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生平:十二、耶穌與無權勢的人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真正的耶穌系列第二部分,主題是「耶穌的生平」。這次討論的題目是「耶穌與無權勢的人」,我們今天要查看的經文是路加福音7章36至50節。請聽神的話語:

[36]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耶穌就到法利賽人家裡去坐席。

[37]那城裡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

[38]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濕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

[39]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心裡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

[40]耶穌對他說:西門!我有句話要對你說。西門說:夫子,請說。

[41]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

[42]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那一個更愛他呢﹖

[43]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說:你斷的不錯。

[44]於是轉過來向著那女人,便對西門說:你看見這女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濕了我的腳,用頭髮擦乾。

[45]你沒有與我親嘴;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的用嘴親我的腳。

[46]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

[47]所以我告訴你,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

[48]於是對那女人說:你的罪赦免了。

[49]同席的人心裡說:這是什麼人,竟赦免人的罪呢﹖

[50]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

這是神的話語。

現在,我們其實在編寫耶穌的傳記。在耶穌一生開始和終結之間的事跡,主要是與不同人相遇的經歷。在這段經文里,耶穌不單與一個人相遇。在我所用的聖經版本里,每一小段都有一個標題,而這一段的標題是「有罪的女人膏抹耶穌」。其實,耶穌在這裡不止遇見一個人而已。看看第40節,耶穌轉向西門;在48至50節,祂又轉向那個女人。實際上,這是耶穌與兩個人相遇的經歷,而那兩個人的表現形成了很大的對比。如果你沒有留意到這個對比,便忽略了經文的重點。

我很快說說這故事的背景。事實上,經文中有很多細微之處值得我們注意,我們最好按著歷史背景運用想象力,否則很難充分理解事情的狀況。首先,西門其實是法利賽人,是宗教和文化界的精英分子。他邀請耶穌參加一個公開、正式且重要的筵席。如果你想瞭解當時真正的情況,便先要明白幾件事。第一,你要記住:沒有人會把腳放在桌下。在這樣的筵席上,所有人都脫下鞋,側臥在躺椅上,用一隻手托著頭並支撐著身體;面向吃飯的桌子,雙腿則向外伸直擱在椅上。

第二,你要知道在這類正式的筵席中會有很多人走來走去;不只是站在桌旁的僕人,而街上路過的大眾也可以隨便走進屋裡,表面在看桌上有甚麼食物,實際在聆聽屋裡的對話內容。這些都是當時的文化傳統。這就是為甚麼經文提到有一個陌生的女人走近耶穌,而在她行動之前,某些事情發生了。一開始沒有人注意到她,所以她可以很容易走近耶穌,也沒有馬上惹人注意。直至她起來——她是誰?

她不像西門,她不是宗教或文化界的精英分子,聖經說她只是城裡的一個女人,且是個罪人。你們聽聽這個比較易懂的翻譯:「城裡有個女人過著充滿罪惡的生活,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在城裡過著充滿罪惡的生活」——經文的字面意思指她是「城裡的女人」。甚麼是「城裡的女人」?她是個罪人。每一位明白這些慣用語的希臘文學者,都說這女人是個妓女,這就是「城裡的女人」的底層意思。她或許甚至是個在街上拉客的娼妓。

她接近耶穌,準備做某些事情。她想把香膏抹在耶穌的腳上。有人會問為甚麼;如果你瞭解當地的天氣和環境,你會明白把香膏抹在腳上是一種非常舒適的享受,因為這會使起繭的腳變軟,而香膏也可用來清潔骯臟的腳並去除腳臭,更可舒緩雙腳疲勞。當然,那個年代的人只穿涼鞋,沒有鞋子。這是奢侈的享受,那個女人想這樣做。你看經文怎樣記載這個故事,我們看到在她這樣做之前,發生了一件事情。她站在耶穌背後,拿著盛香膏的玉瓶,代表她準備好要做某些事情。可是,在她有機會做她想要做的事情之前,她站在那裡哭了。激動的情緒使她不知所措,她無法做到她想要做的事情。接著,我們看到她的眼淚開始濕了耶穌的腳。

