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听众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们探讨「耶稣的神迹」系列——「把船开到水深之处」这个题目。
当我开始准备这篇信息的时候,我意识到这个神迹好像一个书挡,记述了耶稣、彼得,以及他如何奇迹地捕获一大网鱼的故事,因为约翰福音第21章记载了另一个类似的神迹。让我先读出路加福音第5章的记载。然后我会读出另一段经文的记载,因为你必须一并阅读这两段经文才能够理解这个神迹。我们希望藉此找出神要从这段经文教导我们的人生真理。让我先读出路加福音5章1至11节。
1.耶稣站在革尼撒勒湖边,众人拥挤他,要听神的道。
2.他见有两只船湾在湖边;打鱼的人却离开船洗网去了。
3.有一只船是西门的,耶稣就上去,请他把船撑开,稍微离岸,就坐下,从船上教训众人。
4.讲完了,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
5.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
6.他们下了网,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
7.便招呼那只船上的同伴来帮助。他们就来,把鱼装满了两只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8.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阿!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9.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惊讶这一网所打的鱼。
10.他的伙伴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也是这样。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
11.他们把两只船拢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
现在让我读出另一段类似的经文:约翰福音第21章。我说这是一段类似的经文,我不是指这是同一件事迹的另一个记载。这是另一件事迹,是耶稣在地上的传道工作结束时所行的另一个神迹。让我读出约翰福音21节1至 12节。
1.这些事以后,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又向门徒显现。他怎样显现记在下面:
2.有西门彼得和称为低土马的多马,并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又有两个门徒,都在一处。
3.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
4.天将亮的时候,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
5.耶稣就对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
6.耶稣说: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他们便撒下网去,竟拉不上来了,因为鱼甚多。
7.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对彼得说:是主!那时西门彼得赤着身子,一听见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
8.其余的门徒离岸不远,约有二百肘(古代以肘为尺,一肘约有今时尺半),就在小船上把那网鱼拉过来。
9.他们上了岸,就看见那里有炭火,上面有鱼,又有饼。
10.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
11.西门彼得就去(或作:上船),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
12.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
这是神的话语。
我们从这个两分的神迹学到什么呢?耶稣施行了神迹两次。我们学到什么呢?从表面上看来,神迹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事件中的细节。亲爱的听众朋友,顺带一提,我得时常提醒大家一点,这些神迹不是传说故事。人们不会这样写传说故事。约翰福音第21章说:「其余的门徒离岸不远,约有二百肘。」
经文告诉我们,当西门彼得看见耶稣,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经文告诉我们,门徒的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这些都是无用的细节,不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不会为传说故事加添什么色彩,至少当时人们不是这样写传说故事。为什么经文要提到一百五十三条鱼呢?为什么经文要提到门徒离岸约有二百肘呢?为什么经文要提到西门彼得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呢?为什么经文要提到这些细节呢?因为门徒记得这些细节。这些不是传说故事,你明白吗?这个神迹故事并不是以传说故事的方式来写作的。故事中充满微不足道的细节,这都是目击者的记述。
当你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另外有一点立即引起你注意,西门彼得在路加福音第5章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当你对你的孩子,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说:「你要这样做。」他们会回答说:「为什么?」换句话说,你只是告诉他们要做什么其实并不足够。他们很想知道做这件事的原因。无可否认,这对父母来说实在有点恼人。
另一方面,我们都会犯错。我们都是会犯错的人。我们过去都曾经失败,也曾经出错。一个孩子或青少年想知道做某事背后的原因其实也不是完全错的。看看西门彼得,他根本没有理由照耶稣的话去做。他根本没有理由把船开到水深之处,然后下网打鱼。完全没有理由。这做法根本没有一点理据。没有任何理由可言。然而,西门彼得怎么说呢?他这样做唯一的理由是:「……但依从你的话……。」意思是:既然耶稣祢这样说,我就下网吧。
圣经告诉我们,耶稣的吩咐就是充分的理由了。你可以说:「主耶稣,我没有理由这样做。这样做似乎并不实际。我以前也曾经尝试这样做。」或说:「这个做法似乎行不通。每个人都说这个做法行不通。」你也可以说:「……但依从你的话……」你做某事是否只是因为耶稣这样吩咐你呢?抑或你会这么说:「我必须知道背后的原因」?你说:「耶稣这样吩咐我,但是我有自己的理解。这样做实际吗?这样做能让我达成我的计划吗?这样做能帮助我吗?」你明白吗?
