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教訓:八、恩典的律法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繼續探討真正的耶穌這個主題,今天我們看「恩典的律法」這題目。我們來讀馬太福音第5章1至10節,以及17至20節

[1]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

[2]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

[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5]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7]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10]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17]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

[18]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

[19]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做,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

[20]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這是神的話語。

在本節目,我們會總結上個節目所討論的內容。之前我們一直都在探討耶穌的教導,我認為有關基督信仰的問題當中,兩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第一,為什麼我要成為基督徒呢?第二,我怎樣才能成為基督徒呢?我們談到,馬太福音第11章是一處很好的經文,耶穌在那裡回答了第一個問題。我們在之前的幾個節目里探討了這個部分。施洗約翰在第11章說:「我們為什麼要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呢?」耶穌解釋了原因,並且提出了奇妙的邀請——「到我這裡來」。另一方面,還有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不是「為什麼我要成為基督徒」,而是「我怎樣才能成為基督徒」。馬太福音第5至7章的「登山寶訓」是一處很好的經文,耶穌在那裡解釋了這一點。我堅信「登山寶訓」中蘊含開創性的陳述,說明成為基督徒是什麼意思;因此我定了目標,在本節目給你們講解這一點。由於「登山寶訓」的內容非常豐富,所以人們總會研讀這段經文,逐點逐點的慢慢研讀。不論你是學生還是教導「登山寶訓」的老師,只要是研讀「登山寶訓」的人,都會花一段很長的時間,透過一系列過程來研讀它,這是因為它的內容太豐富了,而且耶穌基督在當中闡明瞭神的律法。耶穌來並且說:「你們已經聽過十誡,讓我告訴你們十誡是什麼意思。」耶穌闡明瞭十誡,將它完全展現開來。耶穌解釋完十誡之後,你們意識到十誡就像脫水一樣,而耶穌把水倒在十誡上,使十誡向外擴張,祂展示十誡的意義是什麼。耶穌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方式,以既豐富又引人入勝的方式來闡明律法。「登山寶訓」非常聞名,因為耶穌在當中說:「這就是神要你遵守的。這就是律法。」

在上個節目中,我們已詳細討論了這方面。在耶穌給我們的誡命中,我們看到耶穌的確提出了沒有任何宗教創始者曾經提出的要求。例如在上個節目中我們說到,耶穌說:「第一,我不僅禁止殺人,我還禁止你對人冷漠、對人漠不關心。第二,我不僅要求你捐贈部分收入給公益慈善事業,我還要求你有一顆樂意捐贈的心、一顆慷慨大方的心、一顆毫不遲疑的心,一顆慷慨解囊的心。第三,我不僅禁止你向逼 迫你的人報復,我還要求你對那人懷著無限的希望與愛。我不僅禁止你向他人報復。你們要記住,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的意思,就是你必須抱著無限的希望去建立和修復關係,對那人懷著無限的愛。耶穌繼續說:「我不僅說『不要憂慮』,我還說你應當信靠神,這樣你就絕不會焦慮不安,你在任何情況下也絕不會感到不滿。」當然,最後耶穌說道:「去掉別人眼中的刺,但你要小心。」換句話說,當祂說這話時,祂的意思是:每當你看見別人眼中的刺,每當你看見別人的弱點或過失使他的視力變得模糊不清,你作為基督徒絕不可因為膽怯而不去幫助那人,你必須勇敢地面對那人並且幫助他,但你總要懷著柔和、溫暖、體恤的態度去面對並幫助他。耶穌說,這就是律法。

傳統上來看,當人們讀律法的時候,他們會說:「嗯,這就是我為了要成為基督徒而必須去做的事情。」那並不是耶穌在這裡所說的。我從小在教會長大,在我參加的那家教會里有一位老牧師,當我參加堅信課的時候,那位老牧師說:「雖然律法向你顯明你的罪,但是福音卻向你彰顯你的救主。」事實上,我記得他將這句話寫在黑板上——律法顯示我們的罪,律法所做的是要使你感覺很糟糕;但是福音卻彰顯我們的救主,向我們彰顯耶穌。

