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拿書四章1-4
1 這事令約拿大大不悅,甚至發怒,2 他就向耶和華禱告,說:「耶和華啊,這不就是我仍在本國的時候所說的嗎?我知道你是有恩惠,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會改變心意,不降那災難。我就是因爲這樣,才急速逃往他施去的呀!3 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走我的性命吧!因爲我死了比活着更好。」4 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對嗎?」
先知的不悅,引進約拿書最後的一個段落 ── 四1-11。這一段先知與神爭辯、對峙的記錄,也是約拿的故事的高潮。我們會分兩次來思想這段經文。今天我們先來思想四1-4:約拿與神對峙的第一回合。第1節:這事令約拿大大不悅,甚至發怒,直譯是:「這,約拿認爲是惡的(惡,ra῾a῾, “be evil, bad”),是大惡(ra῾ah, “evil, misery”);他就發起怒來」。這事,明顯地是指上文三10:神不降罰予尼尼微人的事。也就是說:約拿是認爲:神赦免尼尼微人,是「惡」的,而且是「大惡」。「惡」或其相關的字根,是約拿書一個十分重要的鑰字。在四1以外,《和修》將 ra῾ah 分別譯作:惡(一2,三8、10 [惡道])、災難(一7、8,三10,四2),和苦難(四6)。當中,敘述者似乎刻意要用ra῾ah來帶出故事最終極的諷刺。約拿的故事中好幾方面的「惡」(ra῾ah),到了第四章,都已不復存在:海上的風暴之「災難」已成過去。尼尼微人亦已轉離「惡道」;神也決定不降「災難」予尼尼微了。唯獨是先知心中的「惡」,則仍然有待解決。身爲神的先知,在傳講神的信息之後,得到迅速的、正面的迴應,理應感到高興;可是,約拿反而因着神的赦免臨到外邦人而生氣,豈不諷刺?更何況,約拿自己在不久之前才經歷過神的赦免,拯救他脫離死亡!
第2至3節,記載了先知在約拿書第二次的祈禱。在這個祈禱中,約拿第一次透露他起初違命逃往他施的原因,第2b節關乎神屬性的形容出自出埃及記三十四6:耶和華,耶和華,有憐憫,有恩惠的神,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和信實;及出埃及記三十二14:於是耶和華改變心意,不把所說的災禍降給他的百姓。約拿在第3a節的懇求,原文以現在開始,有「即時的、緊急的」意味。耶和華啊……求你取走我的性命吧的祈禱,與先知以利亞昔日的祈禱相似;不過,以利亞是因逼迫臨近而求死,而約拿卻是因爲他不想見到的結果而求死。求你取走我的性命吧!直譯是:「求你從我(身上)收去我的性命」。第3b節:因爲我死了比活着更好,直譯是:「因爲我的死亡比我的生存更好」;同一句話,重複出現於第8節;也就是說,先知在短時間之內,兩次求死。
上主並沒有重提往事,只針對先知現今的狀態作出迴應。在神的迴應中,祂也沒有直接地譴責約拿,只是簡單但一針見血地問他一個問題:「你這樣發怒,對嗎?」(4節)。《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更傳神:「你憑甚麼這樣生氣呢?」神的這個問題,明顯是反問;也就是說,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約拿根本沒有生氣的理由。值得指出的是,就約拿把他的性命取去的要求,神是沒有理睬的,這本來就是個愚不可及的、無聊的要求。
思想:
因爲神做了一些先知認爲不合理、不應該做的事,先知於是兩次求死。我們呢?會不會因爲神容許一些我們認爲不合理的事發生,而向神發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