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听众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们探讨「四种生活方式;四种爱的方式」系列——「思想神的大爱」这个题目。
今天研读的经文引自诗篇107篇。这篇诗篇是一个整体,我们不可只抽出一小段经文来研读。虽然今天我们不会读出这诗篇的其中一部分,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整篇诗的主要结构。这是一篇很长的诗篇。首先,我们看诗篇107篇1至31节,然后看第43节的总结部分:
-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 愿耶和华的赎民说这话,就是他从敌人手中所救赎的,
- 从各地,从东从西,从南从北,所招聚来的。
- 他们在旷野荒地漂流,寻不见可住的城邑,
- 又饥又渴,心里发昏。
-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搭救他们,
- 又领他们行走直路,使他们往可居住的城邑。
-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 因他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
- 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被困苦和铁链捆锁,
- 是因他们违背神的话语,藐视至高者的旨意。
- 所以,他用劳苦治服他们的心;他们仆倒,无人扶助。
-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拯救他们。
- 他从黑暗中和死荫里领他们出来,折断他们的绑索。
-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 因为他打破了铜门,砍断了铁闩。
- 愚妄人因自己的过犯和自己的罪孽便受苦楚。
- 他们心里厌恶各样的食物,就临近死门。
-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拯救他们。
- 他发命医治他们,救他们脱离死亡。
-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 愿他们以感谢为祭献给他,欢呼述说他的作为!
- 在海上坐船,在大水中经理事务的,
- 他们看见耶和华的作为,并他在深水中的奇事。
- 因他一吩咐,狂风就起来,海中的波浪也扬起。
- 他们上到天空,下到海底;他们的心因患难便消化。
- 他们摇摇幌幌,东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他们的智慧无法可施。
-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领出他们来。
- 他使狂风止息,波浪就平静。
- 风息浪静,他们便欢喜;他就引他们到所愿去的海口。
-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 凡有智慧的,必在这些事上留心,也必思想耶和华的慈爱。
这是神的话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属灵探索的世代,各人对于神和属灵事物的看法似乎没有一致共识。但有趣的是,在今天的现代社会,各种调查和研究都显示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一点,虽然不是一致认同,但几乎每个人都同意,甚至不信神的人也说:「如果有神的话,不管那个神是谁,祂是一位慈爱的神。」因此,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一篇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诗篇。我来解释有何原因。有三个原因。
首先,这篇诗篇一开始的描述是今天每个人都相信和赞同的。这诗篇论到神的爱,整个主题都是环绕永远长存的爱、神的大爱。但看看第43节,诗人的劝慰很奇怪。他说:「凡有智慧的,必在这些事上留心,也必思想耶和华的慈爱。」今天我们的思想方式不是这样的。我们并不认为神的爱是需要思想的。只要你明白「思想」这个词,你便明白经文蕴含更深的意思。「思想」一词意味着「苦苦思索、凝神注视、仔细思量、弄明白」。有人问:「要弄明白什么?」这正是重点所在。重点是:除非你凝视神的爱,苦苦思索,以致你明白神丰盛的慈爱,否则你不明白神的爱;如果神的爱从未深深感动你,叫你仔细思量,你并不明白神的爱。」
但这里有一个应许。第43节说:「凡有智慧的,必在这些事上留心。」在希伯来人的观念中,「智慧」不是指「资料」。有智慧不是指拥有资料,好像电脑硬盘储存了很多资料一样。这不是智慧。不管你如何增加电脑硬盘的容量也无法使它变得更有智慧。在希伯来人的观念中,无论你脑海里存放多少资料也不会使你更有智慧。在希伯来人的观念中,「智慧」是指「借着与永生神相遇而性情得以改变」。因此,这里有一个应许,诗人告诉我们:「只要你充分地、正确地、恰当地深思神的慈爱,你的生命将会改变。你的心将会转化。」这是一个邀请,不是吗?事实上,这诗篇邀请我们这样做,也给我们指引去行出来。
来接受这邀请吧。我们从这段经文学到三点:从何思想神的慈爱?要思想什么?以及如何思想?诗人呼唤我们从何思想神的慈爱?我们要思想什么,以及要如何思想?