我無意冒犯那位老牧師,但你知道的,律法也向我們顯明我們的救主。因此,當你讀「登山寶訓」的時候,你要快速瀏覽這段經文,而非花上幾個星期來慢慢細讀。如果你快速瀏覽這段經文,你就會看到一些東西。你會在「登山寶訓」中看到即使律法也充滿了恩典。因此,在這裡我想向你們說明,律法如何帶給我們恩典,耶穌基督所闡明的律法如何帶給我們恩典。神的律法如何將我們扶起,它就像波浪一樣,將我們推進恩典之中。讓我向你們顯示律法如何是恩典。

第一,律法的困擾。

在某意義上,這是上一個節目所討論的內容的一個延續、闡明、回顧與推進。首先,律法如何充滿著恩典呢?律法如何實際上向你顯示救主呢?嗯,只要記得三點,就是「律法的困擾」、「律法的先決條件」以及「律法的本體」。首先,如果你向後退,看著整件事情,這是我們一直以來想要做的,尤其是在上個節目,你會看到,正如耶穌所闡述的,神的律法是一種痛苦。如果你慢慢細讀「登山寶訓」,我作為傳道牧者曾這樣做過兩三次,就是你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地讀「登山寶訓」,你看,耶穌對於這些事情說了什麼呢?對於人際關係說了什麼呢?對於金錢說了什麼呢?對於憂慮說了什麼呢?耶穌說了什麼呢?這是非常有趣的,當你慢慢詳細研讀這段經文的時候,它看起來很美好。我請你向後退。你看,你可以很近地看著一件對象。想象這件對象被帶到你面前,你真的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但是你開始看著它的各個部分,你看到它是亮麗的,是金屬制的,它很漂亮,發出反射的光;然後你向後面站遠一點,你看到有漂亮乾淨的線條;接著,你可能會注意到,它身上似乎有羽毛,是漂亮的深紅色羽毛,看起來非常漂亮。但是如果你向後退,不要只是看著非常漂亮的那個部分。你向後退,你會看見它是一支對準你的心臟的箭,弓已拉緊了,已經準備好要射過來了。

你看,當你慢慢細讀的時候,當你只看事情個別部分的時候,它們看起來可能是很美的;但是當你向後退,看著整體的時候,它卻令人感到非常害怕。「登山寶訓」不僅是為了給我們行為指引而設的,正如我們看到它的最後部分是一些行為指引;然而,「登山寶訓」首先是一支對準你心臟的箭。如果你看著有關憂慮的准則、看著有關各種關係的准則、看著有關各樣事情的准則,它看起來可能很美好;但是如果你向後退,它看起來就並不美好了。「登山寶訓」就是一支對準你心臟的箭,我一直都在仔細思考這點,而這裡就是原因所在。這並不是因為「登山寶訓」在責備我們,也不是因為它在審判我們的軟弱和定我們的罪,它並沒有這麼做,因為標準太高了。你看,如果標準高得令人無法相信,你就只會對它置之不理。它們沒有定你的罪,你說這真是太荒謬了。當我念大學的時候,我上了一些課,老師會坐下來說:這將會是一個很困難的課堂,你們必須閱讀四千頁的內容。你沒有被判有罪,你說這真是太荒謬了——標準真是太高了,你只會對它置之不理。

然而,如果這課堂對你有一些難以達到的要求,可是它們卻正好就是你想要的東西,正好就是這課堂應有的樣子,那麼你就會說:「我必須想辦法做些事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登山寶訓」就正是這樣:它定罪並非因為標準太高,而是因為這些標準是對的。因為當你讀這段經文的時候,你說:「人應當是這樣的,這個世界應當是這樣的,就是這樣。」因此,當你從整體來看「登山寶訓」的時候,你說:「我應當是這樣的,我們應當是這樣的,但我卻無法達到這樣的要求,離我遠一點吧。」它就是一支對著你心臟的箭。

第二,律法的先決條件。

正如耶穌所闡述的,「律法的困擾」顯示我們需要一些東西。我們需要恩典,我們需要幫助。但是現在我們還需要多一樣東西。當耶穌闡述律法時,祂不僅向我們顯示律法的困擾,也向我們顯示我們需要恩典。第二,「律法的先決條件」向我們顯示恩典的特性。在上個節目中,我們稍微看了這個部分。讓我闡明一下,讓我給你說明。有關耶穌對律法的闡述,其中一件非常令人困擾的事情,就是耶穌不會停留在行為層面上。當祂談到行為的時候,祂並不就此停下來。祂會繼續深入說明,並且說:「這就是我要你們具有的態度,這就是我要你們具有的動機,這就是應該在你心裡持續發生的事情。」那真是可怕啊。我的意思是:只要給我規則,但不要告訴我必須感覺如何。在某些時候,我們看見耶穌不單確切地告訴你應該感覺如何;祂也向我們顯示祂所禁止的行為如何在特定的情況當中從內心產生。從兩個地方你可以看到,事實上,從兩種耶穌不斷提及的情況中,你可以概括地瞭解恩典的特性。