大概就在這時,耶穌才發現那女人在那裡,因為祂感覺到她的眼淚,感覺到有些東西輕輕落在自己的腳上。耶穌接著轉身,大概所有人都在這刻同時轉身;那女人沒有逃跑,反而跪下且解開自己的頭髮——我們一會兒將討論,那個時代的女人絕對不會在公眾場合把頭髮放下來。她解開頭髮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耶穌的腳,又用嘴連連親祂的腳,把香膏抹上。

為甚麼我們要討論這一點?為甚麼這一點對我們很重要?這一點在今天與我們有何關係?我通常會解釋為何你需要知道這一點,並以此作為開場白。我教導神學生講道的時候,通常都會說:「當你教導面前的會眾,你要向他們解釋為何你講的論點有所關連。你開始傳講信息時,要嘗試解釋為甚麼你講的論點他們要聽。」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現在很安靜專心?因為這個故事太生動、太精彩了。你想聽下去,是因為你想聽聽故事接下來如何發展。這個故事有特別的含意,也有特別的關聯;因為這故事不只是關於那個女人,也關於西門。其實,我們忽略了一點,我們看出那個女人對耶穌很感興趣,很想與基督見面,她在尋找基督,但我們看不到經文也強調法利賽人西門多麼想認識基督。經文第36節有一個字應該會特別令我們驚訝,就是「請」字,「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

西門是法利賽人,而法利賽人其實是極力對抗、徹底反對耶穌的人。聖經里記載了另一個法利賽人名叫尼哥底母,他曾與耶穌會面交談。你們記得他怎樣來找耶穌嗎?他在夜裡去見耶穌。當然要在夜裡,因為統治層的成員來見耶穌,絕對需要無比的勇氣。西門公開歡迎耶穌,不僅邀請祂來傾談,更請祂吃飯。我再說明一下當時的文化背景:在那個年代,邀請人來吃飯代表你邀請他與你建立關係。顯然,西門非常願意且很有興趣與耶穌見面,希望聽祂的教訓並認識祂究竟是誰。西門冒著同階層的人、家人、朋友和同輩的奚落、蔑視、反對,甚至迫害,去做這事。

西門是個認真的慕道者,那個女人也是認真的慕道者;可是我們看到最後,耶穌斥責、拒絕西門,但樂意接納那個女人。你看,兩者的對比並不是一個對耶穌有興趣,另一個對耶穌心懷敵意;也不是一個想認識耶穌,另一個對耶穌毫不在意。這裡兩個人都對基督很感興趣,同樣來找耶穌並想與耶穌見面。他們都與耶穌同在,同樣在尋求祂。耶穌責備其中一人並把他趕走,卻接納另外一人。你應該感到疑惑了,是吧?這事情與我們相關嗎?我意思是,在現今這個世代,大家都說:「每個人都有各自尋找耶穌的方法」;而耶穌卻說:「噢,真的嗎?」

分別在哪裡?為甚麼會有分別?在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三方面不同:一開始我們看到他們以兩種不同的方式來響應耶穌;後來耶穌藉著比喻解釋他們兩種不同的響應方式,其實來自於他們對耶穌不同的理解;最後我們看到兩種對耶穌不同的理解,讓耶穌有兩種不同的回應。因為他們對耶穌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各人有不同的響應;最後他們也得到耶穌兩種不同的響應。

第一,西門和那女人對待耶穌的態度不同。

現在我們逐一仔細討論,好讓我們明白當中的不同。首先,他們對耶穌有不同的反應,我來用兩個不同的方式簡述一下吧。首先,西門用的是理智、情感抽離的方式,只帶著腦袋來見耶穌;可是,那個女人卻帶著自己整個生命來見耶穌。西門表現冷漠、抽離而那個女人卻全情投入。你可以看見西門在思考,就在那個女人觸摸耶穌的時候,他在思考。他真的對耶穌很感興趣,很想知道耶穌是誰。在第39節,西門在心裡說話。經文說:「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心裡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這反映了甚麼?西門的意思是:耶穌究竟是否真是聖潔的神人?如果祂不知道那女人是誰,就代表祂不是真正的聖潔和神聖;如果祂知道那女人是誰卻由得她摸祂,就代表祂並不潔淨。究竟是前者還是後者呢……你看,西門正在認真思考。懂得思考當然很好,可是他就只是這樣理性思考而已。看看那個女人,她一來到就立刻把情感帶到耶穌面前,整個人都全情投入。

