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的诗。
1 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
谁能住在你的圣山?
2 就是行为正直、做事公义、
心里说实话的人。
3 他不以舌头谗谤人,
不恶待朋友,也不随伙毁谤邻里。
4 他眼中藐视匪类,
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
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
5 他不放债取利,
不受贿赂以害无辜。
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
学者都以诗篇十五篇为进殿诗,是以色列人进殿敬拜前的礼仪或起始训诲(torah),性质和稍后的二十四篇一样。进殿诗的道德训诲内容令他们和先知书接轨:赛三十三14-16;弥六6-8;亚七章。作为礼仪,敬拜者(不少是各处来的朝圣者)进门前询问一个进殿的问题,祭司/利未人提供一个答案。故此进殿诗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1)问:谁能进殿;(2)答:符合某些道德要求的人(torah);(3)能进入者的福气。
祭司向敬拜者提出的进殿条件有十一项,六正五反(试在经文里找出)。利未记第十章警告祭司进入会幕前要做好准备,这里祭司向会众提出对他们的要求。这种礼仪体现对圣殿作为耶和华临在之处的重视。因耶和华为圣,他指定的所在之处也同样圣洁(记住,所谓“圣”,就是“分别”),就是与地上所有其他地方都有区别,而进来敬拜的人也需要和地上的众民有区别。在没有明白的训诲之前,对“分别”的要求以礼仪行为为主(例:摩西在荆棘堆中遇见耶和华之事,出三1-6);以色列人接受律法之后,耶和华对他们的要求不光是礼仪上的,更是道德上的。所以诗篇是礼仪,也是训诲。
但对上来敬拜的以色列人来说,来敬拜耶和华,也是要寻求帮助,寻求力量。朝圣者不单是来参观拜访,不单是来热闹庆祝;在诗人的眼里,来到耶和华的殿里的人是来“投靠”耶和华(诗二12;五11;七1;十一1;十四6)。每次来到耶和华面前,他们都带着不同的忧愁痛苦,困难不安,向耶和华“投诉”。这些状况,都在十五篇前的好些诗篇中可以看见。他们来到圣殿是要得安慰,得力量。在这里这些心负重担的人可以聆听训诲,可以听人见证(参九14;二十二22,25,30-31),可以同声赞美,可以遇见耶和华。难怪进殿的训诲主要牵涉到人际间不义和不公的事情,因为即使在以色列的社会里,不公和不义仍然是人,尤其是穷乏人(我们所谓的弱势社群),所面对最大的祸患。
但在耶和华面前他们找到了稳固的保障,使他们不致“动摇”。耶和华是困苦穷乏人、被欺压的人、孤儿寡妇、软弱人的审判者和申冤者。在他那里以色列民找到不变的公平和公义,怜悯和慈爱。但耶和华对进/近前来的人都有同样的要求,这些要求,印证着耶和华的权柄和管治。
诗篇十五篇是一个小诗集的开始,也是诗篇中第一卷(一至四十一篇)的中心部分。学者留意到诗篇十五篇至二十四篇有一个交叉平行的结构:
十五篇(进殿诗)
十六篇(信心之歌)
十七篇(求助诗)
十八篇(君王诗)
十九篇(创造/律法诗)
二十及二十一篇(君王诗)
二十二篇(求助诗)
二十三篇(信心之歌)
二十四篇(进殿篇)
其中首(十五篇)、尾(二十四篇)和中间(十九篇)被视为这个小诗集的承托支架。今天我们读了十五篇,明天和后天我们会读十九和二十四篇。
我的祷告:
圣洁的上帝,我来敬拜祢,少有带着来投靠祢的心,更多的是惯性和归属感的体现,以致对祢的临格和训诲的敏感度都打了很大的折扣。求祢甦醒我的心,看清楚在地上只有祢才是我的保障和依靠,来敬拜祢时能全心全意的投靠祢。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