盡所能幫助自己走出困局。因此你要愛人如己。」
這是第二個借口:「他們的困難是自招的。他們咎由自取,我不想幫助他們。」
愛德華茲寫道:「但基督愛你,憐憫你,你的愚昧帶來種種的慾望和悲哀,基督卻犧牲自己來拯救你。我們不是應該愛人像基督愛我們一樣麼?」換句話說,愛德華茲表示基督從天上望向人間,如果祂說:『我只想以寶血幫助那些值得幫助的貧乏人。』那麼祂不會來到地上拯救世人,因為地上沒有人值得拯救。
這麼說來,我們往往局限了「何人」值得幫助。耶穌說:「你竟敢以貎取人?」我們往往局限了別人「何時」才值得幫助,耶穌說:「你竟敢這樣做?」第三,我們往往局限了付出「多少」。
我們往往會說:「我生活也許過得不錯,但只是勉強維持生計,沒有能力幫助這些人,這超出我的承受能力。」儘管這故事只是個比喻,但耶穌刻意安排故事發生在一段人所共知的路上。祂不是隨便說:「在路上,強盜來搶劫他。」祂把故事地點安排在耶路撒冷下耶利哥一段特別危險的路上。
那裏山路崎嶇,到處是洞穴。路上有一個關口,上面寫着「血的通道」。許多人在那裏遇劫,甚至被殺,因此那地方稱為「血的通道」。故事的受害人來到血的通道這個地方,遇上了強盜,被打個半死,命在旦夕。之後來了一個祭司和利未人。我們很快會探討這兩個人,但讓我告訴你,他們為何視若無睹,匆匆從那邊走過去。
因為他們很精明。當你看見有人垂死掙扎,但未死去,這意味甚麼?強盜就在附近。停下來可能隨時沒命。因此當那個撒馬利亞人停下來,他是冒着生命危險的。撒馬利亞人停下來是冒着生命危險的。這是無比的付出。他當然慷慨解囊,他不僅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他還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耶穌的意思是說:「我要不計代價的付出。」
愛德華茲在那篇論文裏提到有人說:「我沒有能力幫助有需要的人,我負擔不了。」愛德華茲這樣回應:「記起加拉太書第6章2節,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他接着說:「根據福音的要求,我們即使要受苦,也有責任向別人施予援手。否則如何能做到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呢?如果我們只在不受影響的情況下才去擔當別人的重擔,如何能竭盡所能互相擔當重擔呢?」
愛德華茲的意思是這樣的:當人說:「我無力幫助。」他們是說:「若我幫助窮人或有需要的人便會承擔重擔,影響我的生活水平,要我付出很大,所以無能為力。」耶穌則會說:「是的,的確要付出很多。」
根本沒有所謂有能力幫助別人。事實上,你認為有能力幫助別人,就說明你幫得不夠。耶穌基督的意思是說:「讓我告訴你,我要信徒付出多大程度的愛。我要告訴你這有多徹底。你要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甚至連那些你討厭見到的人也要幫助,即使咎由自取的人也要幫助。你要竭力幫助他們,甚至他們部分重擔落在你身上,因為你正大力付出,所以某程度上會承受他們部分的困境。」耶穌的意思就是這樣:「這就是我呼召你的工作,你怎敢有所保留?」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要這樣不計代價地付出。
現在我要問你一條問題,你如何令其他人這樣生活呢?很明顯是否有人會說:「人不應這樣無限付出。」當然不。假如你知道有兩個人這樣生活,你便想成為他們的鄰居。我想指出,這是很好的,但沒有人這樣生活,沒有人做得到。因此,你如何令人這樣生活呢?
