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 為骨肉之親代求
何啟明

經文:以斯帖記八章1-8節

1那日,亞哈隨魯王把猶太人的仇敵哈曼的家產賜給以斯帖王後。末底改也來到王面前,因為以斯帖已經告訴王,末底改跟她是甚麼關系。2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從哈曼取回的,給了末底改。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產。3以斯帖又在王面前求情,俯伏在他腳前,流淚哀求他阻止亞甲人哈曼害猶太人的惡謀。4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就起來,站在王面前,5說:「王若以為好,我若在王面前蒙恩,王若認為合宜,我若在王眼前得喜悅,請王下諭旨,廢除亞甲人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設謀,要殺滅王各省的猶太人所頒的詔書。6我何忍見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見我同宗的人被滅呢?」7亞哈隨魯王對以斯帖王後和猶太人末底改說:「因為哈曼要下手害猶太人,看哪,我已把他的家產賜給以斯帖,也把哈曼掛在木架上了。8你們可以照你們看為好的,奉王的名寫諭旨給猶太人,用王的戒指蓋印;因為奉王的名所寫、用王的戒指蓋印的諭旨是不能廢除的。」

今天繼續昨天的經文去思想哈曼被掛木架上後續發生的事情。皇後以斯帖得王的寵愛,末底改也因對王有功,而逃離一劫。然而,那道滅族的諭令仍像一把利刀在猶太人的頭上,時候一到就會砍下來。因此,以斯帖要再次來到亞哈隨魯王面前為骨肉之親的猶太人求情。

這段敘述有兩件事值得留意。首先,作者用「猶太人的仇敵」(1a節)及「亞甲人」(3b、5b節)形容哈曼,使讀者回想當初他登場時的介紹(三1)。作者一方面強調他是長年與猶太人為敵的人,另一方面又暗示這並非是個人恩怨,而是涉及兩個族群的問題,可追溯到以色列的列祖(參撒上十五1-9)。其次,讀者會留意到末底改與以斯帖角色上的轉換。以斯帖在第四章之前的角色較為被動、且對末底改言聽計從(二1019)。現在以斯帖則較為主動,她將哈曼的財產給予末底改,並派他管理(2b節)。她成功地覲見王之後,信心與勇氣加增,再次到王面前提出一項艱巨的計策,期望王恩準。

王再次向以斯帖伸出他的金杖表示悅納她的覲見。以斯帖在王面前為她的骨肉之親求情;這是關乎整個猶太民族的生死問題。因此,以斯帖都非常戰兢謹慎。她的請求有三方面值得留意:

第一,她小心翼翼的不把王說成是滅族諭旨的共犯,免致激怒這位善變的君王。她只強調這是哈曼個人的計謀,指出這個諭旨可由王廢除。第二,她的請求,少有訴之於理,卻多有動之以情;她知道指出命令本身的錯誤的成功機會不大,反而是透過強調自己與王的關系成功的機會更大。於是她向王說:「王若以為好,我若在王面前蒙恩,王若認為合宜,我若在王眼前得喜悅」(5a節)。第三,她擔起王與猶太人之間的橋梁,使猶太人因以斯帖而被視為王的臣民之一。她對王說:「我何忍見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見我同宗的人被滅呢?」(6節)她與猶太同胞認同,與他們憂戚與共,藉此來打動君王的心。

有學者從希伯來文的文法角度及他的無情和不穩定的個性來判斷王的響應,認為他當時的語氣似乎顯得有點不耐煩,且聲調是高亢激昂的。因此,學者布什(Bush)認為第7節可直譯為:「看哪!這就是我為你們作的!你們不能期望我再多作甚麼,我已經不會再多作了!」簡言之,王的意思是:我已作了我能作的,剩下來要看你們自己了!然而,王最終都被以斯帖的陳詞迫切打動了,決定再下另一道諭旨來解決猶太人的厄運。

思想:

以斯帖為骨肉之親的安危懇切代求,使我們想起亞伯拉罕情詞迫切的為所多瑪代求(創十八16-33)、摩西用自己的性命換取神赦免犯罪的以色列同胞(出三十二30-34)及保羅為骨肉之親的得救,用自己與基督分離作為交換的無私禱告(羅九3)。求主加深我們愛骨肉之親的感情,常為他們的得救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