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 如何讀懂聖經
甘力克

如何讀懂聖經

在試圖理解聖經這件事上,你有三個幫手。第一,你有聖靈(哥林多前書2:2-16)。第二,你有教會。如果你認爲聖靈只對你一個人說話,那你就太驕傲了。聖靈曾向神的子民說話,如今他依然這樣做。保羅希望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能“和衆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以弗所書3:18)。第三,神賜給你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保羅鼓勵基督徒:“各人心裏要意見堅定”(羅馬書14:5)。

在解讀聖經時,你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1.這段經文寫了什麼?

舊約是用希伯來文(以及亞蘭文),新約是用希臘文寫成的。現代譯本都力求忠實原文,你儘可放心。

2.這段經文是什麼意思?

爲了回答這個問題,你要先問自己:這段經文的體裁是什麼?它屬於歷史敘事、詩歌、預言、啓示、律法書、智慧書,還是福音書?今天的每段經文的體裁都不同;不同體裁的經文,我們要通過不同方法來研讀。

接下來,想一想這段經文對當時的讀者意味着什麼。他們會怎樣理解?然後思考:“之後發生的事是否會讓我從新的角度來解讀這段經文?”例如,耶穌再來這件事對我理解舊約有什麼幫助?

3.這段經文與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你必須將聖經的教導貫徹到生活中,否則,閱讀聖經就成了一項學術活動。

在神面前真實(詩歌)

詩篇144:9-15

神希望我們能真實面對他。詩篇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砌;詩篇大多言語樸素,甚至有些粗鄙;作者在用最樸實、最真誠的情感表達對神的感受。

詩篇的體裁是詩歌。舉個例子,詩人羅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有一首詩:“我的愛就像那嬌豔的紅玫瑰。” 顯然,我們不能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話。

聖經中的很多話需要用對比方式來理解。當作者把兩件事放在一處描寫時,並不意味着它們在各個方面都一致。作者只是希望通過對比來突顯他的主題。

例如:

“願我們的兒子,

在幼年時都像旺盛的樹木。

願我們的女兒如同殿四角的柱子,

爲建造殿宇而鑿成的。”(12節)

詩篇盡情表達了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例如,在今天的經文中,詩人寫道:“求你救拔我,救我脫離外邦人的手。他們的口說謊話。他們的右手起假誓”(11節)。

當然,並非所有外邦人都是說謊和起假誓的。但很多詩篇就是這樣直白和“偏激”。有時,作者甚至流露出對神的憤怒和對仇敵的惡念。他們的話當然不完全,他們的情緒也很負面,但這是人的真實情感 —— 人人都會有這些情緒。

大衛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爭戰,他被外族攻擊,終日不得喘息。在顛沛流離、刀光劍影的生活中,大衛感謝神把他訓練成了一個堅強的戰士。但這並不意味着聖經鼓勵我們被負面情緒左右。舊約和新約均教導我們對外族人和異鄉人要格外關愛。

聖經鼓勵你釋放正面情緒。例如,第九節號召衆人要來敬拜神。大衛極其渴望神能賜福他的家庭、工作,讓他的祖國得享太平。在本詩篇的結尾,大衛感嘆道:“遇見這光景的百姓,便爲有福。有耶和華爲他們的神,這百姓便爲有福”(15節)。

主啊,感謝你賜福教會 —— 這羣將神當作主的人。今天我要敬拜你,祈求你賜福我的家庭、工作、事工;賜福我所在的城市和國家。

透過禱告實現改變(啓示文學)

啟示錄8:1-9:12

啓示文學是一種文學體裁,它通過描寫夢境和異像來表現靈界奧祕以及末日景象。啓示文學所表達的主題超越人的普遍理解範疇;但它所描繪的奇特景象往往能幫助讀者撲捉到文字之外的深意。啓示文學中充滿了象徵性的文字,如果不曉得如何解釋“密碼”,就無法讀懂它。