首先,「从何思想神的慈爱?」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问题。让我以另一个方式来说明吧。「神的慈爱」这个观念从何而来?「慈爱的神」这个观念从何而来?这观念从何而来?我们可以从何思想神的慈爱?我从过往的经验得知,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无关重要,甚至令人讨厌。人们皱起眉头,说:「等一下!你问慈爱的神这个观念从何而来,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观念不是来自某处,这是常识,我本来就知道的。我知道这个观念,而且也相信。你问这个观念从何而来,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是从某处得知这观念,我本来就知道。人们本来就知道这个观念。」
我们来测试一下这个论点吧。人们认为慈爱的神这个观念并非来自任何地方,而是人本来就知道的观念。我们来测试一下这个论点吧。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神是慈爱的。他们本来就知道神是慈爱的吗?他们从何得到这个观念呢?这里的论点是:「这观念只是常识罢了。每个人都知道这观念。人们并非从任何地方得知这个观念。」我们来测试一下这个论点吧。
首先。我们看看历史。当你察看历史,你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知道」有一位慈爱的神吗?你发现这个观念很普遍,自古以来就不断出现吗?答案是否定的。鲁道夫‧奥托(Rudolf Otto)是一位著名宗教历史学家,也有人称他为宗教社会学家,他写了一本出名的著作叫《神圣者的观念》(The Idea of the Holy),这是一本研究古代文化的书。我认为没有人可以真正推翻他的见解。他说:「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时发现一个共通点,就是当人们认为自己与神圣者同在时,他们经历一种神圣的敬畏,甚至恐惧。」
所有古代文化都相信人必须透过中介人才可以到神面前。到神面前是令人感到害怕的。人们必须透过祭司、宗教仪式、献祭、改变意识等等才可以到神面前。今天普遍的观念认为,神是慈爱的,如果你想与神交通,你只要仰望天空就可以跟神说话。这其实是一个崭新的观念。你在历史上找不到这种观念。人不是本来就有这种观念。那么,这观念从何而来呢?
有人说:「嗯,我们看看世上的宗教吧。」这观念是来自世上的宗教吗?这是世界宗教的一般信念吗?我认为基督徒对其他宗教不以为意,我并不鼓励这种心态,但是我们必须问一个问题。认为神是有性情的,并且人可以与神建立爱的关系,到底这种观念是否常见,这是否来自世上的宗教?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如果这说法让你感到惊奇,我告诉你原因何在,因为人们极力希望自己相信所有宗教都是相同的。我还未弄明白个中的原因,但是我可以告诉你这观念所带来的影响。
人们相信所有宗教都是相同的,这观念带来的实际影响就是人们不用仔细聆听任何一个宗教的说法,你不用认真聆听这些宗教说什么。你说:「我知道的,我们都相信有一位慈爱的神,只要人过良善的生活就可以找到神,就如各人只是以不同的路径到达山顶上。」我们极力希望自己相信所有宗教都是相同的,这样我们便不用聆听其他宗教说什么了。如果你认真聆听其他宗教的说法,你会发现佛教、儒家思想、道教和印度教都不相信神是有性情的。它们不相信神与个人建立关系。