一方面,耶穌基督說:「除非你先看見自己眼中的梁木,否則不要去掉別人眼中的刺。」在上個節目中,我們說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基督徒應看自已的罪總是比別人的大,基督徒就是這樣的人。基督徒是一個絕對不會帶著優越感,絕對不會帶著任何屬靈優越感來到別人面前的人。基督徒是會說以下這句話的人:「不管什麼東西在我的眼中,對我而言看起來都是更大的」。在某些方面,那只不過是普通常識而已。在我眼中的刺看起來會像一根梁木一樣,但是耶穌的意思是,基督徒總是對別人的罪寬容,你知道的,這有助於幫助他們使視野變得更清晰。因為你自己的罪看起來總是大過你所看的其他人的罪——任何人,任何一個人。

來看看這一點!在某意義上,耶穌其實並沒有要求太多,祂要說的是:只要你的心是這樣,同樣你的行為也會是這樣。只要你的心是這樣,同樣你就會知道自己的弱點,你就會對別人謙卑、關懷、有愛心、溫柔和尊重。但在此之前,耶穌說:「我不要你有任何憂慮。」祂說:「當你進入這個世界的時候,我要你懷著滿足的心、信心和平靜安穩;不要為任何事情憂慮。」接著,祂說:「你看,神養活天上的飛鳥,神給野地的草妝飾,你們比它們還要貴重得多。」

有一件事情相當有趣。我認識一位朋友,他現在是精神科醫生。幾年前,當他在醫院的精神科當駐院實習醫生時,有一次他跟病人談話,之後他向上司以及一些與他一同實習的醫生彙報病人的情況。我的朋友說:「 嗯,我認為我們必須對這個病人做的事情,就是必須有人告訴這個病人他是有價值的。必須有人告訴他,他是非常有價值的。必須有人告訴他,他真的是有價值的。」你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嗎?其中兩位醫生看著我的朋友說:「你怎知道這一點呢?」我的朋友是基督徒,他突然意識到,「他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句話是一種宗教的陳述。我們常常四處走動閒談,我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宗教的陳述。但我真正的意思是:一個人的價值是什麼呢?從化學上來說,此刻他們的價值是什麼呢?就是由這種那種化學物質所組成的。這些醫生看著我的朋友,說:「你怎知道那病人是有價值的呢?」

你怎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呢?事實上,耶穌所說的是一個非常嶄新的見解。祂說:「今天,如果你是個憂慮的人,如果你是個焦慮不安的人,如果你戰戰兢兢地生活,那麼,你並不知道你在神眼中有非凡的價值。你並不知道神會為你成就任何事情。」事實上,你看,如果神說:「不要焦慮不安,要明白你在神眼中是有價值的」,那一定是指,只要你明白這一點,同樣不管你人生的情況如何,你也會變得平靜、勇敢、以及充滿信心。這真的叫人知罪。你看看自己。你最近有多害怕呢?你最近有多焦慮不安呢?你最近有多憂慮呢?耶穌都將它們卸下了。祂說:「 如果你深信不疑,如果你知道你在神眼中的價值,你就不會是個憂慮的人。只要你瞭解這一點,同樣你就能擺脫恐懼了。你就會坦然行路!正如詩篇作者所說:「我坦然行路。」

耶穌並不是說:「『登山寶訓』就是如此!只要這樣生活,你就會成為基督徒了!」祂說什麼呢?祂說:「如果你是基督徒,你就會這樣生活。」祂真正要說的是:有一件事情已經在基督徒身上發生了。一方面,這件事情使他們確信,他們的罪惡遠遠超過他們從前所相信的;另一方面,這件事情使他們確信,他們在神眼中是價值非凡的。這是什麼呢?什麼事情能使你確信神願意做任何事情來堅立你呢?什麼事情能使你確信神會做任何事情來保護你呢?什麼事情能使你確信神會成就任何事情呢?神會不惜一切,祂會經歷任何事情,祂不會撇棄我們。你明白是什麼使你確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呢?在聖經中有一個神學的用詞談到一個人的價值;就是「義」這個字。