如果你对耶稣的吩咐这样回应:「我不想这么做,这实在不切实际。」这也许意味着你从来没有听从祂;相反,你只想得到祂的建议。有人曾经这样告诉我:「基本上,我一直都是基督徒。我真的努力去做耶稣吩咐我去做的事,但我只不过是人。当然,我做了这样的事。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我知道圣经的吩咐,但我只不过是人。我是不由自主的。」
他们的真正意思是:「我已听取耶稣的建议了。」顺服意味着「只因耶稣这样说」,我便照着做。如果你曾经偏离耶稣的吩咐,这也许表明你认为自己在其余的时间都顺服祂,其实你只是听取祂的建议。你正在这样做,因为这样做看起来合情合理,这样做似乎很实际,这样做似乎能够达成你的目标。这告诉你顺服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时候,当你最终只因耶稣吩咐而照着做的时候,祝福才会临到。
这些都不是经文的重点。这些都不是这个神迹的主要教训。这个神迹的主要教训是什么呢?引人入胜的是,这个神迹耶稣施行了两次,两个神迹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第二,耶稣的反应相同。耶稣大概是说:「依从我的话去做。」你明白吗?一开始祂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只因我这么说你便要这样做。在约翰福音第21章,耶稣第二次行这个神迹,祂做了同样的事。祂说:「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
这么说根本毫不合理。也许有门徒心里想:「把网撒在船的另一边?我们整夜劳力,已经把网撒在船的每一边了。」耶稣说:「把网撒在船的右边。」耶稣在岸边,距离约有二百肘,祂怎会知道呢?对吗?你看,除非这是耶稣的吩咐,否则根本没有顺服的理由。在这两个处境中,他们都面对相同的问题,他们都有相同的方向。耶稣说:「你要因为我这么说而顺服,要因为我而这样做。」
第三。同样的神迹发生了。门徒奇迹地捕获一大网的鱼,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第四,在这两个处境中,西门彼得都有强烈的反应。在这两个处境中,西门彼得的反应都与鱼获无关。西门彼得在这两个处境中都没有说:「太棒了!看看这些鱼。」彼得知道这个神迹的重点并不在于那些鱼,而是要教导我们关乎耶稣的真理。
刚才提到两个神迹的相同之处,但是这两个神迹有什么分别呢?两者的分别实在引人注目。彼得的回应截然不同。在第一个神迹,他说:「主阿!离开我,我是个罪人!」我猜想如果他们不是在船上,彼得可能早已跑掉了。他们在水深之处,他们不只是离岸一百码。在路加福音第5章,这个神迹是行在水深之处的。这也是彼得在这个神迹中没有从船上跳在海里的唯一原因。但是他不会为了同样的原因而从船上跳在海里,他可以竭尽所能从船上跳在海里以求逃脱。
在约翰福音第21章,彼得好像发狂一样。他从船上跳在海里,为要赶快到耶稣那里去。到底是怎么回事?面对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神迹、耶稣同样的回应、同样的方向、同样的重点,彼得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这个神迹教导我们什么道理?它教导我们两件事。首先,这个神迹教导我们耶稣基督是圣洁的。其次,它教导我们成为基督徒到底是什么意思。
首先,这个神迹教导我们耶稣基督是圣洁的。在这两个处境中,耶稣都显明祂是大而可畏的,祂拥有无比的知识和大能、祂掌管大自然,祂拥有绝对的主权。换句话说,在这两个处境中,耶稣表明祂是至高的。在路加福音第5章,我们看到一般人面对至高者的反应。
正如圣经一贯的教导一样,路加福音第5章告诉我们:靠近神是痛苦的经历。这教导与一般常理背道而驰。你大可以走进书店,看看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心意卡。我猜想那些营销商认为有不同的宗教类型,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心意卡主要不是为中上阶层的人而设计的,他们认为低下阶层的人似乎比较虔诚,所以需要为这些人设计心意卡。于是他们设计和生产这些心意卡。
