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渴求的还未够」系列二、追求快乐

(约11800字)

亲爱的听众朋友、弟兄姊妹,我们一起来探讨「你一直渴求的还未够」系列。今天的题目是「追求快乐」。

亲爱的听众朋友、弟兄姊妹,传道书是一卷很难查考的书卷。我教导这书,其实是尝试概述这卷书。如果有人说:「这很棒!」便坐下来只是囫囵吞枣地把它读一遍,他将会问:「这卷书在圣经中究竟有什么目的?」我们在上个节目中提到,这卷书如此困难,当中有多个原因。我不能每次都逐一指出来。我不是与你们综览传道书,而是尽量把一些与我们今天有关的基本主题指出来。

传道书是圣经中唯一从无神论者的观点去撰写的书卷。有一个人从一个没有神的角度去察看生命,有一个人不是站在一个相信神的人的立场去追寻真理。这卷书有点艰深,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它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以及中间的几处地方,作者好像放下疑惑,开始发表意见。

那是什么原因?我在这里只发表我的意见……对于这情况,我最能理解的,就是看它是一件卓越的艺术品。在古代和现今的世界里,一个人提出一个论点,实质上是担当一个角色。这是十分典型的。在传道书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作者谈到这位「传道者」、这位老师、这位评论者。他以第三者的身份去谈论这人。

接着,他突然在一章12节进入第一身说话。他说:「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然后,在传道书的结尾,他从那个角色走出来,说:「我们学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相信神,但是他进入一个角色里,并探讨那是怎么回事。他探讨一个正在探索的人所存着的疑惑、批判和遇到的困难。因此,除非你明白这一点,否则有时候实在有点难以解释经文。

另一方面,这也是经文如此相关的原因。1997年12月的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杂志以「已把权力下放的神」为题。社论的副标题是「即使没有信仰的人也在探索神」。我们知道,美国主要的报章和杂志普遍来说都是由没有宗教信仰的编辑、经理和记者所撰写及制作的。他们以壹期的报刊篇幅去探讨对宗教的追求和寻索这股复兴热潮。那必定是真实的,必定是正在发生的事。

我同意他们的看法,我同意杂志那一期的内容。我认为追寻宗教这股复兴热潮还未来到,还没有一股属灵追寻的复兴热潮。在美国,教会和犹太教会堂的规模没有倍增,还未看到这样的复兴现象。可是,那里有一股探索宗教的庞大复兴热潮。也许不是追寻,但绝对是探索。传道书是唯一从探索者的观点写成的圣经书卷。

当人进行属灵探索时,总会遇到某些事情。在上个节目,我们查考传道书的作者谈到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苦难。人怎样面对苦难?英国著名作家及护教家鲁益师(C. S. Lewis)写了一本书,称为《痛苦的奥秘》(The Problem of Pain)。事实上,有很多书讨论痛苦这个问题。对于世上的邪恶、苦难和不公平的事,我们做了什么?

如果你正在探索或追寻关于人类灵性的问题,在今个节目中,还有另一个问题是你必须处理的。传道书的作者提出并讨论这个问题。让我们先读传道书2章1至11节,接着读3章10至14节。请听我读出经文:

1我心里说:「来吧,我以喜乐试试你,你好享福!」谁知,这也是虚空。2我指嬉笑说:「这是狂妄。」论喜乐说:「有何功效呢?」3我心里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体舒畅,我心却仍以智慧引导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4我为自己动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种葡萄园,5修造园囿,在其中栽种各样果木树;6挖造水池,用以浇灌嫩小的树木。7我买了仆婢,也有生在家中的仆婢;又有许多牛群羊群,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众人所有的。8我又为自己积蓄金银和君王的财宝,并各省的财宝;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爱的物,并许多的妃嫔。

9这样,我就日见昌盛,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10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它的;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为我一切所劳碌的快乐,这就是我从劳碌中所得的分。11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

现在,请听我读传道书3章10至14节:

10我见神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11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12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13并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这也是神的恩赐。

14我知道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无所增添,无所减少。神这样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另一个问题是什么?人面对痛苦的问题。但当你察看生命,你发现还有另一个问题。我知道我们往往不会认为是一个问题,但这确是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属灵的问题。当你看到邪恶、苦难和痛苦时,这是一个极大的疑难;但当中有线索指向神。然而,在今个节目中,我们也会看看快乐这个问题。