今天我們甚至不會使用「義」這個字了,因為它有負面的含意。在聖經中,「義」這個字是極為重要的。在某意義上,「義」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義」這個字是指良好的記錄。對嗎?「義」這個字意味著良好的記錄、很好的表現。然而,它的意思不僅此而已,因為如果「義」這個字的意思只是這樣的話,我們還可以用其他的用詞——我們有「良善」這個詞,以及類似的用詞。但是它們並不是同義字;不是,不是的。在聖經中,「義」這個字不僅意味著良好的記錄,它也意味著一種身分,一種地位,這關係到你的記錄為你所贏得的權利。

舉例說,你盡力想要進入世上最好的研究院修讀你所選擇的學科。你會怎麼做呢?你會這麼做:你會為了「義」而奮鬥;這是神學的用詞,這並不是你所想的。你會做的事情就是,當你就讀大學本科學院的時候,你會盡力去取得最好的記錄。你會盡量取得優異成績、完美的成績;所有科目都得到甲等成績。你想取得一個完美的記錄。然後你把這個記錄擺在人們面前,擺在研究院的入學主任面前;然而,當你坐下來的時候,你還是會緊張得汗流浹背。因為真正的問題是:我的成績夠好嗎?我的成績達到入學要求嗎?我的成績能讓我順利入學嗎?換句話說,根據我的成績,我能取得入學資格,得以進入研究院嗎?我的成績能使我進入研究院嗎?如果研究院說:「很好,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成績,這是一個完美的成績,這是一個優異的成績,這正是我們想要的成績。進來吧!」那麼,所發生的事情就是,在某意義上,你的記錄,就是你的成績,使你取得入學資格進入研究院。在某意義上,你與研究院進入了一個正確的關係。事實上,不管你是否有宗教信仰,從這意義上來看,每一個人都懷著一種意識而掙扎,就是:「我的價值是什麼呢?」你看著你自己的身分,你看著自己所做的事情,你說:「我的價值是什麼呢?我有權對其他人有任何期望嗎?無論你決定了什麼,根據你的記錄,你的價值其實與你如何對待人、你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你的人際關係如何有莫大關係。

因此,是什麼顯示出你作為基督徒在神眼中是極寶貴的,是價值非凡的,可以與神建立絕對正確的關係呢?「登山寶訓」並沒有說:「這麼做,然後你就會成為基督徒了。」「登山寶訓」清楚地說:「除非你知道你在神眼中是義的,除非你知道你在神眼中是極寶貴的,除非你知道神愛你並接納你,除非你明白這個道理,否則你無法活出那樣的生命。」因此,正如耶穌所闡明的,「律法的先決條件」是向我們顯明恩典的特性。這恩典全都是透過這律法而來,全都是透過律法。你看著這律法,你說:「不僅因為變得卑微而痛苦,如果你仔細讀這段經文的話,你不僅說:「哦,我要說什麼才好呢?我無法這樣做。」而且你也低下頭說:「這就是我無法這樣做的原因。我必須經歷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一方面,我明白自己是滿有缺陷的,非常軟弱的;但另一方面,我明白儘管如此,神仍然完全愛我、關心我、接納我。」你到底怎樣才可以得到這樣的經歷呢?

第三,律法的本體。

「律法的困擾」向我們顯示我們需要恩典;在律法之下,「律法的先決條件」向我們顯示恩典的特性;最後在律法當中有一個輪廓向我們顯示恩典的源頭。這就是「律法的本體」。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這麼做,但是當我一遍又一遍讀「登山寶訓」的時候,就會發生這種事情。當你讀十誡,當你讀出埃及記,當你讀利未記,當你讀舊約律法,舊約律法和新約律法之間並沒有矛盾──這就是你應該生活的方式。當你在舊約中看它所闡明的律法時,你看到的是規條。然而,當你從「登山寶訓」看律法的時候,在某意義上,律法投射了一個陰影。它是一個輪廓,它不只是一系列的規條,它是一種人性的描繪。你開始看見一個人,一個你的心所嚮往的人,一個你會到他那裡去的人,一個你被他深深吸引的人。在某個時候,你說:「我想成為這個人;在別的時候,你說:「我當然想我的好朋友像這個人一樣。」這裡有一個輪廓。這裡有一個描繪。那是什麼呢?天哪!