令人驚訝的是,耶穌轉向西門,你猜耶穌在想甚麼?耶穌對西門說:「西門,這個女人挨著我的腳哭,擁抱我、又用嘴連連親我的腳,把香膏抹上。」西門坐在那裡,說:「夫子,袮想我也挨著袮的腳哭、擁抱袮、親袮的腳嗎?袮想我照樣做這一切嗎?」耶穌回答說:「是的。」耶穌針對的是西門那種冷漠且抽離的宗教信仰,但西門卻明顯不覺得有何問題。

你會難以理解這一點,除非你聽我說以下一段有趣的引述。我在基督教雜誌中看到這段話,我認為雜誌編輯做了非常棒的事:他們找來四個大概三十歲的有為青年,他們是兩對不信的夫婦,而且非常質疑基督信仰。他們接受這本基督教雜誌訪問,記者問他們:「可否談談你對基督信仰的問題?」這問題實在非常直率且很有意義。我認為他們的回答在大都市裡實在非常典型,是普遍人的看法,也是現今大部分世人的寫照。以下是他們的意見,我只選了其中二人的談話內容:

其中一個人說:「我質疑基督信仰的原因,是基督信仰過於著重耶穌本身,而太少聚焦於祂的信息或榜樣。我認為把焦點放在耶穌身上,排斥了其他宗教信仰,也妨礙其他人與神建立關係,這實在讓我很困惑。我不清楚耶穌是誰,也不知道祂屬於甚麼階層級別,但我們應該向祂學習。其他人不能將耶穌的教訓與耶穌這個傳遞信息的人分開,但我能夠。」這是第一段引述的話。

第二段引述的話跟第一段幾乎一樣,可是出自另一人的口。她說:「我現在是這樣理解基督信仰:不以基督為中心,而是以神為中心,並按照基督為我們描繪的方式和教訓來生活。我不明白為何有人這樣理解聖經,並說如果你不敬拜基督,便無法進入天堂。這樣排他的信仰實在很過分。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我認為耶穌指的是祂的道路,即是祂要向我們展示並演繹的處世方式。因此,我認為如果你效法耶穌向我們展示的方式去生活,便能與神建立關係。」

請聽,他們說:「我們要將信息和傳遞信息的人分開。」這看法實在太典型了,我也很理解,很多人也有同感。事實上,你們有很多人或會說:「這正是我所想的。」因為自90年代開始,有很多人開始說:「我們不想排斥任何人。我們當然不想排斥任何不敬拜基督或不認識基督的人。因此,真正重要的其實不是基督這個傳遞信息的人本身,也不是去敬拜祂;但如果你想敬拜祂,那當然可以。真正重要、真正必需、真正不能取代的事情,是你必要按照祂的方式和榜樣去生活,依照祂的方法去愛人。」換句話說,不管你相信基督甚麼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是一個好人。

然而,耶穌基督在這裡所說的則完全相反——不是只有一點不同,祂實際是說:「你是否好人並不重要,那個女人也不是好人。你是否好人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相信我、愛我,並全情投入、熱情深刻地與我相遇。」耶穌所說的完全相反!事實並非如那些所謂的「好人」所言,不是普遍大眾所說:「不管你相信基督甚麼都不重要,只要你是好人就行了。」耶穌實際是說:「你是否好人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全情投入、熱情深刻地與我相遇,與我建立關係。」

你們以為將信息和傳遞信息的人分開,便是心胸廣闊、不偏倚、不排斥,可是你卻忽略了一件事——你忽略了投入個人情感。如果你說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思考並做某些事情,而非全心熱情去愛耶穌,那麼你實際上得到的就如你所言,信仰的本質是冷淡無情的,宗教是情感抽離的。當你說「相信甚麼並不重要,只要你是好人就行了」,其實就是在建立一個沒有眼淚的宗教、沒有使自己釋放、不能感動我們的信仰。你看見究竟是甚麼使西門寒毛直竪嗎?就是那個女人觸摸耶穌。你看見嗎?西門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他說:「我不想要一個觸摸的宗教,我想要討論,我想要高層次的辯論。我不想與這人建立熱情深刻的情感關係,我只想知道如何去過品德高尚的生活。」

