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少的一件事
我第一次對經歷耶穌有個人體驗在1974年。那次經歷後不久,我聽了一個講座。幾十年過去了,當時的情景依然清晰。主講人是一位80歲高齡的老者。講座的題目是“五個‘一件事’”。他分析了聖經中提到“一件事”的五個出處(詩篇27:4;馬可福音10:21;路加福音10:42;約翰福音9:25;腓立比書3:13)。每一處都涉及生活的優先次序。其中一處在今天我們要看到的新約經文中(路加福音10:42)
我非常同情馬大。耶穌對她說,“馬大!馬大!你爲許多的事思慮煩擾”(41節)。我們要做的事的確有很多,然而耶穌說,“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42節)。瑪麗亞纔是那個擺對優先次序的人。
神的同在
詩篇41:7-13
即便正在經歷患難,你依然能夠得知神的同在以及神對你的愛。
大衛就曾飽經憂患。當大衛論到他的仇敵時,他的感受與耶穌一樣。大衛說:“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依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詩篇41:9)(參看約翰福音13:18)
你要像大衛一樣有信心。要堅持相信良善定能戰勝邪惡(詩篇41:11第二段); 並且知道神喜愛你:“我從此便知道你喜愛我”(11節第一段)。大衛最深切的盼望是能夠永遠站在神面前(12節)。讓這個目標也成爲你生活的重中之重吧。因爲這就是你被造的目的。神的同在能滿足你靈魂最深處的需要。
天父,今天,在我所面臨的一切挑戰和困難中,請幫助我享受你的喜樂和你的同在。
耶穌的優先次序
路加福音10:25~11:4
你的優先次序是怎樣的?你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努力擠出時間與耶穌相處,還是把和耶穌的關係排在生活首位?
一位博學的神學家兼律法師前來試探耶穌,他問了一個可謂無價的問題: “我如何才能承受永生?”
耶穌的回答方式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在啓發課程小組討論中,我們也鼓勵帶領者使用這個方法。耶穌反問道:“你怎麼想?”(10: 26,36)
律法師隨即給出了標準答案:“你要盡心、儘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27節)。這應當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第二要緊的就是“愛鄰舍如同自己”。
律法師的第二個問題讓他企圖挑釁耶穌的本意暴露無遺(29節)。他試圖將“鄰舍”具體化,在家庭、朋友、親戚、族人以及宗教團體範圍內界定誰是鄰舍。
耶穌講了一個有關公義和仁慈的故事,以此作爲回答。一位外鄉人行色匆匆。他從耶路撒冷出發,準備下到耶利哥去。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直線距離只有17英里,但垂直距離竟達3000英尺。這條路常有歹人出沒,非常不安全。路人帶着錢和值錢物品,但很不幸,他被強盜盯上了。強盜搶走了他的財務,剝光了他的衣服,把他打個半死,丟在路旁(30節)。
宗教領袖們一一登場了。首先是祭司(他可能正準備去耶路撒冷的聖殿中主持祭奠儀式),接下來是利未人(他可能是協理各項儀式和音樂事工的人)。但他們都沒有停下來。他們(也包括我們)袖手旁觀的原因至少有三:
1.我們太忙
他們大概很忙,不想被這件耗時又耗力的事牽扯進去。
2.我們不想被污穢
觸碰死人會讓他們“不潔”達七天之久(民數記19:11)。他們將無法在這期間進入聖殿(利未記21:1),可能因此失去本輪在聖殿供職的機會。
3.我們不想冒險
顯然,這條路上有賊人出沒。這有可能是強盜設下的陷阱。
當耶穌最終揭曉故事的英雄時,在場聽眾一定極爲震驚。因爲耶穌讓一個最被大家厭棄的人成爲英雄。無論從社會生活、政治背景還是宗教領域來說,撒瑪利亞人都是最遭猶太人厭棄和鄙視的。耶穌將“慈悲憐憫”的化身賦予了這個“外邦人”(路加福音10:33)。
撒瑪利亞人才是動了慈心,施以援手,將愛付出實踐的人。爲此,他付出了時間、精力和金錢(34-35節)。
耶穌所講的故事表明,律法師問了一個錯誤的問題(29節)。我們不應該問:“誰是我的鄰舍?”而是,“我可以成爲誰的鄰舍?”耶穌揭示出一個真理:愛的付出是絕對的、沒有底限的。耶穌來到世間,破除了壁壘,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我們的鄰舍。