在第17節,耶穌基督說:「我來不是要廢掉律法。」耶穌還說了什麼呢?祂並沒有說:「不。我來是要支持律法。我來是要闡明律法。我來是要教導律法。」不是的,這並不意味著耶穌不做這些事情,而是意味著這並不是祂來要做的主要工作。祂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但是祂並沒有說:「我來是要教導律法。」祂說:「我與律法的主要關係,就是我來是要成全它。我來是要成為律法。」當你讀律法,你不只是看到規條,你看到一個人,即使你把祂釘上十字架,祂仍說:「父啊,原諒他們。」你看到一個人,當祂看見一個人陷入罪中,祂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你明白了嗎?當你讀「登山寶訓」的時候,你不只看到規條,你還看到一個人,祂不只是作十一奉獻的人。你看到一個人,祂說:「為了你的緣故,我甚至沒有枕頭的地方。」

耶穌基督與律法的主要關係,並不是來廢掉律法。這是祂所說的。但祂也不是來教導律法的,祂並不是來吩咐我們去做這件事,祂並不是來成為一個導師。祂在這裡不是擔任屬靈導師。祂不是屬靈的指導者。耶穌說:「我來是要成全律法。我來是要成為律法。」但有人這樣說:「哦,太好了,他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不,不,不,不是這樣的!耶穌並沒有是說:「我來是要說明律法。」祂說:「我來是要成全律法。」成全律法的意思是:絕對滿足律法的要求,完全滿足律法的要求。因此,這是一個輪廓。當你看著律法的時候,它該是一種痛苦,它該令你知罪。但是當你看著律法的時候,你也應該說:「如果有一個人已經為我成全了律法,他一直是我夢想成為的一切,那就有盼望了。」嗯,有人會問:「好吧。那麼你如何能與這個源頭連接呢?」答案就是「八福」。

當你看「八福」的時候,你知道它出現在耶穌闡明律法之前。這該是一個信號,但是我們卻沒有這樣看。這該是一個信號,我們看「八福」的時候,往往會認為它只是對那些傷心的人的應許。我們會跳過「八福」,然後去讀律法的其餘部分,並且說:「沒錯,基督徒應當是這樣的。」不,不,不是這樣的!如果我們仔細讀律法,我們看到「律法的困擾」、「律法的先決條件」和「律法的本體」,然後我們說:「慢著,這是假設一個人與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而在這人的生命里已經發生了一件事情,使他能活出這樣的生命。」嗯,這就是「八福」。「八福」首先出現,因為只有當你像「八福」所描述的那樣,你才能夠做這些事情。「八福」不是指十種不同的人,而神為他們每一種人個別設立了不同的模式。「八福」並沒有說:「你們有些人是這樣的,你們有些人在屬靈上是貧窮的,這就是將要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你們有些人是這樣的,這就是將要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你們有些人是這樣的,這就是將要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你可以知道「八福」並不是這樣的,因為你看到第一個福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最後一個福說:「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它們不是在談論十個不同種類的人和十個不同的獎賞。對基督徒而言,他們都必須像「八福」中的每一個福所描述的一樣。「八福」中的每一個福都讓你知道自己是否像「八福」所描述的一樣。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已經與那源頭連接在一起,首先,你必須是虛心的人,也就是在屬靈上貧窮的人。

什麼是虛心的人、在屬靈上貧窮的人呢?就是那些承認自己一直都在努力賺取自己屬靈生命的人。貧窮是一個有關金錢的用語。一個在屬靈上貧窮的人,就是一個意識到自己一直都在努力賺取自己的屬靈生命卻無法做到的人。正如英國偉大聖詩詩人、衛理宗的創始者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在這首偉大的詩歌中說道:

耳聾的人來聽主言;

啞巴贊美主名;

瞎眼的能看見主面;