西門想要一個情感抽離、冷淡、沒有聯繫的宗教。可是,那個女人卻帶著豐富的個人情感來見耶穌。你有沒有發現,你其實也排斥了某些東西。如果你不想排斥世上任何人,就表示你要排斥個人情感。基督徒常常面對一個掙扎,就是那些從未聽過耶穌的好人怎麼辦呢。可是,我們知道如果你打算除去那問題,那麼你將面對更深層的問題:就是一個沒有眼淚的宗教,沒有使自己釋放,沒有在情感上與耶穌相遇的宗教,一個冷漠抽離的宗教,西門式的信仰,這是你想要的嗎?哪一個是你現在擁有的,西門的,還是那女人的?西門帶著理性而來,完全把情感抽離。西門想要討論,那女人卻想要關係。

第二,西門和那女人給耶穌的回應不同。

第二,他們對待耶穌的第二個不同之處落差很大。你看,他們二人都在尋找耶穌,但那個女人無條件地來,西門卻帶著各樣條件。我們怎樣知道?看那玉瓶。那玉瓶是甚麼?經文敘述得非常具體,明確地告訴我們那個女人拿著盛香膏的玉瓶而來。大家留意,玉瓶其實是一小瓶香膏,有一條細長的樽頸,樽頸窄得令裡面的香膏差點倒不出來,不過你可以嗅得到。玉瓶很細小,婦女通常把它們掛在頸項。那些香膏玉瓶非常昂貴,且是極為芬芳、漂亮的飾物。就當時的文化而言,那種氣味和裝飾效果能為婦女增添吸引力和魅力。如果你想把香膏倒出來,你便要打破瓶頸;而香膏一倒出來,便不能再保留在其他機會再使用。

我們來瞭解一下那個女人實際在做甚麼吧。你知道嗎?沒錯,很多婦女,尤其是有一點錢的婦女,都會把那些玉瓶掛在身上。一些講章和釋經書指出,那個女人當時那樣做其實真的很奢侈。對一個被社會漠視的單身婦女,甚至是一個妓女來說,這行動實在極為奢侈。那瓶香膏大概是她一生之中最珍貴的東西,而她竟然把它摔破並抹在耶穌的腳上。然而,她不僅僅捨棄錢財。

她做的是甚麼?這是那女人唯一有能力做的事情。在那樣的世界中,一個妓女能擁有甚麼?妓女能擁有甚麼?她一生之中唯一的資產、唯一的能力、唯一的力量就是她的魅力和吸引力,但她竟然把香膏玉瓶除下來、打破並倒出香膏。她的意思是甚麼?她那樣做的意思是說:「如果袮就是袮口中所說的神,那麼一切都會改變。我無條件來到袮面前,我把自己的全部都給袮,把擁有的一切都給袮。」有一首詩歌的歌詞這樣說:「我的愛,全歸你,傾倒如珍貴香膏;我一生,全歸你,全然,唯獨,獻給你。」那個女人把香膏倒出來,意思是說:「如果袮就是袮口中所說的神,那麼一切都會改變。我不會再做任何事來得罪袮,我會活出全然不同的生命。請袮告訴我怎麼做。」

這可能讓你驚嘆不已,可是我想花點時間告訴你,這絕對是走近耶穌唯一合理的途徑。當你開始尋找耶穌,開始說:「我想認識耶穌更多,我想看看基督信仰里有沒有甚麼東西能夠滿足我。」你可以用西門的方法,或者那個女人的方法。