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在一次聖誕節演講中說:“作爲一名基督徒,我認爲,當耶穌問‘誰是我的鄰舍時’,他想要聽到的答案再明顯不過了。人人都是我們的鄰舍,無論他來自哪裏,膚色如何,信仰是什麼。”
“他就從那邊過去了”(31節第二段)這節經文是不是讓你聯想到了什麼?如今,藉助新媒體,我們對充斥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不公義、極端貧困、疾病、災荒和飢餓瞭如指掌。但通常,我們就像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那樣,對這些悲慟之事充耳不聞,“就從那邊過去”了。願我們能以撒瑪利亞人爲榜樣。這位英雄“動了慈心”(33節第二段),不但救人(34節第二段),還要救到底,他把他安置在客棧,留下金錢,以備將來之需(35節)。耶穌在故事的結尾說,“你去照樣行吧”(37節第二段)。
要親近有需要的人,伸出手來幫助他們。當你幫助受傷的, 扶起跌倒的,重塑破碎的人時,你就最像神。這必須成爲你生活的重點之一。但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下面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馬利亞擺對了優先次序。她“在耶穌腳前坐着聽他的道”(39節)。馬利亞明白生活中雖有許多棘手事情需要處理,但沒有什麼事比“在耶穌腳前坐着聽他的道”更重要的了。這也應該成爲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當耶穌來她們家裏坐席時,馬大忙着招呼客人,以至沒有時間享受與耶穌在一起。在靈性生活中,基督徒所犯的首要錯誤便是缺少時間和耶穌相處。沒有人在臨終前哀嘆:“我多麼希望能在辦公室裏多呆些時候。”他們最大的遺憾通常是沒有花足夠的時間與愛的人在一起。
在探望馬大和馬利亞之後,耶穌就教導門徒該如何禱告,這絕非巧合。耶穌親自示範藉着禱告與神相處的重要性;門徒也被主的行爲激勵(11:1)。這便是耶穌教導“主禱文”的背景。
主禱文以人和神的親密關係爲開頭,它鼓勵你將神稱爲“天父”。與神的親密關係應該影響你的整個生活。要爲自己的日用所需禱告(3節);期望“神的國降臨”(2節);不但要爲自己的罪懺悔,尋求寬恕,也要原諒別人的罪。(4節)
與耶穌建立關係的途徑多種多樣。不管你選擇什麼方式,它都應該是你生活的重中之重。
主啊,幫助我享受你的同在。請賜予我足夠的愛和勇氣去扶起跌倒的、重塑破碎的,並幫助受傷的人。
關係的重要性
申命記2:24~4:14
摩西記錄下神是如何將應許之地和誡命賜給以色列人的。但是,神的百姓所享受的最大祝福既不是這片土地也不是擁有律法,而是神的愛:“耶和華我們的神,在我們求告他的時候與我們親近”(4:7)。
此外,神還命令他的子民要如何生活。神希望以色列民族成爲活的榜樣,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出神所要求的公義,彰顯他們所拜之神的本質。神希望,這種從神而來的生活方式最終能影響周邊民族(6節)。換句話說,活出“好撒馬利亞人”的生命,這本身就是在傳揚福音。
律法最終體現的就是神的愛,以及神想要與自己的子民親近的渴望。因此,神要求以色列人“要謹慎,殷勤保守你的心靈,免得忘記你親眼所看見的事,又免得你一生這事離開你的心,總要傳給你的子子孫孫”(9節)。神已經與他的子民立了約(13節),這是神賜下律法的背景。而立約的根基是神對我們的委身和愛。
與此相似,新約的根基是神通過耶穌的死和復活所顯明的大愛,並且通過聖靈把這愛澆灌到我們心裏。因此無論何時何地,你可以來到神面前,且永遠與他同在(以弗所書2:18)。
天父,請幫助我親近你,活在你的同在中,坐在耶穌的腳前,聽到你的話語,並將它們活出來。
佩泊的補充
我很理解馬大和馬利亞。到底該爲服侍一羣“屬靈的人”忙裏忙外,還是加入他們的討論,對家裏的一團髒亂視而不見?我深知做這種選擇時的糾結。但我也有安然坐定,享受其他人爲我忙前忙後的時候。我曾經對布萊恩.赫斯敦Brian Houston的一篇題爲“重擔與悠閒”的講道印象深刻。我覺得這二者都是不可少的。
今日金句:
我們的神,在我們求告他的時候與我們相近。(申命記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