瘸腿跳躍歡欣。

這是查爾‧韋斯利版本的「八福」。他說:「如果你認為當你來到神面前,你已擁有某些東西,你已擁有甚麼良好的記錄,你擁有價值;如果你認為自己有價值——那麼其實你根本就沒有價值。但是如果你來到,並且說:「這是我的記錄,我一直都在努力為自己賺取救恩,我一直都在努力賺取自我的價值」,這就是第一步。有人說:「但是我從來都沒有宗教信仰。」但你要明白,如果要成為基督徒的話,每一個人都必須在屬靈上貧窮。這意味著即使你還沒有宗教信仰,如果你明白義的意思是肯定自我的價值,你必須看看,並且說:「我一直都在努力,我一直都在努力賺取義。」你發現一件事情,你正在做一件事情,也許你並不是以宗教的虔誠態度來做這件事情,但是為什麼你這麼害怕你所害怕的事情呢?為什麼你這麼害怕你認為愛你的人可能會離棄你呢?為什麼你這麼害怕你認為如日方中的事業即將開始走下坡呢?為什麼呢?使你感到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你自己的義。它就是你所憑借想努力進到神面前的記錄。而第一步就是要看到自己一直努力去做這件事情,自己一直都在做這件事情。這就是說:「我破產了。我一直在努力賺取救恩,以致到神面前,可是卻行不通。」

現在來到第二步,你可能曾聽過這一點。第二步就是:哀慟的人有福了!基督徒就是說「我悔改了」的人。但是「哀慟」這個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它的意思是哀悼死人。多年來,人們都這樣說:「哀慟的人有福了!這意味著基督徒應該是悔改的人。」但是你們都知道,人們可以用很多用詞來表示悔改。他們可以在這裡使用「悔改」一詞,但是「哀慟」這個詞的意思是,當你僅僅為你的罪悔改的時候,你並沒有成為基督徒。你可以說,成為基督徒並不是增加悔改的數量,而是增加悔改的深度。它並不是增加你為罪悔改的數量,或增加你慟哭的聲量。

成為基督徒就是去改變你所悔改的事情。你可能是一個在宗教信仰上非常虔誠的人,你也可能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不管你是否有宗教信仰,你也會悔改。你說:「我對這個罪或那個罪感到很遺憾。」當你成為基督徒,雖然你哀慟,哀慟的意思就是你看到自己為了成為在屬靈上富有的人,你實際上一直在拒絕耶穌基督。如果你是個非常虔誠的人,你一直都在努力賺取救恩,你突然意識到:「原來我一直以來都是在避開耶穌基督,或許我一直都把耶穌當作榜樣來服從祂,或許我一直都把耶穌當作助手,但是我尚未想耶穌做我的救主,我一直都在努力拯救自己。」基督徒會跪下來說:「我一直都為了自己的罪而悔改,但現在我第一次明白到,就連我的信仰宗教都是對耶穌的一種攻擊。」基督徒就是這樣的人。

第三,你變得溫柔。溫柔的意思並不是軟弱。溫柔並不是指我現在突然變得非常容易受到驚嚇,或舉止態度變得溫文爾雅。「溫柔」這個詞是指被馴服。它意味著我改變了自己的信仰重心。換句話說,成為基督徒並不意味著我增加自己的信仰層次,而是我改變自己的信仰對象。我不會突然間說:「我要相信很多很多事情」;它的意思是,你實際上說:得救的信心其實並不是一種在心理上逐步建立更大的確據的行動,而是一種謙卑的行動,一種溫柔的行動,你會說:「在我一切所做的事上,我一直都是靠自己。現在,我要信靠基督為我所成就的事。」

最後,基督徒是飢渴慕義的人。就是這個原因使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研讀羅馬書第1章17節時生命被改變。羅馬書1章17節說:「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馬丁‧路德在那一刻瞭解到,基督信仰的本質,並不是因為我把義獻給神,所以我遇見神;而是因為我從神那裡領受了義,所以我遇見神。那就是耶穌基督來要做的事情。經文說:「祂來是要成全律法」,這意味著祂來是為了義,完美的義,不是我可以領受的義。你要怎麼做呢?你要變得在屬靈上貧窮,要成為虛心的人。首先,你必須說:「我看到自己一直都在努力賺取救恩。」第二,要哀慟,你必須說:「我不僅為自己的罪悔改,也為自己的義悔改,因為我把這義當作一種努力成為自己的救主的方法。」第三,要溫柔,你必須說:「我不僅要使信心增加,我更要改變我信心的對象。我不再靠自己,而是要信靠耶穌。」