有些心意卡的上方写着:「与神亲近」等字句。你会发现这些心意卡(无论是复活节贺卡、圣诞节贺卡、结婚贺卡或者各种不同用途、为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设计的心意卡)的上方通常都写有一些字。如果你看到写着「与神亲近」等字句的心意卡,我可以马上告诉你这张心意卡是什么模样的。首先,心意卡的颜色通常是柔和的。其次,卡面的设计通常是一道光从彩色玻璃窗透出来,也许还有一双祷告的手。
你应该可以从这些带有「与神亲近」概念的心意卡得到温暖舒畅的感觉。因为一般人认为「与神亲近」的感觉是十分温暖的。看看圣经怎样告诉我们……我们看到任何与神亲近的人都会发现自己深陷困境。任何与圣经中所描述的真神亲近的人(这是重点所在)都会陷入可怕的境况。他们会经历痛苦,有时会受伤。
看看雅各吧。在创世记32章,雅各正面对生命中的危机。当时他独自一人,他多年前得罪了他的哥哥以扫,想要回去见以扫。雅各在祷告的时候,有一个人从黑暗中出来与他摔跤。这个人大有能力,与雅各摔跤直到黎明。雅各本身也是一个强壮的人。他无法胜过这个人,那时黎明将至。
这个人对雅各说:「容我去吧!」雅各开始意识到这不是一个人,他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这个人大有能力,他显出他并不是要猛攻雅各。这个人将雅各的大腿窝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窝正在摔跤的时候就扭了。他的大腿从此就瘸了。这个人只是摸了雅各一把,雅各便苦不堪言。雅各意识到这是耶和华。
耶和华必须在日头出来之前离开,免得雅各看到祂的脸,怕他性命不保。雅各感到惊讶。这事以后,他给那地方起名叫毘努伊勒。毘努伊勒就是神之面的意思。当你读完整章经文,你就知道雅各给那地方起名叫神的脸,因为他说:「我面对面见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顺带一提,这说法也不是完全正确,因为雅各只是差点见到神的脸,他的大腿从此就瘸了。他彷佛避过一场杀身之祸。他也许说:「我与神这样亲近,我与神同在,结果就是终身残废。」他本以为有美好的结果。
看看约伯吧。约伯与神亲近,他确实经历神的同在。他说:「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以赛亚书第6章记载,先知以赛亚与神亲近。当他真的看到神时,他俯伏在地,说:「祸哉!我灭亡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绝对是灭亡了。这是怎么回事?这并不难理解。当我们与至高者同在的时候总会有这种经验。
德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鲁道夫(Rudolf Otto)在20 世纪初尝试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宗教,他写了一本书名为《神圣者的观念》(The Idea of the Holy)。他察觉到每当人去到至高者面前,他们总会经历到鲁道夫所谓的「神圣的敬畏」,这种情况不仅在圣经中出现,所有宗教,甚至是最古老的宗教也是如此。他把这种「神圣的敬畏」描述得淋漓尽致。这个概念非常有用,也合乎圣经。
鲁道夫指出「神圣的敬畏」是一种令人饱受创伤的经历,由于对至圣者有一种完全对立、强烈和热情的回应而感到自己被撕裂了一样。鲁道夫说:一方面,当你走近至圣者,你感到着迷,你深深被吸引,无法脱离。你极力追求,你想经历更多。同时,你却害怕得要死,你受到伤害,你感到很痛苦,你感到很害怕。怎会这样的呢?这就是鲁道夫研究宗教时所观察到人与至圣者同在的经历。鲁道夫本身不是基督徒,他十分反对超自然的概念,而且对这种概念存着偏见。他说人与至圣者同在时感到自己被撕裂了。
顺带一提,即使当人与出类超群的人在一起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吗?多年前我看过一项研究,出类拔萃的人在大机构里通常都不会大展鸿图。他们不得不出去自己创业。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会对自己的上司构成威胁。他们不会平步青云,也不会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他们必须出外闯天地。你曾否见过自己的朋友或其他人如何与聪明绝顶的人共处,他们如何与才华横溢的人共处,他们如何与魁力非凡的人共处?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一种又爱又恨的关系,对吗?
