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 爭執與分開
賴建國

經文:創世記十三8~11: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一家人。遍地不都在你眼前麼?請你離開我吧!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整個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水源充足之地。在耶和華未毀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前,那地好像耶和華的園子,又像埃及地。於是羅得選擇了約旦河整個平原。羅得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開了。

亞伯蘭從埃及回迦南地以後,到了他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3~4節),顯示他急於恢復他與耶和華的關係。但這時又有新的挑戰,不過這時他已從埃及經驗學得教訓,選擇用完全相反的方式面對。

(1)問題關鍵(5~7節)。由於亞伯蘭與羅得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甚至「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然而這可能是心理的因素大於地理的因素。

(2)解決方案(8~11節)。亞伯蘭看出問題癥結,當機立斷,提出解決方案。首先他訴諸情感:說明二人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骨肉」原文是「弟兄」。亞伯蘭身為長輩,卻紆尊降貴,願與羅得平起平坐,緩和緊張氣氛。其次,他主動提出,「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9節)。這是以臉朝日出方向為東方,左手就是北邊,右手就是南邊。亞伯蘭在此放棄自己的優先選擇權,更願大方與羅得分享神給他的應許之地(那時他們在應許之地中央)。然而羅得卻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10~11節)。

(3)選擇結果(12~13節)。羅得不但選擇離開叔叔,更選擇離開應許之地、離開神的賜福。因為他「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羅得的心態與作法,與前一章亞伯蘭下埃及一樣,自己選擇以為最有利的,不意卻帶來最壞的結果。他的自私心態,讓他不顧叔姪的情感,長幼的尊卑,更不能分辨從耶和華來的祝福(「如同耶和華的園子」),還是人間的引誘(「也像埃及地」)。

思想:

羅得預表後來約旦河東的二個半支派,他們雖曾與以色列民一起出埃及、經曠野;但是卻為經濟的考量,自私的打算,選擇留在約旦河東,不肯進入應許之地。然而一代錯誤的抉擇,卻帶給後世無窮的禍患。他們最早被擄異域,自此未再歸回(代上五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