你可以說:「我對耶穌感興趣。」這是西門的方法,他說:「我對耶穌感興趣,但我不想改變我的狀況,不想改變我的目標。我來找耶穌,就是想要平安和能力,但這意味著我需要改變嗎?這意味著我需要放棄那一切嗎?我有自己的看法,我希望這並不代表我需要改變。」你知道嗎?保守派的人害怕自己會成為自由派,自由派的人害怕自己會成為保守派。法律學院的學生很害怕會被主呼召去做宣教士,可是那些準備要去宣教的人,大概不會害怕要去當律師。每個人來到都說:「我堅持我的目標,我想得到幫助去達成我的目標。」

可是,唯一合理的說法是:「我到底怎樣才能以開放的態度查證這人是不是真神——絕對的君王?除非我願意對耶穌說:如果袮是袮口中所說的神,那麼我願意讓袮做袮所說的神。」可是有些人卻說:「在我找出袮是否袮口中所說的神之前,我不會讓袮成為我所要說的神。」這樣,你便永遠無法找出耶穌是誰。你不可以說:「我希望你是絕對的神,但萬一不是……萬一不是……」

這就好像一個六歲的小男孩說:「我想長大,我想加入職業籃球隊,我想有六尺五寸高,可是我不想喜歡女孩子!」你聽到一個六歲的男孩這樣說會覺得很好笑,因為你知道他坐在那邊幻想自己二十六歲,在他的認知里二十六歲就是等於六歲年齡加上六尺五寸身驅,我們取笑他,因為我們知道六歲的小孩根本想象不到長大後會怎麼樣。如果有人坐在那邊,說:「在我找出耶穌基督是誰之前,我已經知道我的人生應該怎樣過;在我找出耶穌基督是誰之前,我已經知道我想要甚麼。」耶穌卻回答說:「你想清楚再回來吧。」我的意思是,你需要再想清楚。耶穌也是這樣對待西門。你看到嗎?相反,耶穌則接待那女人,因為那女人說:「我的愛,全歸你,傾倒如珍貴香膏。」

第三,西門和那女人對耶穌的理解不同。 我們討論了兩種對耶穌不同的響應。一個情感抽離,另一個則明白這並非學術討論;一個附帶條件而來,另一個則說:「如果袮是袮口中所說的神,那麼我會把全部都給你。」你明白當中的分別嗎?你有沒有發現雖然西門在尋找,但在某個程度上來說,他並非真的在尋找。他沒有敞開心靈,也沒有預備好去認識真正的耶穌。為甚麼這兩個人響應耶穌的方式如此不同?耶穌藉著一個比喻——簡單且絕妙的比喻,徹底揭露這兩個人的分別。他們響應耶穌的方式不同,是因為他們對耶穌的理解不同。這個比喻很簡短,我只概括說明一下。

耶穌說:「西門,我有句話要對你說。」西門回答:「夫子,請說。」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那一個更愛他呢﹖」

1. 西門不理解自己需要救主

耶穌第一件想告訴西門的事情具有深遠意義,就是:西門不明白自己需要救主,但那女人明白。這個比喻精彩之處在於那兩個人——兩個都欠債,如果他們無法還債,便會失去一切。現今這個年代,你可以宣佈破產,放棄你所經營的公司;但在耶穌那個時代,無力償還債務的人會被關在監獄里。這個比喻精彩之處是,如果你無力償還債務,不管你欠債主多少錢,其實都沒關係。你明白嗎?不管你的生命過得有多糟糕,或者有多美好,都不重要。每個人都欠債,而且沒有人能夠償還。不管你欠人家一千萬還是一萬元,如果你無力償還,債主都會抓住你,把你下在監里。

我常常用以下比喻來解釋:如果一隻毒蜘蛛爬進來,在你睡覺時咬了你一口,接著你便一睡不起喪命了;或者有一隻獅子闖進來,把你抓住、扯開你的頭,把你撕碎,接著你死了;請問哪一種死亡的方式「死得比較嚴重」?這就是耶穌想要說的,哪一個「死得比較嚴重」?一個死得比較漂亮,另一個死得比較醜陋,可是兩個其實都一樣死了!這樣看來,西門死得比較漂亮,他是欠五兩銀子的人;而那女人則是欠五十兩銀子的人。耶穌就是這樣描述他們兩人的分別。西門講求仁義道德,生活循規蹈矩,配受敬重;但那女人卻只有破碎的生命,生活一團糟。可是,耶穌怎麼說?祂說:「沒關係,你們二人都是失喪的。」

