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 剩下的重要嗎?
陳偉迦

經文:路加福音十四章28-35節

28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來計算費用,看能不能蓋成?29免得安了地基,不能蓋成,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30『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31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來酌量,他能不能用一萬兵去抵抗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32若是不能,他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談和平的條件。33這樣,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34「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35或用在田裏,或堆在糞裏,都不合適,只好丟在外面。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耶穌在談論付上代價時,耶穌大概用了修辭技巧(rhetorical approach) 去表達猶太人怎樣要求外邦人去歸向自己的宗教,也要這樣的要求自己去追求真正的彌賽亞,不要只是一味期望別人要怎樣怎樣,那知自己的生命卻沒有一點的付出和擺上,沒有付代價的信徒配不上稱為上主的門徒。

今天的經文,耶穌繼續就付上代價的主題,講了兩個比喻──蓋房子和打仗求和的論述。

這兩個比喻,驟眼看下去,是要叫人計算好自己的勝算在哪裏。若果沒有仔細計劃好的話,那就只會惹人嘲笑,並會一嘗敗仗的滋味,後果不堪。

然而,我們需要知道耶穌為甚麼要這樣說,是為了敦促那些沒有認清楚代價的信徒要回頭,並向自己所要邁向的目標宣告放棄嗎?這說法豈非與耶穌要求門徒背上十字架跟隨主的要求,互相矛盾嗎?

其實,耶穌所說的這兩個比喻也是運用了反諷的修辭的技巧,就好像大筵席的比喻一般,最終被邀請赴會的人,就是那些骨子裏沒有想過可以進入神國筵席的一群人。換句話說,靠這一群人去建房子,是沒有可能建成的,他們若是能建好地基,已經可說是神跡了。所以,他們身邊的人只會嘲笑、戲弄他們,說他們沒有可能做得到甚麼事情來,更何況是建起一座樓!

其實在大筵席的比喻中,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豈非沒有盼望自己也可以入席?最終,不是因著別的甚麼,只是家主的恩典、憐憫,他們就進入了豐盛的筵席中。可見在上主的救恩歷史中,人的沒把握才是救恩展開的起始點,也是上主工作的彰顯。挪亞興建方舟,豈非給人冷嘲熱諷了多年嗎?結果卻是神救恩的彰顯。

同一道理,在打仗的比喻中,我們好容易會放棄和敵人對壘:明明只有一萬人,怎麼可能打得贏二萬人的軍隊呢?但是,根據舊約聖經所記載的戰爭,一場仗的得勝,從來都不是因為兵多、裝備多,乃是在乎耶和華的介入和保守。進入迦南地的各戰爭、士師記內所錄得的每一場勝仗,都是以少勝多。這就證明,原來跟隨主、背十字架就是這樣的經歷和體會。明知是沒有出路的,明知是無可能的,我們得勝的主卻要在沙漠中開江河,在曠野中辟道路;我們的主耶穌被人釘在十字架上,眾門徒豈非是以為打輸了、投資失誤了嗎?

思想:

  1. 「鹽失去了味」,就是那些沒有堅持召命的生命。明明只需單純地求主的恩典,就能為主作該作的事。但是,若遇到甚麼難處就想放下召命、忘卻自己的身份,以為會「輸了」、「建不起來了」,急急跑去乞求別王(撒但?)的議和。這種鹽「或用在田裏,或堆在糞裏,都不合適,只好丟在外面」。
  2. 我們期望可保存剩下的,到底是甚麼?這些真的是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