事实上,原始的佛教不相信神是慈爱的,而且佛教还认为爱本身是自我的一种幻觉,人们必须超脱这种幻觉才能有所顿悟。看看伊斯兰教吧。多年来我一直以为伊斯兰教和基督信仰一样,都相信有一位慈爱、怜悯的神。多年前,我曾经与一些伊斯兰教徒对话,我的伊斯兰教徒朋友对我说:「你没有聆听。」我花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才弄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他们说:「你没有聆听。你迫我们按照你的模式去思想。」我说:「神是全能的。」照他们的理解:「神是全能的,但神不是朋友或父亲。神是仁慈的,但人无法与神建立个人的关系、爱的关系。听吧!」
重点是,世上的宗教不相信有一位有性情、慈爱的神,也不相信人可以与神建立个人关系。它们绝对没有这种观念。有人说:「也许现代人从生命的反思得到这观念。人反思世上的一切,他们看见星星、天空、海洋、小溪、河流,当他们看到所有美丽的东西,便知道背后有一位慈爱的神。」真是这样吗?我们仔细察看吧。
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曾经这样反思生命。安妮‧迪拉德(Annie Dillard)写了一本书名为《溪畔天问》(Pilgrim at Tinker Creek)。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迪拉德住在山区的溪畔,她在书中描写她所观察到的事物。她说她原本以为自己要学习自然界的方式,并且要按照这方式来生活。她在二次大战后出生,这个年代出生的人都有这种想法,她大概在二十七岁时写了这本书。她要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她的经历却令她感到震惊。因为她细心观察大自然,她看到的只有暴力、荒谬的事和浪费。
迪拉德看见螳螂交配的情景,雌性螳螂在交配时吃掉了对方的头。顺带一提,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令她感到特别震惊的是,她看见一只巨型水蝎抓住一只青蛙,在青蛙体内注入毒液,使青蛙的内脏变成糊状,然后吸出来。她看见青蛙的身体随即萎缩。她看见青蛙双眼变得昏暗,头骨萎陷,因为大脑已变成了糊状。她无法忘掉这些景象。她开始研读有关进化论的书籍。她看到这些景象,然后她仔细研究,最后她写下这话。她说:
人们说自然界何等节约,不要相信这些话。假设你是铁路公司的经理。你预计需要一些行走陡峭路轨的火车头。经过一番努力,厂商给你制造了九千台火车头。你把九千台火车头送到铁路那里,却没有装置转辙器。结果,它们都撞毁、出轨、失灵或烧掉了。最后只剩下三台火车头,你真正需要的其实就只是三台火车头。当你要到公司董事局交代,你为了这三台了不起的火车头所做的一切,你知道董事们会如何回应?他们会说:「有别的方式来经营铁路吗?」
迪拉德说:「但是宇宙有别的运行方式吗?因为这就是宇宙运行的方式。」她说:「进化喜爱死亡多于喜爱你、我或任何人。我从前想住在小溪旁,是为了仿傚自由流动的溪水来塑造自己的人生。」看看这段话:
但我似乎到了一个地步必须划清界限。我必须与我所认识唯一的世界分道扬镳。看,知更鸟也许可怕地慢慢死去,自然界却依然欣喜。太阳升起,小溪流动,幸存者仍然歌唱,但是我无法这样看待你的死亡,你也无法这样看待我的死亡,我们甚至无法这样看待一只知更鸟的死亡。我们珍视每一个人,自然界却不把人视作有智慧的。除非我想被这种溪旁的生活摧残,否则我也许要拒绝这种生活。
迪拉德要说的是,如果你只是看着自然界,看着这个世界,看着疾病、死亡、战争,「你也许靠自己的推论和反思而领悟到世界背后有一股力量,有一位大能的创造者,但是你总不会领悟到有一位慈爱的神。」
如果你察看历史,如果你观察世上的宗教,如果你只看自然界和这个世界,你总不会想到有一位慈爱的神。慈爱的神这个观念从何而来呢?我告诉你,答案就在这经文里。如果你想思索神的慈爱,你要思想这些事情。是什么事情?你听到经文不断提到。神在历史中的奇妙作为。神的作为。圣经把神的作为显明出来。诗人不是说:「透过观察自然界来思想神的大爱,透过察看历史来思想神的大爱。」不。诗人说什么?有一位神向亚伯拉罕和摩西显现。世上有一位神。你看看这经文,实在是美妙的艺术。
