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 由亞述到巴比倫
高銘謙

經文:以賽亞書三十六1、三十九6

三十六1希西家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一切堅固的城,將城攻取。

三十九6耶和華說:『看哪,日子將到,凡你家裏所有的,並你祖先積蓄到如今的一切,都要被擄到巴比倫去,不留下一樣;

以賽亞書三十六至三十九章是一個段落,文學體裁是敘事,與之前的經文(賽二十八至三十五章)的文學類別有所不同,而且內容取自列王紀下十八至二十章。以賽亞書的編修者把這些敘事加插在第一以賽亞(賽一至三十九章)的結尾與第二以賽亞(賽四十至五十五章)之前,成為第三十五章與四十章之間的橋梁。一方面,這四章(賽三十六至三十九章)的插入成為第一以賽亞很好的結論,另一方面,這四章成為轉接到第二以賽亞的橋梁,為甚麼呢?

首先,這四章成為第一以賽亞很好的結論,因為三十六章1節一開始便提到亞述的入侵,而三十六至三十七章就是要描述耶和華如何在亞述大軍入侵時拯救猶大人,這正正反映了與第一以賽亞一貫對亞述的關註吻合:包括亞哈斯王如何拉攏亞述結盟去解決兩國聯軍的入侵(賽七至八章),以及希西家的年代如何倚靠主而不是倚靠埃及來對抗亞述(賽二十八至三十三章)。當中有以下的對應:

「到上池的水溝頭,在漂布的大路上」(賽七3)對比「到上池的水溝頭,在漂布的大路上」(賽三十六2),前者是以賽亞先知見亞哈斯王的地方,後者是亞述大軍上猶大戰爭的地方。

以賽亞都要求亞哈斯及希西家都求兆頭,亞哈斯卻不求(賽七10-14),希西家卻求一個更難的兆頭(賽三十八7-8),這說明前者心中對神沒有信心,而後者對神充滿信心。

以上對應的例子都說明三十六至三十九章是一個合理的總結。

第二,這四章的總結說明希西家把宮中的東西給巴比倫的使者看,而以賽亞卻預言最後這些都要擄到巴比倫(賽三十九6-7),這正正與第二以賽亞起頭鼓勵百姓由巴比倫回歸耶路撒冷的主題吻合(賽四十章),成為第一以賽亞與第二以賽亞中間的橋梁。

這四章的加插,說明了三點的神學信息:(1)百姓信靠神的重要,並說明相信上主的拯救(賽七9三十15)是關鍵;(2)亞述或其他勢力而來的拯救都與上主作為唯一的拯救背道而馳,百姓必須認定耶和華才是唯一的拯救;(3)希西家成為信靠神的典範而亞哈斯卻成為不信靠神的借鏡。

思想:

由亞哈斯到希西家,由亞述的威脅到被擄巴比倫,猶大人都需要認定耶和華才是他們歷史的主,才是他們唯一的拯救。祈求我們在歷史多變的洪流中,看見那不變的拯救,並在困難及危難當中找到唯一的倚靠,這倚靠並非以地上偉大的勢力來定義,而是以耶和華拯救的作為以及祂盟約的委身來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