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 「盡忠」的呼籲
黃天逸

希伯來書三:7-19

3:7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

3:8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他發怒、試探他的時候一樣.

3:9在那裡、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

3:10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心裡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

3:11我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3:12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惡心、把永生 神離棄了.

3:13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

3:14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

3:15經上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惹他發怒的日子一樣。’

3:16那時聽見他話惹他發怒的是誰呢.豈不是跟著摩西從埃及出來的眾人麼。

3:17 神四十年之久、又厭煩誰呢.豈不是那些犯罪屍首倒在曠野的人麼。

3:18又向誰起誓、不容他們進入他的安息呢.豈不是向那些不信從的人麼。

3:19這樣看來、他們不能進入安息、是因為不信的緣故了。

這是《希伯來書》第二段警告性的說話。在段落引言(三1-6)之後,聖經作者在三7-19里大篇幅地引用舊約以色列人出埃及、並在曠野漂流40年的故事。我們應如何理解這13節經文?首先,我們要明白引言所要帶我們思想的方向。

三1-6有一個重要的字眼:「盡忠」;這字眼在和合本聖經的翻譯里總共出現了3次,翻查原文聖經,其實只使用了兩次而已。然而,在這兩次有關「盡忠」的主題里,卻分別指向大祭司耶穌與摩​​西,因此,按照引言所要帶出的主題,大概我們能夠明白第7-19節所要討論的乃是有關「盡忠」的問題。

曠野的經歷,對於以色列人而言,應該並不感到陌生。讀下去,有趣的是第9節,為什麼?一直以來,我們都認定曠野的以色列人因為不信,所以耶和華上帝要懲罰他們、在曠野兜兜轉轉;然而,《希伯來書》的作者卻以「觀看我的作為」來形容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生活,彷彿完全美化了這40年的歷程。我們應如何理解?

曠野一代的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多次埋怨摩西、甚至埋怨上帝(出十六2-3,十七3;民十一1-15)。若從「懲罰」的角度看上帝對以色列人三番四次「埋怨」的回應,大概我們是容易理解的。然而,困難的乃在於:曠野生活已經如此艱苦,以色列人在這種情況下埋怨大概也是無可厚非的;若是因為「埋怨」而換來上帝如此的「懲罰」,從個人的角度而言,上帝彷彿對於在艱難之中的以色列人多少是有點無情。

不過,《希伯來書》的作者卻並沒有從這角度去理解上帝的作為。在聖經作者的眼中,上帝確實並非要「懲罰」以色列人,相反,祂是要以色列人清楚地「觀看」!「觀看」什麼?這並不單單在於上帝如何為他們鋪排前面的道路,卻是要他們「觀看」一個十分重要的道理:「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十一1;和合本修訂版)。這就是說:不在乎他們眼中能夠見到上帝何種作為,卻在乎他們要學習以「信心」來堅持、堅守對上帝的忠誠。可惜,他們並沒有做好這40年有關「觀看」的功課,結果,他們換來了最嚴重的懲罰:「不能進入安息」(11、19)。

曠野一代的以色列人,因著承受不了生活的苦楚、又記掛昔日在埃及為奴的生活,因而三番四次埋怨上帝。透過這一段血淚的歷史,《希伯來書》的作者要當時候正在忍受逼迫的基督徒知道:不管眼前的景況有多麼艱難,總要憑著「信」、堅守對上帝的忠誠。

思想:

坦白講,我們可以有千百個理由叫自己「離開」這一位沒有將禍患與艱難從我們身上挪走的上帝;然而,透過歷史的鑒誡,聖經作者要我們作出選擇?是要換取當下的平靜安穩、抑或是在上帝國度里永恆的「安息」?

對於在逼迫底下的基督徒而言,段落引言(三1-6)的部份帶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警告:摩西在上帝的家裡「盡忠」嗎?稍為記得《民數記》的記載(民二十2-12),大概我們心中有數!對當時候的基督徒而言,相信他們更想到摩西在尼波山上,耶和華向他指著應許地的時候、摩西–亦只有「觀看」(申三十四1-8)!

也許我們不曾經歷過《希伯來書》的時代環境,然而,我們所要「盡忠」的對象會否仍然是這位拯救我們上帝?

也許我們不曾經歷過《希伯來書》所描述的逼迫與挑戰,然而,更大的挑戰會否源於個人慾望的搖動、又或是從世俗而來的試探和誘惑?

《希伯來書》的作者呼籲我們:「堅持到底」(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