经文提到四种人。他们是谁?在某意义上说,他们是流浪者、囚犯,病人和在海上飘泊的人。我们都是这样的人。我们也面对同样的处境。我稍后会详细说明。这些都是以色列民要面对的处境。换句话说,他们在旷野漂流,但神在云柱和火柱中向他们显现,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他们在捆锁之中,但是神把红海分开。
换句话说,人意识到有一位慈爱的神,这观念唯有源自圣经。我说你唯有从圣经找到一位慈爱的神,我的意思不是说今天每个相信有一位慈爱的神的人必定是从圣经得到这观念。我的意思是,人类思维中有慈爱的神这观念并不是自然出现的,也不是源自其他根源。这观念是源自圣经的。我来解释原因。圣经提供了一个框架。神在圣经中说:「我所创造的世界本是美好的,但是世人犯了罪,因此他们堕落了,一切都变得支离破碎。自然界弱肉强食,人类互相竞争。我创造了世界,但是美好的创造已经堕落了,然而我要回到这个世界医治和救赎它。」你明白吗?创造、堕落和救赎。圣经告诉我们要透过这个框架来明白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美好的创造、犯罪和堕落、神到世上施行救赎。因此,你必须透过这个框架来理解,慈爱的神这个观念唯有在这框架里才有意义。
为什么安妮‧迪拉德感到如此困惑?她十分困惑。她说:「神这样做吗?」这是关键所在:如果只有一位创造世界的神,如果只有创造却没有堕落,如果神只是这样创造世界,祂就不是一位慈爱的神。如果你把慈爱的神这观念抽离了创造、堕落和救赎的框架,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或者如果只有创造和堕落,如果神创造了美好的世界,但是世界堕落了,神却任凭世人这样活下去、任凭世界这样继续下去,神没有回来,祂没有以神儿子的位格来到世上,祂并没有介入,那会怎么样?你仍然没有一位慈爱的神。如果只有创造,如果神只是这样创造世界,祂不可能是一位慈爱的神。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如果神创造了世界,世界堕落了,祂没有以奇妙的方式介入,没有以神儿子的位格来到世上,如果祂没有介入,向人说话,把自己显明出来,如果祂没有这样做,慈爱的神这观念根本毫无意义。
但是今天所读的经文告诉我们有一位慈爱的神。现代西方世界从哪里得来慈爱的神这观念呢?这观念来自圣经。但人们只把慈爱的神这观念单独抽出来,然后传到各处。人们相信有一位慈爱的神,却撇下别的教导。当然,圣经不是西方世界所想的那样,人们将慈爱的神这观念抽离了圣经的框架,难怪他们如此灰心丧气。人们说:「如果神是慈爱的,为什么祂不应允我的祷告?我不断祷告,但我还是独身。我不断祷告,我的孩子却死于癌症。我不断祷告。神怎会是慈爱的呢?」
人们灌输一种歪曲的观念,他们强行把慈爱的神这观念抽离了圣经的框架。即使在圣经的框架里,人们也难以相信神的慈爱。神说:「我创造了世界。世界已堕落,我要介入施行救赎。」人们问:「为什么祢还未施行救赎?为什么要等这么久?为什么祢要用特定的方法?」但是这框架至少解释了为什么世界是这样子的,为什么自然界弱肉强食。这框架也证明了神对一切苦难并非置身事外。如果你不相信耶稣,不相信道成肉身,不相信圣经,也不相信圣经中的神,那么慈爱的神这个观念根本毫无意义。你若把慈爱的神这观念抽离了圣经的框架,就永远无法思想神的慈爱。
这实际上表明了什么?道理十分简单。如果人试图透过与自己内心或自然界交流去寻找一位慈爱的神,或说:「圣经充满各种寓言,我们无法再接受圣经了,但我希望自己相信一位慈爱的神」,你就注定失败了。此刻,我不是尝试要证明圣经中的神是真的。我甚至不是说你在圣经以外找不到任何一个神,也不说是除非人相信圣经,否则没有人相信神,没有人知道关于神的事。我要说的是,唯有圣经给我们一个框架让慈爱的神这观念具有意义。只有当你察看神所行的奇事、祂在历史中如何将自己启示出来,只有当你留心这些事,你才能找到慈爱的神。我要证明什么呢?我要证明圣经是真的吗?不是。我只想证明你要尝试明白圣经。你需要到教会或基督徒中间学习圣经。但你也需要思想圣经中那位慈爱的神,不然你无法找到慈爱的神,也无法与祂相遇。