我知道,如果我跟人们谈论神,问他们:「你认为神是怎样的?」他们会说:「我与神出现了一个真正的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嗯,痛苦、邪恶和苦难。」但我没有听过有人这么说的:「我难以相信神。」「为什么?」「快乐。为什么世间有快乐?为什么快乐是这样的?」在这个节目中,我和传道书作者的论题是:这该令你感到困扰,因为追求快乐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当中有些人可能知道自己是谁。这是你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问题。也许直至我们查考了这方面的真理,你才知道自己是谁。但你们有些人早已知道了。快乐是一个不解之谜,快乐是一个难题,在快乐当中隐含许多暗示。传道书的作者在这里教导我们三件事情:他教导我们快乐的承诺是什么,为什么人生是失败的,以及所指向的如何超越这一切。基本上,这些都是作者一直在他的每个主题上所教导的。

首先,快乐的承诺是什么。在第1至3节,作者说了一些令人大惑不解的事情。他说:「我心里说:『来吧,我以喜乐试试你,你好享福!』……我心里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体舒畅,我心却仍以智慧引导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

这里所说的很重要。看看「来吧」这二字。他直至现在才进行他追求享乐而活的计划。之前发生了什么事?他从在第一章所做的一些事情走出来。让我讲出来。他刚刚经历了一些事情,然后,他转向追求快乐。要明白他正在说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在第一章,他说:「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他初时没有决定为追求享乐而活。他说:「我要用心去看人生。我要弄清楚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人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要记着,他说:「我仔细察看生命,尝试在日光之下明白人生是怎样。」

「日光之下」这句话再三在传道书出现,要告诉我们,传道书的作者像一个实际的世俗人一般去看生命,正如英国著名歌手约翰.连侬(John Lennon)所说的:「试想像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没有永恒。只有这一生,要为今天而活。」。他说:「如果只有今生,如果我们不知道之前是怎样,也不知道之后会是怎样……」他试图弄明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作出了什么决定?他定意做什么?他得到什么结论?

他的结论是:「如果只有今生,那些重大的问题便没有答案了。」我们在世上做什么?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对错?绝对的道德标准是什么?真理是什么?我们死后往哪里去?那些问题没有答案。这时候,他转向寻求快乐。这转向非常重要。当他察看人生,说:「根本没有答案。」然后,他转向寻求快乐,他扼要地重述西方历史。

首先,你要知道整体来看,最先是西方社会的文化领袖提出:「根本没有答案。」从没有一个不是建基于宗教或哲学的社会会说:「这里就是答案。」可能是佛教、神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可能是犹太教,或某些宗教。

有些人说:「根本没有任何答案。只有今生。人死后什么也没有。我们不知道人为什么活在世上。」那些人在这信念上建立文明。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我来告诉你,让我先给你一个小插曲。其实经文中有一个小插曲,但让我再给你另一个。美国电影《无线电时代》(Radio Days)一开影时,有一个男孩上课听到一些话,令他感到心烦意乱。他感到沮丧,快要发疯了。他的母亲不得不把他拉到一位辅导员那里,叫他坐下来。

辅导员说:「发生了什么事?」那个男孩大约八、九岁,我猜想他发现这事已有一两个星期了。他说:「你知不知道宇宙正在膨胀呢?你是否察觉到,最终一切都会烧得一片净尽?你是否察觉到一切都将会完结?我们所做的一切有何用处?」辅导员听后会说什么?

在其他文明制度里,辅导员会说:「这不是真的。原因有许多。这不是一切。有对与错。有神存在,也有永恒。」但辅导员不能向男孩说什么,因为他是对的;然而,他也是疯狂的。如果他在这个社会里坚持下去,我们会认为他是疯狂的。为什么?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及神学家查斯特顿(G.K. Chesterton)说,在我们的社会里,精神失常的人并非不合逻辑。在我们的社会里,精神失常的人才是合乎逻辑的。

换句话说,这个小男孩是说:「我终于从学校明白到人生是什么。没有答案。一切都会烧得一片净尽,没有东西是有意义的。到了最后,我做什么也没有任何分别。一切都会终结。」他是合乎逻辑的,因此,他正濒临被弃绝的边缘。

从没有一个文明制度对基本的问题能给予空洞无物的答案。虽然其他社会提供的答案也许是错的……我的意思是,从基督徒的观点来看,它们有些答案肯定是错的,但至少有些答案。因此, 只要有罗辑地从所属的文化里得出对实况的评论,便不会造成令人产生精神失常的危险了。

这个男孩快要疯了。因此,他们对他说什么?对这样说话的人,你会说什么呢?你会说:「放松一点。吃一杯冰淇淋吧。打一场球赛吧!」他若是年纪大一点,他们会说:「出去约会吧,亲亲女孩子吧、远足看看风景吧。嗅一下玫瑰的香气吧。加油啊!」他们在说什么?他们为了什么而转去追求享乐?看看第3节。为了感到自我本身有价值。