一方面,你喜欢有这样的人作为你的朋友,你想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另一方面,你却讨厌他们。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是一种较轻微的「神圣的敬畏」关系。如果真的有神,神是至高的至高者,这种「神圣的敬畏」就合情合理了。鲁道夫说:你深深被吸引,同时又深感厌恶。你既着迷又害怕。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同一个原因的两方面。
你知道自己不是圣洁的。你知道自己不是至高的。你被那些比你漂亮得多的人深深吸引,同时你却憎恨这些深深吸引着你的人,因为你知道自己不及他们那么漂亮,你喜欢跟他们在一起。你感到自己的缺欠,你希望跟他们在一起。你知道自己不及他们那么聪明。你知道自己不及他们那么有才华,因此,你喜欢跟有才华的人在一起。你感到自己的缺欠,你透过他们的尊重和垂青而得到肯定。
同时,这份知道自己有所缺欠的感觉使你感到受威胁,因为这些人使你的缺欠表露无遗。萨里埃利(Salieri)是十八世纪末有名的音乐家,当他与音乐奇才莫扎特(Mozart)走在一起时,他十分讨厌莫扎特,因为莫扎特令他显得十分平庸。当一个人靠近真正的耶稣,当一个人靠近真神,他会感到着迷。摩西对神说:「求你显出你的荣耀给我看。」意思是:「主啊,我想见到祢的面。我要靠近祢,与祢同在。」神回答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你看,这就是「神圣的敬畏」。人渴望与神同在,却害怕得要死。人对神又爱又恨。」
这就是人所面对的问题。我们无法与神同住,我们又不能没有神。我们在各方面深深被神所吸引,但当我们靠近真神,我们又深感厌恶。我们说:「我无法相信这样的神。圣经说有一位圣洁的神、发烈怒的神、审判人的神。我很讨厌这个观念。」无论在理智上或情感上我们都无法接受这样的神。另一方面,我们感到心灵空虚。你是否记得从前自己是何等讨厌圣经中所描述的神,在理智上曾经多少次嘲笑这些观念吗?
你说:「我不接受既完美又圣洁的神竟会把人丢在地狱里,什么在西乃山颁布十诫等观念我也不接受……」你讨厌这些观念。为什么?因为这使你的缺欠表露无遗。你也许仍是很讨厌这些观念,但随着时间过去,你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你说:「我需要一些东西。我需要神。我需要神。我不相信祂。至少我不渴望这样的神,但我渴望某一种神。」这是什么?你说:「离开我。」当你靠近真神,你说:「离开我。」然而,你又渴望与祂同在。现在让我来说明如何应用这道理,然后才讨论最后一点。
首先,我们刚才说过,如果你靠近真神,你会经历这种冲突。首先,我要问那些正在思考基督信仰的听众朋友,你有这种经历吗?让我以另一种方式来说明吧。这是一个很好的测试,让我们看看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否真实。如果你对神有这样的观念:「只要当我在湖上泛舟时我便感到与神十分亲近。我不需要到教会聚会,也不需要读圣经。当我与别人在一起,当我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便感到与神十分亲近。我在这些时刻感到与神亲近。」如果当你靠近祢的神时没有任何冲突,也没有任何创伤,这并不是真正的神。
只要你明白当人与一些高人一等的人在一起时有怎样的反应,如果真的有神,你对至高的至高者将会有更大的反应,这种「神圣的敬畏」就合情合理了。如果当你想到这个神,并且与他亲近时没有一点冲突,你到底怎能拥有一位真正的神呢?亲爱的听众朋友,当你靠近真神的时候,祂好像湖上的暴风一样,总是把湖底的垃圾都刮起来。当你靠近神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冲突和创伤。你内心深处的污秽会被刮出来。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你在挣扎。