这是第一点。这一点十分重要。为什么要忠于圣经?为什么要看圣经中的叙事?为什么要留心这些事情?即使你不确定当中的含意,也必须忠于圣经。如果你想寻找慈爱的神,你没有别的选择。这是第一点。
我们来看第二点。这一点较为简短。你从何思想神的慈爱?就是从圣经中,从圣经对神奇妙作为的叙述,从神的自我启示。你要思想什么?我认为理解诗人要表达的含意,最好的方法是从整体角度来看这诗篇。这诗篇很美妙。你必须看这诗篇的艺术结构。艺术结构是什么?你看到两件事。你看到经文中有四个不同的群体,但每个群体得到的待遇是相同的。
看看每一段的开始。首先第一段经文,第4节说:「他们在旷野荒地漂流,寻不见可住的城邑?」这群人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父亲。你会问:「这是什么意思?经文谈到城邑。无家可归的人需要一个城邑。」你要记住,今天人们到城市里去是为了远离自己的家人去找生活。但当时人们必须住在城邑才能建立家庭。人们寻找城邑是为了建立家庭。除非人们得着安稳,否则无法建立家庭。人们要有城墙保护,不然野兽会来侵袭他们,掠夺者和强盗会来抢夺。这些人寻找城邑,但他们真正在寻找的是一个家。他们无家可归,他们需要安稳。神爱他们,是他们的父亲。这是第一段经文的描述。
看看第二段经文。第10节说:「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被困苦和铁链捆锁。」这里谈到一些囚犯。被定罪的囚犯。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不是父亲。父亲只能给他们食物。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一位君王。他们需要一个解放者,一个将军,一个率领军队的将领。他们得到什么?经文说:「耶和华……折断他们的绑索」。
看看第三群人。第17节说:「愚妄人因自己的过犯和自己的罪孽便受苦楚。」这些人病了。这一点很有意思。经文说这些人病了。第18节说:「他们心里厌恶各样的食物。」这意味着他们快要死了。他们的身体日渐衰弱,但这是由于他们愚蠢的缘故。看看第17节。这些人因过度工作或成瘾行为等而毁了自己的生命、毁了自己的身体。看看医治他们的是什么。他们需要一个医治者。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实际上需要一个指导者。医治他们的是什么呢?仔细看看经文:「他发命医治他们。」他们得到一些话语。他们得到一些能医治他们的忠告。他们得到一位慈爱、医治人的指导者。
第一群人需要父亲,第二群人需要君王,第三群人需要一位慈爱、看顾人的指导者在身旁。第四群人在海中,他们在狂风海浪中。经文说:「在海上坐船的。」仔细看看经文,第26节说:「他们上到天空,下到海底。」那是百尺巨浪。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一位全能的创造主,这位创造主也是他们的朋友。他们需要一个全能的朋友。
看看这段经文引人入胜之处:父亲、君王、施爱者、朋友(这个朋友是创造主)。祂有能力止住狂风,祂掌管风浪。每种境况都截然不同,但经文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每次如是。截然不同的境况,但同样永远长存的慈爱。重点是:这里有四个不同的「爱的形象」:父亲、君王、施爱者、朋友。这四个形象虽然截然不同,但是同样重要、同样是终极的。这四个形象对于神的身分同样重要,也同样彰显神的慈爱。有人问:「这又如何?」我们正是要思想这四个形象。这是十分困难的。