西門式的信仰說:「我不需要傳遞信息的人,也不需要救主;我需要的是信息、方法,告訴我怎麼做吧。我想要的是袮的教導,並不是袮;我想要的是信息,而不是傳遞信息的人。我想要的是情感抽離的關係,而不是全情投入的個人關係。因為我能夠救自己。我能夠做到、我能夠做到。」耶穌在比喻中說:「你需要分辨自己是信奉宗教,還是失喪的,需要救主。」怎會是這樣的呢?

因為聖經說,「罪」其實不僅是不遵守律法而已,更是不遵守那最基本的律法。最基本的律法是甚麼?你知道有一條最重要的律法嗎?聖經中最重要的律法是:世上有一位神,而你並不是祂。這一點總結了整本聖經、神學、道德,還有其他一切。沒錯,這實在沒錯!世上有一位神,而你並不是祂;意思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嘗試成為自己的救主,掌管自己的生命,他們說:「看,我做得到,我做得到,我可以做得夠好。」;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或異教徒則藐視律法,企圖藉此態度以自己為神。可是,這兩種人都有罪,都是失喪的。他們一個死得比較漂亮,一個死得比較醜陋,但同樣都死了。

耶穌指出西門的問題,為甚麼他想要一個情感抽離的神。當那些品格良好的人說:「我認為你需要將信息和傳遞信息的人分開」,背後其實藏著一個假定,可是他們好像不願意承認、肯定或捍衛。那個假定是:「我很好,沒有很多缺點,也不是那麼壞;我們大部分人類其實也不錯。」請問世界的歷史能否支持這個說法?你看,這就是他們的假定,而耶穌也接著說這就是為甚麼西門想要這樣的宗教。他看不見自己的需要,看不見自己無力還債,也看不見自己在某程度來說其實跟其他人一樣失喪。他不知道不管那女人生命中的罪是否比他嚴重十倍其實也沒關係;他不知道他們其實同樣失喪,他其實沒有任何不同。

2. 西門看不見耶穌已付罪價

西門還有另外一件事未曾意識到,而那個女人已經自覺地做了。西門沒有意識到在此比喻中有人已經付出代價。這裡把救恩比作免債。我們都知道:免債總是意味著有人償還了債務。免債的意思是:欠債的人不用償還,債主已經付了。赦免總難免有人會受傷害。你明白嗎?如果你得罪我,我要你賠償,你便會受傷害;如果你得罪我,我不用你賠償,那麼我便會受傷害。無論如何,總是會有人受傷害,總是有人需要付代價。

欠款不會自動消失,要麼欠債的人償還,要麼債主自己承擔。你看,耶穌其實是說,唯一讓人認識神的方法,就是祂來付所有人的罪債。罪價。西門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概念。若有任何人抱著西門對宗教的看法,說:「我們要將信息和傳遞信息的人分開。」這代表他對罪價並沒有真正的認識。

我知道當我說:「如果你不藉著耶穌基督到神那裡去,那麼你的信仰是抽離的,而非真正投入情感的信仰」,有些人會感到不悅,然後跟我說:「我全情投入在信仰里,即使我不信耶穌,可是我與神建立了個人的關係。我不需要耶穌。」我只能回答說:「你的神付了甚麼代價來與你建立個人關係?」你問:「這是甚麼意思?」好吧,我來問你:「痛苦在哪裡?荊棘在哪裡?鐵釘在哪裡?血在哪裡?」你回答說:「我不認為神需要經歷這些東西,才可以與我建立關係。」對了,這就是為甚麼你沒有哭泣,沒有使自己釋放,沒有把你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盡情傾倒出來,把你一切的能力都擺放在耶穌面前。這就是為甚麼你的信仰像西門的,多於像那個女人的。這就是為甚麼耶穌並不真實地住在你的生命中——就是因為那罪價。你看不見那罪價,你不知道那罪價。你不要傳遞信息的人,只要信息而已;罪價還沒有付清,便不會有任何個人與神的關係。沒有個人與神的關係,沒有哭泣,沒有眼淚,沒有轉變,當然也不會有喜樂或能力,我們一會兒再討論這一點。這裡,我們看到兩種不同的理解。西門看不見自己的需要,也看不見那罪價,因此他的信仰就只停留在學術和道德的層面上。

