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路加福音九18~36
18耶稣自己祷告的时候,门徒也同他在那里。耶稣问他们说:“众人说我是谁?”
19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还有人说是古时的一个先知又活了。”
20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回答说:“是神所立的基督。”
21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不可将这事告诉人,
22又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23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24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25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
26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自己的荣耀里,并天父与圣天使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27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神的国。”
28说了这话以后约有八天,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
29正祷告的时候,他的面貌就改变了,衣服洁白放光。
30忽然有摩西、以利亚两个人同耶稣说话;
31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
32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见耶稣的荣光,并同他站着的那两个人。
33二人正要和耶稣分离的时候,彼得对耶稣说:“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他却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
34说这话的时候,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他们进入云彩里就惧怕。
35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听他。”
36声音住了,只见耶稣一人在那里。当那些日子,门徒不提所看见的事,一样也不告诉人。
这段落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载耶稣问门徒有关祂的真正身分,彼得认信耶稣为“神所立的基督”(路九18~20),但没有记载彼得为磐石的宣告及耶稣责备他(太十六17~27)。第二部分是耶稣预言祂的受难与复活(路九21~27),接着是登山变像的叙事(28~36)。第三部分与耶稣的身分与使命有关,特别是作为“基督”(20)的身分。
但对于当时的门徒来说,基督这称号与现今信徒的理解有很大的分别。对于我们来说,“基督”、“弥赛亚”、“救世主”等名号与基督信仰分不开。但对于当时的门徒来说,弥赛亚这称号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犹太人终日盼望的救主,不单是开展神权世代的先锋,也是拯救犹太人从外邦政权出来的大君王。因此,彼得的“认信”实际上是宣认犹太人从外邦人手下得释放的日子临近,而非从罪恶中救赎世人的神子。因此,耶稣特别嘱咐门徒不可将这消息传开(21,36),以免叫人误会,影响祂在世的真正使命。
从路加在这章的段落编排中可以看到,门徒并不明白耶稣受难复活所指的是什么,也不太清楚这位“基督”的真正使命。在登山变像的叙事中,彼得见到神的荣光后只称耶稣为“夫子”,就是对老师的一般称呼(33)。路加在叙事中指出这位刚刚才宣认耶稣是“基督”的门徒,在看见神国的荣耀时,却“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33)。事实上,路加在这章的描述凸显了门徒的失败,未能完成耶稣差遣他们的使命──传神国的道、医病、赶鬼(1~2)。耶稣给他们制服鬼的能力,变像山下的门徒却不能赶出恶鬼(37~40);耶稣差派他们去传道,他们却禁止其他人奉主的名赶鬼,为主作工(49);耶稣给他们权柄救人治病,他们却差一点降火杀人(54)!这一切反映他们并不真正认识耶稣的身分、“弥赛亚”的意义与使命,他们着紧的是建立党派,争论辈分(46~48),而不知道背十架跟从主的真正意义(23)。
这与路加后来对门徒的见证,是何等强烈的对比(徒二14~47)。他们在见过复活的主之后,明白到耶稣的真正身分,就正如上帝在变像山一早提醒他们──祂是神的儿子(路九35;彼后一16~19;约壹一1~4),祂是拯救罪人的救主。因见证主耶稣的受难、埋葬、复活、显现(林前十五1~10),门徒的生命彻底地改变,终于能够完成主差派他们的使命(路九1~2)。
思想:
对于现代信徒来说,“主基督”、“弥赛亚”、“救主”虽然并非政治用语,但却因成为教会的常用语,我们常挂在口边,甚至有失去其深层意义的危险。今天当我们称呼耶稣为“主”、“救主”时,我们需要反省自己是否真的以耶稣为主、为救主,不要重蹈这段经文中门徒所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