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 有福音傳給「窮人」
彭家鏗

經文:路加福音四16~30

16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

17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

18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19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20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里的人都定睛看他。

21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

22眾人都稱贊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

23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必引這俗語向我說:『醫生,你醫治自己吧!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里』」;

24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

25我對你們說實話,當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有大飢荒,那時,以色列中有許多寡婦,

26以利亞並沒有奉差往她們一個人那裡去,只奉差往西頓的撒勒法一個寡婦那裡去。

27先知以利沙的時候,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痲瘋的,但內中除了敘利亞國的乃縵,沒有一個得潔淨的。」

28會堂里的人聽見這話,都怒氣滿胸,

29就起來攆他出城(他們的城造在山上);他們帶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

30他卻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了。

路加選擇以耶穌回到自己家鄉拿撒勒的事跡為耶穌傳道敘事的開始;為傳道工作定下大方向。因此,掌握這段落的重點,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路加的整體佈局。解釋這段經文的其中一個重點,是要理解會堂里的人為什麼會「怒氣滿胸」(四28)。比較馬可的記載(可六1~6),路加的描述似乎和群眾的不信沒有直接關係。

事實上,耶穌念完以賽亞書之後,聽眾似乎非常受落(22),直到耶穌解釋經文的意思之後,才怒氣滿胸。耶穌引用的經文,來自以賽亞書的數個段落(賽六十一1~2、五十八6),先知指出在終末的時候,上帝必會拯救和復興祂的子民,為他們報仇雪恨(賽六十一1~2)。不少當代的猶太人(如死海的昆蘭社團)也是這樣盼望,等候上帝興起公義的王,為民報仇,他們對外邦統治者恨之入骨,盼望上帝親自報復。

從聽眾的起初反應來看(路四22),他們在意的是經文提到對以色列民終末的祝福與盼望。但耶穌隨後的論述卻跟他們的理解有出入。耶穌不單省略了這句「神報仇的日子」(賽六十一2b),更借兩位北國先知(以利亞/以利沙)的故事指出,上帝的恩典同樣惠及外邦人(路四25~27)。這跟聽眾的期望恰恰相反,聽眾渴望報仇雪恨,耶穌竟說救恩將會臨到外邦。可見,聽眾的怒氣(28)是由對經文的不同理解所引發出來。相對馬可,路加要強調的不是聽眾的信心問題(可六6),而是救恩如何借著救主臨到外邦人,這亦是路加著作的主調。

思想:

路加引用舊約以賽亞書,作為耶穌傳道的序曲,帶出「有福音傳給貧窮人」的主題,也是路加著作的主旋律。這裡的「貧窮人」不應按字面去理解,它不限於經濟上有缺乏的人,也指所有在社會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而在耶穌的時代,是那些被希羅世界看為低下階層、被壓制的群體,包括女性、奴隸、外族人(對羅馬人而言)。若耶穌今天來到你的群體,祂會將福音帶給哪些「貧窮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