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在危險中顯出善行
約翰·派博

第十章 在危險中顯出善行

第五個答案

神藉着冠狀病毒疫情呼召自己的百姓勝過自憐和懼怕,

帶着剛強和喜樂,憑着愛心行榮耀神的善事。

耶穌教導他的門徒“你們的光……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爲,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人們往往沒有注意到,以這種方式做世上的鹽、做世上的光會讓鹽更鹹、光更亮,因爲信徒即便身處苦難之中也要行善。

危險黑暗中的明光

耶穌剛剛說過:“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爲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太5:11-12)接着他馬上又說:“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太5:13-16)

賦予基督信仰鹽味和光芒的不僅僅是善行,而是不顧自身安危的善行。很多非基督徒也行善事,然而很少有人因這些善事將榮耀歸給神。

是的,《馬太福音》第5章中提到的危險乃是逼迫,不是疾病。但原則都是一樣的。無論是疾病還是逼迫,我們在危險環境中憑愛心顯出的善行,更清楚地指明瞭以下事實:出於對神的盼望,人才有能力如此行善。例如,耶穌這樣說道:

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爲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着報答。(路14:13-14)

“到……復活的時候,你要得着報答”;對神的盼望超越死亡,使我們有能力行出在今生不可能得着報答的善行。這一真理同樣適用於使我們身陷險境的善行,尤其是危及我們生命的善行。

彼得如何運用耶穌的教導

使徒彼得比其他新約作者都更多提到耶穌這關乎善行的明訓:

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爲,便在鑑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彼前2:12)

而且,彼得也就面對危險依然行善提出了同樣的觀點,他說:“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爲善,將自己靈魂交與那信實的造化之主。”(彼前4:19)換言之,不要讓遭受苦難的可能性或現實的磨難攔阻你行善。

基督替我們死,爲叫我們在危險中行善

彼得將這種新生命與耶穌爲我們的罪而死聯繫在一起:“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彼前2:24)因着基督的緣故,基督徒得以治死自己的罪,並且熱心行公義的善事。

保羅同樣也將耶穌的死和基督徒行善的熱心聯繫起來:“他爲我們舍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爲善。”(多2:14)

保羅還明確指出,這些善行既涵蓋基督徒,又惠及非基督徒。“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加6:10)“你們要謹慎,無論是誰都不可以惡報惡。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帖前5:15)

冒險行善能讓基督顯大

神爲自己的百姓所定的終極目標乃是:我們頌讚他的偉大,並讓他兒子耶穌基督的價值顯大。“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爲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顯大。”(腓1:20)叫神在凡事上得榮耀;無論是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顯大。這就是神賦予我們的偉大人生目標。

因此,神藉着冠狀病毒疫情所要成就的美意是,他的百姓可以治死自憐和懼怕,能夠在危險環境中熱心行善。基督徒看重別人的需要,而非自身的安逸,選擇關愛鄰舍,而非自保。我們的救主就是如此,他也爲此而死。

初期教會的榜樣

羅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在他所著的《基督教的勝利》(The Triumph of Christianity)一書中指出,在基督教會最初的幾個世紀裏,“真正催生鉅變的信條乃是:基督徒的愛心和慈善必須突破家庭甚至信仰的界限,延伸到一切有需要的人。”

公元165年和251年,羅馬帝國兩次爆發大瘟疫。在基督教會之外,憐憫和犧牲沒有任何文化或宗教基礎。“沒有人相信眾神會關心人間疾苦。”而且,“人們認爲憐憫是一種性格缺陷,同情則是一種病態的情感:因爲憐憫涉及提供不勞而獲的幫助或救濟,這有悖公平。”

因此,當帝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死於疾病時,醫生們卻逃到了自己的鄉村莊園。出現症狀的患者被趕出家門,祭司遺棄了聖殿。然而斯塔克注意到:“基督徒聲稱有解決辦法,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採取了適當的行動。”

解決辦法包括:藉着基督罪得赦免,得着超越死亡的永生盼望。在一個醫治無望、徹底絕望的時期,這真是個寶貴的信息。

行動方面,有極多的基督徒照看病人和瀕死之人。第二次大瘟疫接近尾聲時,亞歷山大城的狄奧尼修斯主教(Bishop Dionysius of Alexandria)寫了一封信,稱讚自己教會的會友說:

我們的大多數弟兄都顯出了無比的愛心和忠心,從不偷懶,總是彼此關心。這些弟兄不顧危險,照看病人,留意他們的一切需要,在基督裏服侍他們,即便要與他們一同離世也依然平靜喜樂。

堵住無知皇帝的口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反主流文化、基督式的關愛病人及窮人之舉,最終贏得了人心,使許多人離開了周圍的異教信仰。兩個世紀之後,羅馬皇帝尤利安(Julian,332-363)想要給古羅馬宗教注入新的活力,將基督教視爲日益增長的威脅。他沮喪地寫信給加拉太的羅馬大祭司:

通過用愛心服侍陌生人和幫忙埋葬死人,無神論(即基督教信仰)的發展格外迅速。沒有一個猶太人是乞丐,那些不拜神的加利利人(即基督徒)不但關愛他們自己的窮人,還照看我們的窮人;然而當我們自己的百姓向我們尋求幫助時,卻毫無結果,這真是個醜聞!

緩解從神降下的苦難

既將冠狀病毒疫情看作神的作爲,又將這疫情視爲神在呼召基督徒冒險緩解疫情造成的苦難,二者並無矛盾。自從神在亞當墮落之時叫這世界服在罪和苦難之下以來,儘管他是預定滅亡之審判的那一位,但他也命定自己的百姓設法拯救即將滅亡之人。在耶穌基督裏,神親自來到世間,救人脫離他的公義審判(羅5:9)。這正是基督釘十字架的意義。

因此,神的百姓所行的善事也包括爲以下事項禱告:病人得醫治;求神停手,終止這冠狀病毒大流行,提供治療方法。我們既爲冠狀病毒疫情禱告,又在努力緩解疫情造成的苦難。這就像當年的亞伯拉罕·林肯,儘管他將南北戰爭視爲從神而來的審判,然而他既爲戰爭的結束禱告,又在努力結束戰爭:

我們癡心盼望,我們懇切禱告,願這可怕的戰禍快快過去。然而神若叫這戰爭繼續下去,直至250年來奴隸們無償苦幹所累積的一切財富灰飛煙滅,直至如同3,000年前的名言所說,“皮鞭抽出的每一滴血,都要由利劍刺出的另一滴血來補償”,那麼我們仍然應該說:“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

神有自己的工要做,很多都是隱祕之事;我們也有自己的工要做。我們若是信靠他、聽從他的話,他會用自己的主權和我們的侍奉成就他那智慧、美善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