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改變我們,看基督爲無價至寶
第四個答案
冠狀病毒疫情如同晴天霹靂,神藉此呼召我們都要悔改,重新與無價至寶基督聯合。
作爲悔改的呼喚,冠狀病毒疫情並非獨一無二。事實上,所有的自然災害——無論是洪水、饑荒、蝗災、海嘯,還是瘟疫——都是神在呼召人悔改,其中滿了傷痛和憐憫。
我們能從《路加福音》13章1至5節耶穌對災難的迴應中看出這一點:
正當那時,有人將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告訴耶穌。耶穌說:“你們以爲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爲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彼拉多曾在聖殿裏屠殺敬拜神的人;西羅亞樓倒塌,造成18名路人死亡。前者是邪惡人性結出的惡果,而後者顯然是個意外。
災難對你的意義
眾人想從耶穌那裏知道:“這事的意義是什麼?是神對具體罪行的特定審判嗎?”耶穌的回答令人驚奇。他從這些災難性事件中挖掘出的意義涉及每一個人,而不僅僅是那些死難者。他就這兩個事件如此說道:“不是的,彼拉多所殺之人和西羅亞樓壓死之人並非比你們更有罪。”
你們?耶穌爲什麼提到他們的罪?他們並非就自己的罪請教耶穌。他們只是對別人的罪感到好奇。他們想知道災難性事件對死難者意味着什麼,但他們並不想知道這對其他人意味着什麼。
這就是耶穌的回答之所以令人驚奇的原因。其實,他是在說這些災難性事件的意義涉及每一個人,而它傳遞的信息則是“要麼悔改,要麼滅亡”。他講了兩遍:“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13:3)“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13:5)。
充滿憐憫的呼喚:趁着還有時間,悔改吧
耶穌在做什麼?他在教導眾人應該爲何事感到驚訝,因爲這些人在爲錯誤的對象感到驚訝並質疑耶穌。他們感到驚訝的是,有人如此殘忍地被屠殺,有人無緣無故地被塌樓壓死。然而耶穌說:“你們沒有被屠殺,沒有被壓死,這纔是你們應當驚訝之事。事實上,你們若不悔改,總有一天你們自己也會受到這樣的審判。”
我據此推斷,所有此類災難性事件都傳遞了神那充滿憐憫的信息。這信息就是:我們都是罪人,必定滅亡;災難是神的呼喚,其中滿了他的恩典——趁着還有時間,悔改吧,來得救恩吧!耶穌把話題從死人轉向活人,其實是在說:“不要再談論死人了,談談你自己吧。這是更緊急的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與你有關。你最大的問題不是他們的罪,而是你自己的罪。”我認爲,這就是神藉着這次冠狀病毒的爆發傳遞給世人的信息。他正呼喚世人趁着還有時間快快悔改。
悔改意味着什麼?
更具體地說,悔改意味着什麼?新約中的悔改一詞意味着心思意念的改變。這不是換湯不換藥地改變想法,而是深刻的轉變,使我們能真認識神和耶穌、並且看爲寶貴。耶穌是這樣描述這種改變的:
你要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太22:37)
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10:37)
換言之,悔改要求心思意念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就是以你的整個生命來愛神,看耶穌比一切其他人際關係更爲寶貴。
耶穌爲什麼要用滅亡來“恐嚇”我們?