這便來到第三條問題,即是動機。你如何得到力量這樣樂於助人?動力從何而來?力量來自哪裏?令人以此生活只有兩種可能的方法,耶穌向我們展示出來,一種是有所缺欠,另一種是充足有餘;一種是完全不足,另一種是盡善盡美的。
第一種令人樂於助人的方法是訴諸道德──世俗或宗教的道德。舉個例,世俗的版本這樣說:「假如你頓悟人生,追求社會進步,慷慨大方,是個正義的人,又富有公德心,十分關懷貧窮的人,這樣你便會付出時間和心血,參與志願工作,出錢出力。你對人生看得很透徹,很想社會進步,所以特別關懷貧困的人。」
這是世俗的版本。然後是宗教的版本:「因為聖經這樣吩咐,所以你要賙濟窮人。或者是可蘭經這樣吩咐,律法書這樣吩咐,或其他經書這樣吩咐。」據我所知,世上各大宗教,沒有一個宗教不會重視幫助窮人。這樣你看到宗教的版本和世俗的版本。然而兩者基本上是以罪疚來推動你行善。「你這麼富有,他們這麼貧窮,你不覺得虧欠麼?捐出去吧。」
你可知道?耶穌以比喻說理,除非你明白祂的要點,否則會覺得沒此必要。這裏有兩個人,他們非常道德和虔誠,分別是一個祭司和一個利未人。最諷刺的是,幫助人是祭司和利未人的職責。故事中,耶穌沒有選其他人,例如法利賽人或其他人。祭司和利未人的職責是幫助貧窮的人。
他們將救濟金分派給窮人。耶穌想告訴我們甚麼?祂想說明人若是因為職責、道德或惻隱之心,一般情況下會幫助貧困者,但當代價無比高昂,連生命也要付出時,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他們無法做到耶穌的要求,無法成為鄰舍極大的祝福。
他們只是從一邊走過。耶穌要表明:「道德不能令你變得很美。」道德不能令你多一點慷慨,只能令你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內疚,驅使你去行善,但不會令你多走一步。道德不會真的改變你的生命。
事實上,讓我問你一條簡單問題。你們中間有沒有人因為沒有行善,或缺乏慷慨,或對有需要的人太少關顧而自責內疚呢?有沒有人為此感到內疚呢?不要再內疚了,因為這樣你不會如耶穌所願,做到祂要你做的事情。耶穌不是要令那個律法師自責內疚。祂並非要說:「你沒有幫助貧窮人,看你有多罪惡。」不要忘記那個律法師原本的問題。
看,耶穌基督說的重點是唯一行善的力量。這個比喻的關鍵是耶穌把那律法師放在故事哪個位置呢?如果耶穌基督說了這樣一個故事,說:「像你一樣的人騎着馬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在路上看見一個撒馬利亞人。
那個撒馬利亞人被強盜打劫,被打個半死,幾乎便要死了。但那個像你一樣的人,儘管對方是個撒馬利亞人,他仍下馬把油倒在那人的傷處,他將自己擺上,冒着生命危險,為要救那個人。你要這樣跟着做。」如果是這樣又如何呢?「像你一樣的人騎着馬,看見一個撒馬利亞人倒在地上。討厭的撒馬利亞人,他們是迷失的,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但他克服了可怕的民族仇恨,打破了階級觀念,衝破了兩人之間種種的障礙,下馬走去幫助那人。你要這樣跟着做。」
那個律法師會有何回應?他大概會嘲笑耶穌,說:「你在說笑麼?我不是叛國者,這是我聽過最荒謬的故事。沒有自尊自重的以色列人會做這種事。我只會無視那個人,幫助他快點死去,我會騎着馬在他身上來回踐踏。」他會對耶穌說:「你沒有啟發我,沒有感動我。這是世上最荒謬的事。」這是真的,事情的確會這樣發生。然而耶穌說的比喻不是這樣,祂把以色列人放在路上成為受害人。
耶穌把可恨的撒馬利亞人放在馬上。祂向律法師提問,意思是說:「假如你是路上那個受害人,滿身是血,在生死邊緣垂死掙扎,你會怎樣?假如你唯一的希望是那個敵人白白地向你施以援手,那人沒有欠你的人情,反而是與你為敵的,你會怎樣?假如你唯一的希望是那人白白地向你施以援手,但你們根本不是同胞,他沒必要視你為鄰舍向你付出愛心,你會怎樣?」
如果情況是這樣,你會怎樣?你想得到白白的恩惠麼?如果情況是這樣,你會怎樣呢?你可明白耶穌的方法?假如祂說,你是騎着馬的人,撒馬利亞人倒在地上。打破彼此的距離,不要再有民族主義和階級觀念,你要慷慨大方。這樣的話,耶穌基本上便是說:「我給你一條規則,你要照做。」即使那律法師表示認同,只不過是照着做,但內心不會有所改變。