有些人到教会聚会,参加查经班,我看到他们在挣扎,他们感到心烦意乱,也许他们因听到我所说的信息而恼怒,我认为这是好事,至少这些人朝着正确方向认识真神。有些人却说:「啊,什么宗教?什么圣经?当我走进大自然的时候,我便感到与神亲近。当我跟人们在一起时,我感到与神亲近。正如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写道:『圣诞节的真正意义何在?不在于宗教信仰,也不在于你相信什么。宗教信仰就是彼此相爱。』你看,我在这些时刻感到与神亲近。」但这里所说的不可能是真神。
我要提出另一点。你要明白,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可以变得更虔诚,他们开始读经、到教会聚会、积极参与活动、探究基督信仰,阅读基督教书籍,但只是变得更虔诚也许是你所做最糟糕的一件事?你明白为什么吗?我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人们生命中遇到问题。有时候辅导员甚至会这样对受辅导者说:「到教会去吧。你感到有所缺欠,你感到心灵空虚。到教会寻找一些启迪吧。」
难道你不明白吗?根据圣经的教导,实际上远离神或许比只是靠近神还好,你要进入神的怀抱,不要只是靠近祂,也不要只是变得更虔诚,这是行不通的,你明白吗?如果你起初只是尝试变得更虔诚,如果你只是尝试与耶稣维持一种普通朋友的关系,你读有关耶稣的事迹,努力过着良善的生活,你说:「我要戒掉一些不良习惯。我要努力遵守十诫,也要读登山宝训。我要多花一些时间祷告,到教会聚会,参与宗教活动,也要帮助穷人。」如果你这样做,起初你也许感到一点安慰,你的良心会好过一点。
你越是以普通朋友的身分接近神,你只是读圣经,阅读一些有关基督信仰的书籍,你越是发现自己开始感觉更糟,因为你只是变得更虔诚……当你到教会聚会,你会发现自己更加明白,如果你没有重生得救,没有归信耶稣基督,没有理解福音,如果你只想变得更虔诚,你试图靠近神。神是烈火,你若只是透过变得更虔诚来靠近神,这烈火开始烧伤你。你会退却,你开始感到缺欠。
你听从圣经的教导,知道要如何彼此相爱,知道自己要成为正直、谦卑和充满怜悯的人。你明白吗?你只是靠近耶稣,与耶稣维持普通朋友的关系……耶稣基督是圣洁的,如果你只是跟祂维持普通朋友的关系,如果你只是变得更虔诚,祂会令你觉得自己很糟糕。你只是靠近神多一点,这是最糟糕的事情。只是有点接近神。只是靠近神多一点会带来创伤。你明白吗?
你会听到这些人说:「我尝试变得更虔诚,这令我感觉很糟糕。」这就是路加福音第5章所描述的彼得。彼得感觉很美好,他心里想:「我有巴勒斯坦地最了不起的拉比坐在我的船上。我要成为耶稣的跟随者。我要与祂同在,紧紧跟随祂。我要成为祂身边最重要的人。」你变得虔诚,有道德,尽力做到最好。起初,你感觉良好,但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西门彼得自我感觉良好,也许他心里想:「嘿,我是耶稣的得力助手。」但当他知道耶稣的真正身分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当我们第一次来到基督面前,我们生命中的某些东西显露出我们的缺欠,我们需要基督,对吗?我们大体上对神有一种普遍的需要。因此你参加查经班,参与基督教事工,到教会聚会敬拜。也许你只是想靠近一点,只想得到一点点激励。起初你感觉良好,但最终你感到糟透了。你的感觉跟彼得的感觉一样。
你会说:「离开我」,因为你感到有所缺欠。你会说:「我永远无法达到这些标准。」你越靠近耶稣基督,你越清楚看到自己应有的模样。你说:「我无法做到。」这使你感到受创。是什么让彼得改变过来呢?是什么让彼得成为约翰福音第21章中的彼得呢?我们必须明白约翰福音第21章所描述的彼得当时所处的情况,自从他三次不认主之后,他没有见过耶稣。彼得心中有未解脱的内疚。约翰福音第21章中的彼得比路加福音第5章中的彼得更意识到自己的罪。彼得已经跟耶稣一同生活了三年之久,他知道自己应该如何生活。