当你没有任何比你自己更值得去活的,当你不知道什么是真理,当你没有任何值得你舍命的理想……你不是为了你的家人而死,不是为了真理而死,不是为了国家而死,也不是为了神而死。没有什么比你自己更大。因此,那些问题没有答案。我们做什么?既然没有普世公认客观的意义,我们便尝试去制造自我创造之主观的意义。

因为我们的智慧告诉我们,事物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我们转向寻求快乐。可是,快乐这种感觉现在变得非常复杂。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承诺。还有些东西比快乐更长久。一般来说,我们不仅追求享乐。卑鄙小人追寻享乐。他们不是为了爱而有情欲的关系,但当我们有情欲的关系时,那不仅是肉体的经验。有什么事情发生呢?你会开始说:「我是蒙爱的。我是尊贵的,我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这是第3节所说的。他转去追求享乐,不是为了得到快乐。他转去追求享乐,是为了处理一个事实,就是他没有更大的事情去让他为此而活。他不只是寻求快乐。他也不只是寻求情欲的满足。肉体上有兴奋的感觉,属灵上也有兴奋的感觉。在肉体方面,那是某种化学物质触及下丘脑所产生的感觉。但在属灵方面,那就是说:「人生是有价值的,是有爱的。」

美国著名音乐家及作家伯恩斯坦(Bernstein)说,当他听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Beethoven's 5th)时,他不只是轻拍自己的腿。你听音乐的时候会不禁打起拍子来。音乐蕴含一种自然的力量。当你听到音乐时,你开始随着音乐摆动。这是什么?这是物理现象。这是神经学上的现象。

伯恩斯坦说:「当我听到贝多芬的音乐时,我觉得世上有些东西是正确的,宇宙中有些东西是正确的。有些东西通过测试,有些东西恒常地遵从自己的定律,有些东西永远不会令我们失望。」这是我最喜欢的其中一段引文。他说什么?他说的是:「我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多年前的一期《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杂志里,有一篇文章名为「人们的奢侈品」(Luxe Populi),讲述销售奢侈品的实况……那些非常昂贵的物品不只是卖给某处的有钱人,而是在各地出售。人们花大量金钱购买奢侈品。有一次,一个奢侈品生产商接受访问。

记者问他:「你的毛衣比另一家售卖的毛衣贵二十倍。你的毛衣是否真的比那一个竞争对手好二十倍呢?」那位生产商说什么? 他解释说:「我们售卖的是梦想。当你看到我们其中一间精品店,走进去购买商品的时候,在它里面藏着一个梦想。」他在说什么?那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但他说得对。有些东西比享乐更好。有些东西不只是令人产生感觉……他的毛衣可能是十分舒适,但有些东西更是截然不同的。

正如情欲现在不只是肉体的满足,音乐也不只是音乐,他要说的是:「你买那件毛衣,以致你知道:『我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你正在制造自我创造主观的意义,但让我们清楚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在一个没有普世公认客观意义的社会里,将会出现一种对享乐的狂热追求。

社会一直都让人寻找快乐,但是有一个社会把维持生存及更新功能,融入娱乐、情欲和物质奢华中吗?从没有一个社会这样。也许在希腊罗马世界开始瓦解的时候是这样,但这也是因为正如传道书的作者在这里所说的那样,人们已失去相信任何客观意义的能力,所以必须转向别的东西。因此,他们转向追求享乐,不只是为了得到快乐,而是为了感到自己有价值。

在我继续解说之前,让我把这应用在你个人身上。活出快乐的人生是什么意思?许多人不认为自己正在这样做。第2节说出其中一件事:「论嬉笑,我说:『这是狂妄。』论享乐,『这有什么用呢?』」「嬉笑」和「享乐」这两个希伯来文并非同义词。「嬉笑」是指一种狂欢。「嬉笑」意味着失去辨别能力,「享乐」是指文雅和美学的感觉。

一个是尽情投入、放声大喊的狂欢舞会;另一个是优雅的活动。一个是「喝得醉熏熏的」。另一个是「富有艺术色彩的」。传道书的作者说,两者是一样的。归根究底,无论你的性生活是否频密,无论你是否正在做一份令你讨厌的工作,因为那份工作没有对任何人带来任何成就,只是使你赚取足够的金钱,让你有一天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这跟一个时常开派对的人是一样的。