然而耶穌不是給他一條「照做」的規則,而是給他動力。耶穌不是說:「你在馬上,那人倒在地上。」耶穌是說:「如果你倒在地上呢?如果你經歷這種無比的恩惠,你會怎樣呢?假如你意外地獲得這個人拯救,他沒有欠你甚麼,反而是你在恨惡人,你會怎樣呢?」如果事情真的這樣發生在你身上,你看所有人的角度會否不同了?只有這樣你才有無比的愛心,你才變成一個可以徹底付出的好鄰舍。
要是事情真的這樣發生,過去你輕視的外族、低下階層和不負責任的人,你會望着他們,說:「我和他們沒有分別。我蒙一個從不欠我的人拯救,他是敵人,但他救了我。我心底裏拒絕他,抗拒他,但他救了我。他無比的愛救了我。」
事情完全不同,這會勝過道德主義,也會除掉驕傲,使你不會輕視和嘲笑所有與你不同的人。這是會發生的,耶穌的意思是說:「直至你有了好鄰舍,你才能成為別人的好鄰舍。」換句話說,你永遠不會是個好鄰舍,除非你得到鄰舍無比的愛心幫助。直至你得到鄰舍無比的恩惠,你才能承擔服事人的事工。
現在你要問問自己:「這很有意思,你從那裏可以得到這樣的愛?」你可留意耶穌如何轉移話題?律法師開始時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但到最後他思想着耶穌的問題。他改變了。耶穌問他:「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律法師多半支支吾吾,他甚至說不出「撒馬利亞人」,但基本上是這個意思。
律法師說:「是憐憫他的。」耶穌有何回應?祂說:「你去照樣行吧。」意思是說:「規條是死的,當然有「不可種族歧視」的條例,種族主義是錯的。當然也有「不可自私」的條例,你的錢財不可全部用於自己身上。然而我不是要給你規條,這改變不了你的心。你需要動力。」好了,動力從何而來?你知道的。
凡信奉耶穌基督的福音便得着所需的動力。福音的意思是說:我們全都在為自己尋找存在的價值,每個人都是這樣,都想為自己尋找存在的價值。當你在尋找存在的價值,你可知會如何焦慮不安?假如你說:「我很好,我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因為這樣這樣,所以我很重要。」你一心想得到的會支配着你,著名作家貝琦‧皮伯(Becky Pippert)說:「你一心追求權力,便會受到權力支配。如果你一心追求別人的認同,你想討好的人就會支配着你。如果你一心追求家庭,你的家庭就會支配着你。」
除了神以外,你用其他任何事物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那些事物都會成為你的主人奴役你、擊打你,使你充滿眼淚,長期灰心沮喪,最後你會像那個被搶劫的人倒下,靈命垂死掙扎。然而福音基本上是說:「耶穌基督進入世界。祂來到路上。祂當然沒有欠我們甚麼,反而受到拒絕。要知道,祂是造物主,我們的一切都屬於祂,但我們卻全都活得像是自己的主。當祂來到我們中間,在這條路上祂憐憫我們。」
說到「同情心」這個詞,第33節說「動了慈心」。這個詞在聖經中是最常見用來表達耶穌基督的情感世界。第33節:「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當耶穌基督看見我們,祂知道停下來不僅是冒着生命危險。祂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不僅是冒生命危險,而且是肯定會送命的。但祂這樣做了。祂來到我們中間,讓我們坐上祂的位置,祂為我們付上了生命。哥林多後書第5章21節:「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裏面成為神的義。」耶穌這樣犧牲了。如果你視祂為你的好撒馬利亞人,視祂為你的好鄰舍,明白祂的犧牲,你會永遠改變過來,使你也能成為好鄰舍。你也可以的,現在就開始。
你看,在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裏,耶穌基督要求的愛不是出於規條,祂要求的愛不是出於規定。你可知我的意思?換句話說,耶穌基督是說:「成為鄰舍的莫大祝福所須要的愛,不應是出於規條,而是對白白的恩典的回應。」唯有你看見真正的鄰舍耶穌基督,明白祂為你付出,才能成為別人的真鄰舍。
現在讓我作個總結。我們探究了幾個要點,都是成為好鄰舍的一些方法。我會很快的總結。經文教導我們三個要點如何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
