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 “落在强盗手中的人”的比喻
彭家铿

经文:路加福音十25~37

25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26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27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28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29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30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31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

32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33惟有一个撒马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

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

35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36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37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第一回合的讨论(十25~28)后,律法师被耶稣的反问弄得好像是在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因此不服气之下问了另一个厉害的问题:“谁是我的邻舍呢?”这个问题涉及应如何理解“爱邻舍”这诫命在利未记不同段落的解释,特别是诫命所指爱的对象的问题(利十九18“本国子民”与十九34“寄居的人”)。要了解这问题的厉害之处,需按当时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关系去理解。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因长期受到外邦人的欺压与统治,非常注重维持自己的国族身分,新约圣经常提及的几个犹太教有关的组织(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奋锐党等)在不同程度上均与犹太民族主义有关。因此若耶稣回答邻舍是外邦人,律法师便有理由反对,但若耶稣回答是犹太人,却不能合理解释利十九34的意思。

耶稣并没有直接回答律法师的提问,反而以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去处理这个难题。这个比喻一方面回应了律法师深层次的问题,指出承受永生的子民,是需要突破律法主义的限制、放下自恃、自以为较别人圣洁的标准,接受上帝在末后所建立的新群体──犹太人与外邦人共享救恩的群体;另一方面也解释了爱邻舍的真义,指出律法师的问题反映其关心的对象并不是邻舍而是他自己,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虽然取名于撒玛利亚人,但从耶稣最后所问的问题,反映出比喻的主角并不是这个怜悯人的人,却是那个被怜悯的人。比喻的重点并不在于谁是“我的”邻舍,而是如何借怜悯的心去建立邻舍关系,指出爱邻舍在于看重与照顾别人的需要。

思想:

对于现代信徒群体来说,国族不同可能并不是在群体中实践彼此相爱的主要阻碍,但当我们过分着眼于群体中的人与自己的分别──不论是社会地位、政经背景、年纪辈分、性别、生活取向等──而不是着眼于去照顾别人的需要时,我们便陷入了这个律法师的问题。让我们再次被这个熟悉的比喻所提醒,少去问谁是“我的”邻舍,多去问如何怜悯群体中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