多年前,我的查经班有一位女士,当时她还在慕道,查经结束后我问她:「你今晚学到了什么?你在查经班学到了什么?」她合上圣经和课本,说:「今天我明白到神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因为这位女士是一个文学艺术评论家,我相信这句话其实是专业的说法。她不是说:「啊,神令人感到困惑。」不是。我来解释她的含意。 人们在假期去看电影,在那些卖座的电影中,所有角色都是动画人物。电影中有好人,也有坏人,那些坏人全都是模式化的人物,他们被铲除,观众只会一笑置之。为什么?因为这些人物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观众不会与他们连系。这些人物只拥有单一的性情。他们不会被刻划成复杂的人物。真人是复杂的,呈现各种明显的矛盾。在艺术作品中,即使不是低劣的艺术作品,人们知道当中的都是动画人物,这些人物只拥有单一的性情。
那位女士读圣经,她期望圣经中的神只拥有单一的性情。她期望圣经中的神是一位爱每一个人、接纳每一个人的神,祂是朋友、是施爱者,正如一些人所说的。要不然她期望从圣经中找到一位君王,这位君王会击杀所有悖逆的人。然而,她发现这两种性情神都拥有。神两者皆不是,祂拥有这一切的性情。神是真实的。祂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这是第二点。诗人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将神简化了。我们往往只把神视为朋友和施爱者,而不是君王和满有权能的主。我们不喜欢刑罚的观念,不喜欢地狱的观念,也不喜欢永远刑罚的观念。我们要摆脱这些观念。神是施爱者和朋友。另一方面,很多人把神视为君王,祂是满有权能、威严和神圣的。神是朋友这观念是次要的,并不是首要的。但没有人把这些属性结合在一起,这正是诗人要表达的观念。他说你必须把这一切视为同样重要,不可只重视某一方面,不可顾此失彼。
美国天主教神父及社会学家安德鲁•格里利(Andrew Greeley)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人们对神的看法做了一个广泛的研究。格里利指出,七成半的美国人说他们「喜欢把神视为朋友,而不是君王。」我提到这个研究结果,不是要表示我反对这看法。「你为什么不把神视为君王?」这个事实的重点是他们「喜欢」这样。每个人都「喜欢」这样。诗人说:「你竟敢这样。」你这样做就贬低了神。除非你视神为复杂、拥有多面性情的神,否则神对你来说永远不是真实的,你总不会与祂相遇。这意味着你读圣经的时候不可把你不喜欢的部分扔掉,因为这样做你只有一个像动画人物一样的神。你不会与这样的神建立关系,你与神的关系就好像你与电影人物的关系一样,你不会投入其中。你不会说:「啊,那个恶棍被铲除了,真可怜。」不,你不会这么说。你只会报以笑声,说:「看看那些特技效果。」他们都是动画人物。诗人的意思是,如果你真的想与永生神相遇,你必须让祂呈现神复杂的性情。不要让任何一个爱的形象,即父亲、君王、施爱者和朋友,成为最终极的形象。
你会问:「这是什么意思?」我来说明实际应用吧。这样思想神能如何改变你呢?首先,几乎没有人把神视为拥有多面性情的神,人们都偏向神某一个爱的形象,没有人把所有形象结合起来。但如果你把神视为拥有多面性情的神,你首先会看到神的爱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明白神的爱是不可能的,否则祂的爱总不会改变你的生命。
我来详细说明。人们为什么没有全面看待这些形象?举例说,人们为什么把神视为君王、掌权者,多于把神视为施爱者和朋友呢?为什么没有人把所有形象结合起来呢?因为我们感到当中的矛盾。我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觉得神不可能拥有这所有形象。我们试图靠自己解决这些矛盾。典型的传统、保守派看法是这样的:「假设神是君王吧。只要我过着良善的生活,神就会爱我。」嗯,这种爱并不是不可能的爱,对吗?这种爱不会改变你,也不会让你惊叹。这种爱不会让你说:「你们要称谢耶和华!」没有赞美,也没有感谢。一点也没有。因为你说:「啊,当然,神爱我是因为我过着良善的生活。」这样你就偏重了神作为君王、掌权者和创造者这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如恩典和爱等等。