我們為什麼讀「八福」呢?「八福」在「登山寶訓」之前就出現了。當你讀「八福」的時候,你看到一個人,看到一個人的輪廓,他已經改變了。他不再說:「我將會變得無比堅強,我將會登上高峰,我將會變得公義」;而是說:「我已經崩垮了,我承認,我領受義。」接著,你就會看到那就是基督徒的樣子。如果你這樣做的話,你就會像你的主,因為祂就是「八福」所真正描繪的那一位。輪廓就在那裡。如果你要看到耶穌的輪廓,你看,因為祂是貧窮的,因為祂在屬靈上變得貧窮,所以你才可以變得富有。因為祂哀慟到無法安慰,你才可以得到安慰。因為祂是全然溫柔的,你才可以承受地土。因為祂變得飢渴,祂呼叫說:「我渴了」,我們才可以得飽足。因為祂從父神那裡得不到憐恤,你們才可以蒙憐恤。因為祂無法看見神,神轉身離棄了祂,你才可以成為清心的人。

你看到耶穌基督如何降卑而升高,基督徒也就是這樣。基督徒就是這樣的人,他們說:「主啊,天父,一直以來,在我的生命中,有一段時間我一直都努力在宗教上表現得很虔誠;在我生命的另一部份,我卻一直努力要成為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在這兩個情況中,我的動機都是相同的。當我經歷有宗教信仰的階段時,我努力控制自己的生命,我努力成為自己的救主,好像我所做的都變成你欠了我的債一樣。當我經歷沒有宗教信仰的階段時,我仍然努力要成為自己的主人和救主。兩者根本就沒有任何分別!我以為自己一直都有宗教信仰,我也以為自己一直都沒有宗教信仰,但是現在我明白了,我從來都不是基督徒。天父啊,因為禰兒子所成就的事,因為祂成全了律法,使我成為禰家裡的人,禰接納我,把我帶進禰的家裡。我看到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事;祂是貧窮的,祂哀慟,祂變得溫柔,祂變得飢渴,祂不蒙憐恤;祂完全與禰隔絕了。當我明白這一切,我就確信我在禰眼中的價值,我就確信我在禰眼中的價值。」當這個情況發生的時候,當你明白這一切的時候,當你回轉歸向神的時候,你就成為一個經歷神恩典的人,恩典的特性進入你的生命中,恩典的特性成為你生命的前提,這生命就是「登山寶訓」所描述的生命。除非你明白耶穌就是「登山寶訓」,除非你明白「登山寶訓」所描述的首先是耶穌,否則你總無法像它所描述的一樣。只要你明白「登山寶訓」所描述的首先是耶穌,你才可以像它所描述的一樣。律法不僅向我們顯明我們的罪,律法也向我們彰顯我們的救主。你明白律法的恩典嗎?但另一方面,律法的恩典是指你要如何進入恩典里去,你明白嗎?你明白進入恩典的方法嗎?就是要虛心、哀慟、溫柔、飢渴慕義,這樣你就會得飽足。

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我們得以稱義,是因著禰兒子的作為,而不是因著我們的身分、我們過去或將來所作的事。天父啊,在這裡有很多聽眾朋友,已經收聽了這個節目好幾個星期或好幾個月,他們瞭解到拼圖的許多部分。今天,求天父幫助他們看見這許多的部分所拼湊成的整幅拼圖,並仰望禰說:「我知道我必須做什麼了。」天父啊,求禰幫助他們明白,雖然成為基督徒意味著成為有愛心的人、以耶穌為榜樣等等許多事情,但成為基督徒最重要的,就是明白「我自己不是義的,但禰的兒子卻是義的。我飢渴慕義,祂使我得飽足」。求主幫助他們現在就回轉歸向禰。

主啊,求禰也幫助那些已知道禰的兒子就是救主的人,看見自己的生命中那些不符合「登山寶訓」的地方。我們為什麼憂慮呢?只有在福音里,我們才知道禰對我們來說是寶貴的,我們在禰眼中也是寶貴的。我們為什麼冷酷無情地彼此相待呢?只有在福音里,我們才知道自己的罪,只有當我們回轉歸向福音,我們才能活出「登山寶訓」所描述的生命。天父啊,求禰幫助我們當中一些人,雖然他們已知道禰的兒子是救主,但卻沒有活出「登山寶訓」所描述的生命;求禰幫助他們明白他們必須回到根源處。我們把禰兒子以外的其他事物看為珍貴,結果我們的人生走入了死衚衕,無法過我們應當過的生活;天父啊,求禰幫助我們為此而哀慟。天父啊,願我們人人都來到禰面前,得著更新。願我們人人都明白,我們可以借著禰的兒子看見神。我們禱告是奉耶穌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