第一:你要檢視自己是不是好鄰舍,重新使自己成為好鄰舍。你可知我的意思?看,利未人和祭師就在附近,他們在路的另一邊走過,這是很荒謬的,因為他們在同一條路上,卻裝着沒有看見,像是不同路一般。請留意有三個人,利未人、祭師和撒馬利亞人,三人都看見那個受傷者。你看到「看見」這個詞麼?利未人看見他,祭師看見他,撒馬利亞人也看見他。
然而祭師和利未人沒有伸出援手。他們沒理會那個受傷者,沒有去觸摸他。這樣說,他們看了一眼,便沒再看第二眼。他們只看了一眼,便把頭轉向另一邊。然而撒馬利亞人看見了他,覺得他很淒涼,就動了慈心。因此,撒馬利亞人做的第一件事是思想那人的需要。另外兩個人太忙碌了。撒馬利亞人觸摸那個受傷者,悉心看顧他。
另外兩人則盡量離得遠一點。現在請你聽着,當社會上有許多有需要的兒童,貧窮人口也很多時,如果你的經濟富裕,可是你卻把所有金錢用在自己身上,你就是那個祭師和利未人。讓我們正視這問題,你表面上可能是別人的鄰舍,但你不是他們真正的鄰舍。
你如何使自己由表面上的鄰舍變成真正的鄰舍?你要重新使自己成為好鄰舍。這裏有兩種方法:你要思想,還要觸摸。你要花時間思想他們的需要,然後有實際行動,與他們相連。你必須重新使自己成為好鄰舍。
其次,我們要重新組織信息和關顧鄰舍的策略。我們傳講福音的信息,對人說:「請相信福音。」你要成為活出福音的鄰舍,說:「不管你信不信,我都會愛你的。」讓我告訴你,路加福音第10章教導我們如何把這些要點結合起來。當耶穌說:「我要你勇敢無懼地宣講福音的信息。」保守派基督徒感覺很舒服,但自由派基督徒就心裏不安了。
當耶穌說:「我要你盡力成為別人的鄰舍,關懷貧窮人的需要。」自由派基督徒感覺很舒服,但保守派基督徒就心裏不安了。耶穌沒有問題,祂完全將兩者合而為一。你可知在歷史中,兩者完全合一時,基督信仰便很興旺。關懷身體,也關懷靈魂。因此羅馬皇帝朱利安(Julian)看見基督信仰急速發展,相反異教日漸萎縮,心裏很不愉快。他寫了一封很出名的信。
他是寫給一個朋友,談及為何會出現這現象。他在信中說:「你知道,希臘的宗教並不興盛。為何我們沒發現,基督徒對陌生人的慈愛,在基督教的發展中起了很大作用。我感到很丟臉,這些基督徒不單關心他們圈子裏的窮人,還關心我們的窮人。任何人都看得到我們連對信仰相同的人也缺乏支持。」
朱利安的意思是說,希臘人關懷希臘的窮人,羅馬人關懷羅馬的窮人,但基督徒則關懷所有人。他們不單關懷他們圈子裏的窮人,還關懷所有窮人。世上從沒有這樣的一班人。這是事實,直至現在也是一樣。你必須結合這兩方面。
我們談了重新成為好鄰舍和結合信息與關懷,我要很快談談另一個要點,就是種族和解。這段經文表現了種族和解,我要你記着這點。耶穌正在處理一個自義的人,這個人並不明白福音。他是個宗教人士,但不是基督徒,並不相信福音。他在嘗試為自己辯護,耶穌假定他是個種族主義者,因此安排的主角來自他原來痛恨的另一個民族。
我想這就是經文的意思。要知道,沒有人認為自己是種族主義者。
耶穌指出種族主義是自義的一種表現。在明白福音前,這是人心的一個決定:「我要令自己覺得自己是個很棒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那些文化不同的人,說:「我比他們優越。」耶穌的意思是,種族主義與不明白福音有莫大關係。因此,我們都要檢視內心,假定我們心裏存在種族主義的思想。
因此,如果我們想成為好鄰舍,就要重新使自己成為別人的祝福,結合身體和靈魂的需要,在種族和解上下苦功。聽着,是不是有人仍然自責內疚呢?你說:「我感到內疚,不認為可以這樣生活。」好吧,但耶穌是否要你帶着罪疚服事?除非你被神所要求的慈心所壓服,否則不會有足夠的謙卑接受神的慈愛。
耶穌透過偉大的撒馬利亞人向你發出邀請。當你看見耶穌做了甚麼,以祂的生命來救贖你,當這真理觸摸你的內心深處,你可以放聲歌唱:「奇異的愛,怎能如此,我主我神竟為我死?」這樣你便能去成為別人的好鄰舍。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讓我們明白這段經文,教導我們成為好鄰舍。求聖靈使我們經歷耶穌的恩典,這恩典就是主告訴那個律法師需要有的愛。有時祢會使我們更深經歷這份恩典。我們禱告求祢這樣做,使我們能真正跟隨耶穌的腳蹤,祂來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