啓示文學的特點之一就是難以解釋。聖經中有幾處啓示文學,其中以《但以理書》和《啟示錄》尤爲著名。

對現代人來說,解讀古代啓示文學的障礙更大。但《啟示錄》的主題非常清晰,這就是:基督呼召世人速速悔改,因爲審判即將來臨。

但在審判之前:“天上寂靜約有二刻”(8:1)。在這令人焦慮的等待時刻,天上、地下都一片沉寂 —— 這可能象徵着神的子民將利用這個時機祈禱,他們的禱告將蒙神垂聽。

號角聲響過七次(2節),這可能代表神將賜予世人最多的時間和機會來悔改。神的目的是警告世人,如果大家再這樣一意孤行,結果將極爲可怕。前四次號角預示着世界將在各個層面被毀壞(6-13節):其中有自然災害(7節),自然界秩序大亂(8-9節),大量人口滅亡(10-11節),整個宇宙都受到影響(12節)。第五和第六次號角預示着人類本身會遭受致命創傷(9:1-21)。

約翰提醒我們,在災難面前禱告是何等重要:“另有一位天使拿着金香爐,來站在祭壇旁邊。有許多香賜給他,要和衆聖徒的祈禱一同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那香的煙,和衆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神面前”(8:3-4)。作者並沒有表明禱告本身將起到何種作用,但他要指明的是:神聽到了你的禱告。你的禱告很重要。你的禱告能夠帶來改變。

我們生活在耶穌第一次降世和第二次再來之間。《啟示錄》這幾章所記錄的內容已經應驗了。對此,我們應有的反應就是禱告和悔改。

主啊,在我閱讀這些警告時,我希望能夠自檢,能夠真正悔改自己的各種過犯。感謝你已經聽到我的禱告。感謝你,我的禱告能夠帶來改變。

成就神對你的計劃(歷史敘事)

以斯拉記1:1-2:67

神對你的生命有個計劃。他呼召你去完成特殊使命。《以斯拉記》顯明,雖然在執行神的旨意,但基督徒還是會遇到逼迫和阻攔。然而,神將與你同在(1:3),神的計劃最終會實現。

《以斯拉記》是歷史敘事體,我們對這種題材都比較熟悉。聖經作者不僅僅記錄歷史,還會加註評論,解釋事件背後的原因。聖經中的歷史敘事還被看成是“預言”的一種,因爲歷史事件本身和作者對它的評價都向人們顯明瞭神的作爲和他的旨意。

《以斯拉記》的開篇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作者既描述了史實,又加註了評論和解釋:“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爲要應驗借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1節)。

根據當時史料顯示,波斯的古列王也讓其他被擄的民族返回故鄉。作者也解釋了這段歷史的意義。

他特別強調“被擄迴歸”應驗了先知耶利米關於以色列將被流放七十年,然後迴歸的預言(耶利米書25:12和29:10)。“被擄迴歸”不但是歷史,更是神的啓示。它表明神對他子民的信實;提醒我們神是拯救人的神;更讓我們知道神超越歷史,在至高處掌權。

《以斯拉記》描述的這些事發生在公元前536年。在歷經70年的失敗、衰退和流亡生活後,以色列人終於可以重返故鄉,開始新生活了。

古列王允許猶太人返回以色列,重建耶路撒冷聖殿。《以斯拉記》記錄重建聖殿,而《尼希米記》着重描寫重修城牆。但是,這兩部書的寫作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它們關注的都是神的榮耀和神的子民。以斯拉和尼希米都在各自的生活中,以不同途徑成就了神對他們的旨意。

對你來說也是這樣。神在你身上有特殊的計劃。根據各人不同的人生經歷、性格特點和恩賜能力,神會給我們不同的使命。但基督徒生活的核心動力應該是一致的,這就是關注神的榮耀和神的子民。神定將在你身上實現他的旨意。

主啊,我希望被你所用,願你在我身上成就你的計劃。願我的生命能榮耀你的名。

佩泊的補充

《以斯拉記》第二章記錄了被擄迴歸之人的名單。我只是大概掃了一眼這長長的名錄。我想,聖經將他們一一記下的原因是:每個人在神眼中都很重要。

今日金句:

有耶和華爲他們的神,這百姓便爲有福。(詩篇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