此外,还有自由派、后现代派的看法。他们的看法是这样的:「世上有一个神,他接纳每一个人。我们不相信有地狱,也不相信有审判的日子。我们有爱。我们有神的爱。」然而,这并不是不可能的爱。有这样的神爱我们不是不可能的,对吗?但这种爱不会改变你。它不会让你发出感谢和赞美,也不会让你惊叹。这种爱不会使你说:「啊,世上的男女都看到神的恩典。」这就是这诗篇要传达的信息。这种爱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因看到神拥有这一切性情而明白神的爱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看到当中的矛盾,并因此感到困扰和困惑,否则你总不会改变。你说:「这是什么意思?」让我举例说明。这里有个最佳例子,诗人拒绝只选择其中一方面,他看到神的爱是不可能的。看看第二部分。第10节说:「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被困苦和铁链捆锁。」。他们哀求。往下看第13节:
-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拯救他们。
- 他从黑暗中和死荫里领他们出来,折断他们的绑索。
你说:「好吧,这有什么出奇呢?」这是一段令人惊讶的经文。那是谁的捆锁呢?那是谁的铁闩呢?那是谁的铁链呢?看,经文说:「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被困苦和铁链捆锁。」但他们为什么被捆锁?「是因他们违背神的话语,藐视至高者的旨意。」他们被捆锁。现在你开始意识到他们被捆锁是指他们的属灵状况。这些人被捆锁,因为他们违背神的话语,你看,经文说:「所以,他用劳苦治服他们的心。」
这些人被捆锁在神的监里,被捆锁在神的铁闩后。他们向神哀求。神就折断绑索,砍断铁闩。这是什么意思。神折断绑索,砍断自己的铁闩。你说:「等一下,这真是很奇怪。」是的,这真是十分奇怪,我来解释原因。你可能会说,如果神只是一个朋友,如果祂只是伟大慈爱的神、开明的神,祂总不会把那些人关在那里。神应当说:「嗯,你是我的朋友,你做错了,但是让以往的事过去吧;再者,每个人都要找出对他们来说什么是对或错的。」这样的神总不会把他们关进监里。但是如果神是保守的神,如果祂只是君王,祂把那些人关进监里,他们哀求,祂会说:「你在说什么?你有罪,我无法将你释放。」如果神只是一位君王,祂无法释放他们。如果神只是一个朋友,祂总不会把他们关进监里。但是神把他们关进监里,然后亲自砍断自己的铁闩。现在,你会说:「这怎么可能呢?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互相矛盾的!」是的。
现在你的生命正迈向改变。除非你明白当中的矛盾,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否则你总不会因神的爱而惊叹不已。如果你靠自己去解决当中的矛盾,以传习下来的价值观或以自由、相对主义的观念去解决这问题,以任何一种看法去理解神的爱,你总不会因神的爱而改变。你明白吗?你总不会感到惊讶。诗人感到惊讶,因为神砍断自己的铁闩,神竟会作这一切。当然,诗人感到惊讶,无法相信。除非你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否则你生命总不会改变。
有人说:「我不明白。神怎可能既是君王又是朋友呢?神怎可能把人关进监里又释放他们呢?我不明白。这怎么可能呢?」你十分幸运,因为你活在这世代,正合时宜。你要知道其实诗人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可能的,但是他仍然因此改变了。他只知道这位神给人一份不可能的爱。这是完全不可能的爱。这份爱不可能出现。我们必须拥有这份爱。我们必须拥有神永远长存的慈爱,但是这份爱是不可能的。可是,神成就了这爱。这份爱足以改变这诗人,虽然他并不知道这怎么可能发生。然而,你和我也知道,我们知道这事如何成就。我们理应比诗人经历更大的改变,比他敬虔,比他快乐。我们理应比他更充满喜乐。