第四,耶穌給西門和那女人不同的回應。

最後發生甚麼事?因為兩種對耶穌不同的反應,因為兩種對耶穌不同的理解,西門得到一些東西,那個女人也得到一些東西。我們可以很快地談談西門所得到的東西。西門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他得到一場討論會。「西門,我有一個研究個案要交給你。這是北京大學商學院的研究討論會,我有一個研究個案給你。」西門得到學術的經驗,得到一場辯論會。他還被挖苦、侮辱,備受冷漠對待。最終,他只看見神的背影,神轉身離開了。

1. 那女人得到愛的能力

那個女人得到甚麼?噢,實在太多了!我寫了一張長長的清單。首先,她得到能力去愛,是她以前沒有的。耶穌說:「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如果沒有下一句,這一句會使人誤解,這看似在說耶穌赦免那個女人是因為她深愛耶穌。這並非經文真正的意思。我們來看看下一句,下一句說:「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這裡真正的意思是:「你的愛是一種響應,顯示了你經歷赦罪恩典有多深。」那個女人得赦免,不是因為她的愛多。事實剛剛相反。耶穌的意思是:那女人得到能力去愛,是因為她深知自己已得赦免。這是很值得注意的重點。這說明瞭你去愛人或愛生命的能力,其實完全基於你對自己的罪有多認識,並且經歷赦罪的恩典有多深。如果你看不見自己是一個多麼糟糕的罪人,並且是一個完全得赦免的罪人,那麼你不能像那個女人一樣愛人或愛生命。

我來給你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有人得罪你,而你又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即是你看不見自己是個糟糕的罪人;又或者你根本看不起自己,即是你認為自己是個十惡不赦的罪人;你同樣不能原諒別人。因為你若看見自己的罪,便會謙卑下來而不再心存怨恨,你若看見自己得蒙赦罪,便會充滿喜樂而不再心存怨恨。耶穌在這裡說,如果你無法原諒別人,這是因為你不僅看不見自己罪孽深重,更看不見自己的罪已完全得赦。

你會不會認為自己罪債不多?只欠五十兩銀子而已,比欠五百或五千少很多。其實,你看見耶穌為你付的罪債有多大,你能原諒並愛別人的能力便會有多大。這是一個規律,一個原則。這是不是很奇妙?我指的也是生命。如果你像西門一樣相信:「我遵守律法,神便會欠了我。」然後如果你的房子燒毀了,你便會埋怨神,說:「我已經遵守律法,祂欠了我。」或者,你會埋怨自己,說:「我嘗試遵守律法,可是並不成功。」然而,不管怎樣,你也無法愛生命。

當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要麼埋怨神,要麼埋怨自己,或者兩者皆是。如果你看見自己的罪孽有多深重,又看見你的罪怎樣完全得赦免,你便不會埋怨神,因為你很明顯該受更痛苦的懲罰;你也不會埋怨自己,因為你知道你的罪已完全得赦免,神不是在懲罰你。你明白嗎?耶穌說:「你看到自己的罪孽越深重,看到我赦罪的恩典便會越偉大,也越有能力去愛。」那個女人就是這樣,她有能力去愛。你看!她得到能力去愛。

2. 那女人得到絕對的滿足

那個女人還得到另一件東西——她得到絕對難以置信的滿足。我來這樣跟你解釋吧。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有一著作叫做《激情年代》(The Crucible),故事描述美國塞林市女巫審判事件,表達所有宗教狂熱都對性有所抑壓。劇中的女孩們在性方面受到嚴重壓制,這情況自心理學始祖佛洛伊德(Freud)時期開始一直非常普遍。故事指出靈性其實是受壓抑的性慾。如果你信奉宗教,那麼你在性方面多少也受到一些壓抑。

可是,聖經在羅馬書7章、以弗所書5章和這段經文帶出的看法卻剛剛相反。經文明確地指出,性慾其實是受壓抑的靈性。你希望在性裡面得到的,就是想找到真正愛你、明白你的人。經文里的女人把香膏倒出,並說:「我終於找到我一生不斷尋覓的東西。」她不僅得到愛的能力,更得到滿足她的愛。你看到嗎?靈性不是受壓抑的性慾,相反,性慾是受壓抑的靈性。這說法很合理,對吧?

