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七24-30
7:24耶稣从那里起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
7:25当下有一个妇人、他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
7:26这妇人是希利尼人、属叙利非尼基族。他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他的女儿。
7:27耶稣对他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7:28妇人回答说、主阿、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
7:29耶稣对他说、因这句话、你回去罢.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
7:30他就回家去、见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经出去了。
和合本圣经的标题为“妇人信心的赏赐”,也许受着《马太福音》的平行记载、十五26耶稣所讲:“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所影响,因为,根据马可的记载,第七章这几节经文没有“信心”一词的。换言之,即使我们难以否定这妇人的“信心”,只是,马可的重点却不在“信心”的主题中。若是如此,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一段经文?
福音书作者记载了耶稣从“那里”起来,往“推罗”和“西顿”的境内去,值得注意的是:按上文所讲,“那里”应是一个犹太人聚居的地方,然而,“推罗”则是公元前四世纪被亚历山大所攻占、并且是巴勒斯坦西面沿海商业贸易发展繁华的城市,也是一个与犹太人深厚结怨的城市,何以这样说?
公元66年,犹太人起来反抗罗马政府,期时,推罗人就趁机杀害城内的犹太人,而《马可福音》的成书,大概也在这时期之间。因此,马可在这里记载的这一位于推罗境内、属敍利亚非尼基族的希利尼妇人来到耶稣的跟前,有新约学者指出:其中正好蕴藏着一定的张力。
此外,从这位妇人的“希利尼”背景可见,她极有可能受过希腊教育,同时,据她女儿所躺卧的“床”(30),亦非当时候一般平民用的“褥子”(二4)可见,这位妇人也许属于当时候社会的上层人士。
除了这些资料外,27、28节也许是另一个难解的地方。
也许当我们读这两节经文时,常常被“孩子”与“小狗”(新汉语译本)两个词所困扰,何以耶稣会以“小狗”这侮辱性字眼比喻外邦人?然而,按七27记载,当这妇人在七26里求耶稣赶出附着她女儿的污鬼时,耶稣并没有拒绝她。新汉语译本将第27节译为:“应该先让孩子吃饱。拿孩子的饼丢给小狗吃,是不恰当的。”这翻译明显强调“先”、“后”的分别。而妇人的“信心”,就在于她明白到即使在“后”,但却无损她对耶稣拯救的确信。此外,更重要的,正如上文所言,即使这位妇人背负着社会上某一阶层的地位,但她却突破了外邦人与犹太人之间的藩篱、承认犹太人耶稣的权柄,亦只有这种“突破”、才能真正体会到耶稣医治的大能。
反省:
这位妇人突破“藩篱”、惊见耶稣的权柄;在我们信主的日子里,有否各种各样的“藩篱”将我们对耶稣的权柄、并对这位救主的“信心”隔绝开来?福音书记载着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太九35),竭力进到每一个寻求祂拯救的人的里面,只是,许多时候,即使耶稣“走近”、但我们却因为某些“藩篱”的阻隔而“走远”,没有选择像这位妇人一样“突破藩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