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份爱是如何成就的。如何呢?神能够带我们脱离黑暗和死荫,因为在十字架上黑暗和死荫临到祂的儿子。神能够带我们回到家里,因为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我们可以在忠难中得医治,因为耶稣担当了我们的软弱。我们所面对的风浪得以平静,因为耶稣像约拿一样,祂被扔进大鱼的腹中,承受神的义怒。换句话说,你唯有在十字架上才找到复杂、拥有多面性情的神,那才是真正的神,并非像动画人物一样的神。神赐给你不可能的爱,这爱能改变你的生命。你明白吗?如果你不相信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事,你说:「我不相信耶稣为了除去神的忿怒要流血舍身并死在十字架上。」好吧,如果你不相信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事,那么你认为神是一位君王,只要你够良善,神就会带你进天堂。这是保守派眼中一个只拥有单一性情、像动画人物一样的神。不然,你说:「我不相信神。我不相信神需要有人受死,我相信神爱每一个人。」这是自由派眼中一个只拥有单一性情、像动画人物一样的神。
唯有在十字架上的神才是复杂的神。唯有在十字架上的神才是真实的神。首先,你明白神的爱是不可能的吗?你明白耶稣基督如何成就不可能的事吗?你明白耶稣基督如何砍断了铁闩吗?祂是我们的施爱者,也是我们的君王。祂平静风浪,祂是奇妙策士。祂是一切。
当你明白这道理,你如何接受这份爱进入生命中?非常简单。经文说,每一次他们都哀哭。你注意到吗?第一群人无家可归并不是由于他们的错,最后一群人在海上遭遇风浪也不是由于他们的错。他们是无可指摘的。但是他们哀哭。第二群人犯了罪,第三群人则愚昧无知。他们只有哀哭。神的爱临到你身上不是由于你的优点、你的家世,不管你来自东西南北,正如第3节所说的,也不管你是谁。来吧,你要进到谁面前呢?
要得到神的爱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你要明白自己无法满足那些条件。你什么也不需要。如果你带着任何条件而来,你总不会得到神的爱。你什么也不需要。如果你认为自己不是基督徒,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基督徒,或知道自己不是基督徒,你要这样做:思想神的大爱。要明白神的爱是不可能的,明白在耶稣基督里一切都迎刃而解。你要领会这真理。在圣经叙事中寻找神借着耶稣所成就的奇妙作为。
如果你是基督徒,却发现自己没有赞美神,如果你说:「我的生命并不充满喜乐,我不像这个诗人。」你得回到那源头。也许你只有一个像动画人物的神,也许你没有透过创造、堕落和救赎的角度来理解生命。也许你没有这样看生命,把神视为朋友、父亲、君王和施爱者。也许你忽略了其中一个爱的形象,心中只有一个像动画人物的神。
在接下来的四个节目,我们将会逐一看看每个爱的形象:神是父亲、神是施爱者、神是君王,以及神是朋友。但愿这些道理能坚固我们。让我们思想神的大爱。
我们一同祷告。亲爱的天父,求祢帮助我们领会这真理,让我们明白一切使我们苦恼的事情,无论是面对与自己无尤的困境,还是因自己犯罪而招致的祸;不管我们是海上的商旅,还是游牧民族;不管我们是谁,我们同样需要神的慈爱。神的爱不会临到那些自以为有能力得到这爱的人,他们以为神欠他们这份爱。神的爱不会临到那些自以为可以赚取这爱的人,或以为这爱是无须付上代价的人。神的爱只临到那些明白这爱是不可能和白白的爱,他们明白这份爱既复杂又丰富的。求祢帮助我们明白这些真理,并因此得着改变。祷告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