3. 那女人降服於基督

那個女人還得到另一件東西。她不在乎別人的看法,當所有人轉身看過來,她把頭髮放下來。你知道嗎?即使在今天,我們也能明白這代表甚麼;在當時的年代,如果有個女人在公眾場合把頭髮放下來,猶太拉比說這足以給丈夫充分理由把她休了。為甚麼?因為那是一種羞辱,這代表脆弱、完全敞開。即使在今天,假如我們在電影中看到有女人放下頭髮甩來甩去,也知道那代表甚麼。如果當時有個男人出現,這代表「我們一起來尋開心吧」。如果在深夜時分,那個女人在家裡脫了高跟鞋、放下頭髮,其實代表「我很脆弱,完全敞開」,而這時候通常表示有個壞蛋即將出現。

你看,把頭髮放下來其實代表「我投降了」,這就是在當時的文化里真正的意思。我並非要說今天的意思也一樣,只是當時的文化是這樣。她做了那可恥的行為,同時甘心降服於基督。她付出的膽量和勇氣實在大得驚人——她沒有逃跑,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這不是很諷刺嗎?捨棄能力,便得到能力。那個女人降服於耶穌,便發現自己從此不用再向任何人低頭降服。能力、愛、信心、確據——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你已經得救!至於西門式的信仰,則永遠聽不到耶穌說「你已經得救!」你甚至不曾說希望自己得救。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

此外,耶穌也不只是說「平安地去吧」,原文意思其實是「進入平安吧」。沒有譯本這樣描寫,因為讀者會很疑惑。最後耶穌其實不是說「平安地去吧」,而是說「進入平安吧」。耶穌說:「你的生命會成為探索平安的奇妙歷程,你越多看到自己的罪債,便越多看到我的恩典,並有越大的能力去愛;你越願意把頭髮放下來,便越多向我敞開,越有能力面對生命中的任何事情。你為我捨棄的能力越多,將會得到的能力也越大,使你能夠面對所有人和事。進入平安吧。」

親愛的聽眾朋友,你擁有的是西門式的信仰,還是那女人的信仰?對於那些知道自己擁有西門式信仰的人,我會說:「效法那女人吧。」耶穌告訴西門甚麼?這也是我想告訴大家的——看看那女人。這豈不是福音嗎?並非有能力的人,而是在社會邊緣的無權勢的人,為我們示範了怎樣成為真正的基督徒。

至於那些自稱為信徒的人,就讓我很快問你一條問題:你是否像那個女人一樣去愛?你跟基督有沒有那種讓你滿足的關係?最重要的是,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誰讓你很難去愛?你是否很難去愛生命?我再問:你是否很難去愛別人?這是因為你只用自己的能力,只有你自己的能力。你忘了自己的罪債,也忘了耶穌為你所成就的事。

現在,讓我們來默想《用我一生》這首聖詩的歌詞:

我的愛,全歸袮,傾倒如珍貴香膏

我一生,全然歸袮

歸給袮,我主,為聖潔

全然,唯獨,獻給袮

在袮的能力里

我們同心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感謝袮使無能力的成為有能力的,使有能力的成為無能力的。我們感謝袮賜下超乎我們想象的福音。我們祈求這份喜悅能真正進入我們的心,並深深感動我們,就像那個女人明白耶穌是誰,並深深被感動一樣。求袮使我們明白福音,並得著福音的好處。求袮讓我們經歷袮赦罪的大能和恩典。我們願意說:「主啊,我看見袮所作的一切,也看見袮所付的代價,更看見袮的尊貴。」當我們這樣行的時候,便會改變過來,就像那個女人改變過來一樣。求袮藉著耶穌成就這一切。奉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