“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耶穌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爲:我們都將神這樣的至寶變爲我們更喜歡的次等事物(羅1:22-23),我們都覺得耶穌不如錢財、娛樂、朋友、家人那樣有吸引力。我們之所以都應當滅亡,並非因爲我們干犯了一系列規條,而是因爲我們輕看了那無限的價值——就是神在耶穌基督裏對我們的無限價值。
意識到人性中自取滅亡的傾向
悔改意味着意識到人性中自取滅亡的傾向:寧要白錫,不要黃金;寧要沙土根基,不要堅固磐石;寧要貧民窟中的嬉戲,不要海上度假之旅。正如魯益師(C. S. Lewis)所言:
我們是半心半意的受造之物,雖然神爲我們預備了無限的喜樂,但我們卻或沉迷酒色或野心勃勃,就此虛度自己的一生。我們就像一個想要繼續在貧民窟玩泥巴的無知孩童,因爲他無法想象免費的海上度假之旅意味着什麼。我們太容易滿足了。注
魯益師提及的“無限喜樂”是指這樣一種經歷:看見、品嚐、分享基督的價值、榮美、偉大。
都當興起,倚靠基督
神藉着冠狀病毒疫情,以既生動又慘痛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以下事實: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東西,能帶給我們在耶穌的無限偉大和價值裏找到的平安和滿足。這次的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剝奪了我們的行動自由,使我們的商業活動陷入停滯,叫我們無法面對面交流。這疫情使我們的安全感和舒適感蕩然無存。最終,它還有可能奪走我們的生命。
神之所以讓我們遭受這樣的損失,是因爲他要使我們興起、倚靠基督。換言之,他之所以將災難作爲向世人賜下基督的機會,是因爲:基督使人在苦難中保持喜樂之時,他那至高的、能帶來完全滿足的偉大會閃耀出更加明亮的光芒。
絕望境地乃是恩賜
例如,在此思想神爲什麼使保羅到了斷絕活命指望的地步:
弟兄們,我們不要你們不曉得,我們從前在亞西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裏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林後1:8-9)
保羅並非將這種絕望的經歷看作是從撒但來的或隨機發生的,它是有目的的。保羅也提到了神的目的:這危及生命的經歷“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林後1:9)。
這就是冠狀病毒疫情傳遞的信息:不要再倚靠自己了,轉向神吧!你甚至無法阻止死亡,但神卻能叫死人復活。當然,“倚靠神”並不意味着基督徒什麼都不做。基督徒從來都不是遊手好閒之人。“倚靠神”意味着,神纔是我們一切行爲的根基、榜樣和目的。正如保羅所說:“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林前15:10)
冠狀病毒疫情正在呼喚我們:讓神成爲我們生命中至關重要、無處不在的實際經歷吧。我們的生命依賴他過於依賴呼吸的空氣。有時神會讓我們身處近乎窒息的絕境,好讓我們懂得倚靠他。
刺的意義
或者我們可以來思想,神就保羅肉體上的刺有什麼美意:
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於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於自高。爲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爲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7-9)
保羅領受的啟示甚大。神看到了生髮驕傲之心的危險,撒但則看到了真理和喜樂受虧損的可能性。神掌管撒但的詭計,使得撒但認爲將會摧毀保羅見證的策略,實際上卻爲保羅展現出謙卑和喜樂效力。保羅的肉體上有了一根刺,這刺就是“撒但的差役”,也是神的差役!我們不知道這根刺是什麼,不過我們知道刺會帶來痛苦。而且,我們還知道保羅曾三次求基督將這刺挪去。
然而基督並未應允。他對這痛苦有自己的美意,就是“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他的美意是,藉着保羅那不可動搖的信心和喜樂,使基督比健康更顯寶貴。對此,保羅是如何迴應的呢?“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林後12:9)
喜歡!這怎麼可能呢?保羅爲什麼如此喜樂,甘願接受自己身上的刺呢?因爲他人生最大的目標是,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他身上顯大(腓1:20)。看見基督的榮美,以基督爲自己的至寶,向世人見證基督比健康和生命更好——這就是保羅的喜樂。瑪莎·斯內爾·尼克爾森(Martha Snell Nicholson,1898-1953)寫了一首名爲《那根刺》(The Thorn)的美妙詩歌,結尾是這樣的:
我知他若不加添恩典,必不將刺加於我身。
他用這刺將帕子掀開,使我得見他的榮面。
於損失中得着
保羅之所以願意受虧損,部分原因在於,藉着丟棄萬事,他能更完全地得着基督:
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爲至寶。我爲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爲要得着基督。(腓3:8)
這就是悔改的含義:經歷心思意念的改變,在基督裏看神比生命更寶貴。“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的嘴脣要頌讚你。”(詩63:3)這就是保羅的信仰。無論是生是死,這都是真的。活着時,因爲基督是一切樂事的本質,並且比這些樂事更好。死亡之後,因着“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16:11)。
冠狀病毒大流行讓人經受虧損——這損失小到生活不便,大到失去性命。我們若是知道保羅喜樂的祕訣,就會在損失中經歷得着。這也是神對世人所講的話。悔改吧,重新與無價至寶基督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