彼得面临极大的考验,他的主被钉在十字架上,他却不认他的主。他退缩、他胆怯。然而,这一次,彼得竭力尽快跑到耶稣面前。为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彼得明白福音。看,你知道旧约时代的宗教信仰出了什么问题?希伯来书所说的正是这个问题。以色列人靠近神。他们靠近神。
神临在的荣光在至圣所中,但是没有人可以进入至圣所。人进到那里必无法存活,因为人有罪。因此,人们靠近那里。他们可以站在附近,却不能闯入至圣所。只有大祭司可以进入至圣所,或者某些特殊人物如摩西才可以进到神面前,事实上摩西面对面看见神。雅各与神也十分亲近。但大多数人只是站在附近。
我必须告诉你们一件事,只是靠近神却没有进到神的同在,这几乎与远离神没有分别,甚至更糟。耶稣基督是真正的大祭司。祂进到神那里,祂亲自把自己献在坛上。耶稣基督成为了祭牲,为世人付清罪债。马太福音记载,在耶稣受死的一刻,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你看,福音的关键不是:「你从前并不虔诚,所以现在你要变得虔诚。你从前远离神,所以现在你要靠近神。」不是这样的。关键并不在于要靠近神。很多时候只是靠近神甚至会比远离神更糟。
你要做的是进到神里面,你渴望在基督里,你渴望进到祂的怀中。你若要进到神里面,你必须明白人不是靠行为得救的,而是靠耶稣为你所成就的一切,并且全然依靠耶稣。这是唯一的原因能够解释为什么彼得的生命出现改变。看看彼得,他需要宽恕。他因为不认主而感到罪疚,但现在他的罪驱使他去耶稣面前。
让我来总结一下。你只是靠近耶稣,还是进到耶稣里面?你只是靠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行为,还是明白福音,知道自己是靠着恩典和耶稣的应许得救呢?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分辨自己到底是路加福音第5章中的彼得,还是约翰福音第21章中的彼得?
换句话说,当你感到糟透了,当你搞砸了,当你明知故犯,当你觉得自己一败涂地,这种挫败感是否令你不想到教会去,不想去到耶稣面前,不想祷告呢?你心里想:「啊,我的天哪,我怎能去到耶稣面前?」还是你会说:「我要竭尽所能去亲近耶稣,从船上跳在海里也没关系。我极力地游、涉水、奔跑,赶快奔向耶稣」?
你的罪是否驱使你回到耶稣那里呢?你的罪是否驱使你与耶稣恢复相交,还是因你感到自己是个罪人而完全阻碍你与耶稣相交?这样你就可以分辨自己到底是路加福音第5章中的彼得,还是约翰福音第21章中的彼得。最后,我要提醒教会中的领袖、那些积极参与教会事奉的听众朋友。
你积极参与教会事奉,参加查经班,也带领小组。你做了这一切事情。让我来告诉你。这里有一个危险。你是否真的藉着个人的灵修时间与主相交?你是否真的与主相连呢?你心里感受到祂的爱吗?在你祷告的时候,你真的感到自己突破障碍吗?如果这些情况并没有经常出现,你会发现自己只是靠近神而已。
研经和基督教的活动让你靠近神,然而,如果你不是真的与主相连,如果你没有不断更新,回想起神的恩典,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性情乖戾、易怒、脾气暴躁,正如那些只是靠近神却没有进到神那里的人一样,他们感受不到神的宽恕和恩典,只是不断提醒自己应该如何。
如果你只是靠近神而没有进到祂那里,你会变得脾气暴躁。如果你只是靠近耶稣而没有进到祂那里,你会变得充满罪疚和忧虑。进到耶稣那里去吧。进去吧。你可以开始单单因为耶稣的吩咐而顺服祂。我们一同祷告。
亲爱的天父,感谢祢让我们看到路加福音第5章中的彼得和约翰福音第21章中的彼得是何等截然不同。感谢祢让我们明白两者的差异,起初彼得只是视祢为老师和典范,最后他把祢视为救主和主。天父啊,求祢帮助我们透过这段经文明白自己的心。
求祢帮助我们明白,我们并不是要靠近神,也不是要变得更虔诚。我们渴望看到祢的脸,躺在祢的怀里,在祢的身边,在祢爱子里安全稳妥。求祢向我们显明当中的真义。求祢在节目结束之前让各位听众朋友明白这真理。祷告奉主耶稣的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