有市井的享乐主义,也有高尚的享乐主义,但两者是一样的。你生命的底线是什么?有没有东西是你值得为它舍命的呢?有没有东西是你会与人激烈地争取的呢?有没有什么真理是你的底线,或者其实是一种安舒、富裕的生活?它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吗?它是一种感官的快乐吗?你若是这样做,你不是为了享乐而去做那事。你正在寻求人生。你正在寻求一种有价值的感觉,这必失败。

第二,作者向我们展示为什么这必失败。有一点很重要,而且强而有力,就是这不是一个普通人。第10节说:「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它的……」这是什么意思?大多数人都不能这么说。所有人都会否定自己眼中所求的各样事物,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金钱或力量去得到它们。

因此,大多数人都是依循同样方式生活,享乐是我们追求的底线,我们主要是为此而活。尽管如此,除非我们是玩世不恭,否则我们会将这种想法隐藏起来。亲爱的听众朋友,我要向一些人表明这一点。你若是这样行,你会感到虚空,而不会说:「那条路有些问题。」我们往往这么说:「这是因为我还未走得够远。如果我能在湖边建造那房子,如果我拥有更美好的爱情生活,如果我可以减肥,这就好了。」

换句话说,这是因为你还未向下走得够远,这就是你觉得虚空的原因。当你走那条道路的时候,你责备自己。这一点强而有力……作者正在描绘自己是最伟大的人,他是极少数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满足感官快乐的人。

有人说:「我怎知道这是真的?你令我怀疑这个人真是一位君王,还是他正在扮演君王的角色?」这并不重要。这是传道书的作者要说的话。我向你发出挑战。看看这少数人的一生。阅读他们的传记。阅读他们的访问。他们确切地发现自己拥有的是什么。他们这么不快乐,身心交瘁,因为他们没有像我们那样活在幻象中。他们走到了路的尽头,那是个死胡同。

我们是虚空的,但我们说:「如果我走远一点便好了。」好的,他们走到那里。这就是他们不快乐的原因。他们不快乐,不是因为他们富有,而是因为他们到了路的尽头,却看见自己依然故我。这是有力的论据,表明享乐最终使我们失望的事实。不是因为它无法产生兴奋的感觉,不是因为它无法使神经产生节奏,也不是因为它无法如那件漂亮的毛衣带来舒适的感觉。

它无法使你感到自己有价值,无法把你真正寻找的东西带给你,那就是超脱。我们没有人生目的,我们寻找方法去规避这个事实。我们没有什么东西是可靠的。我们没有什么东西是肯定的。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带我们到天上去。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认为可以长存的,并且超过我们的年日。我们寻找超脱,但享乐无法让我们找到,在两方面都完全失败。

首先,享乐不会使你分心。传道书的作者在第3节说:「我心却仍以智慧引导我。」他说:「我心里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体舒畅,我心却仍以智慧引导我。」在第9节,他说:「这样,我就日见昌盛,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他在说什么?让我来告诉你。

我很喜欢引述英国著名作家兼护教家鲁益师(C.S. Lewis)的话。他要说的是:「我没有人生目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有意义的。无论我多么努力地企图借着享乐去忘记这个事实,都是无济于事。」尝试抹去缺乏客观快乐的这个事实,就像尝试用很少的黄油去涂在大片的面包上。你涂上薄薄的一层,当刀去到面包的四边时,便没有黄油了。没有足够的牛油。它只会凹下去 。

同样地,主观的快乐不足够。不管鲁益师如何努力地尝试不去想,他的智慧仍与他一起。真理不断涌现。如果你只是偶然来到世上,那么,你的结局只是注定朽坏……如果你只是毫无意义地来到世上,你的结局也是毫无意义的。你要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试图不断地除去那种想法。但鲁益师说:

「让我们开始假设只有自然界存在。除了原子在时空中毫无意义地运作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存在;很遗憾,经过无数次的巧合,产生了像人类的东西——有意识的生物,这些生物现在知道他们的意识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过程中一个偶然的结果,因此,它本身是毫无意义的,纵然我们感到这是有意义的 […]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决定只是尽可能去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对吗?你说:「嘿,生命是毫无意义的。让我们有一段快快乐乐的时光吧!为什么不这样做?这会带来什么分别呢?我可能也有这些美好的感觉。」

「你可能决定只想尽量有一段美好的时光。[…] 假若你知道(并仍然记得)[你的价值观意味着]你所爱上的一个女孩子本人及其品格所展现一切的美善,都是从原子的碰撞产生的一个瞬间和偶然的模式,而你对它们的反应,只是来自你的基因产生的行为所引起的一种心理 [化学] 磷光,那么,除了在最低等的动物感官里之外,你不能爱上那个女孩子。

假若你知道并记得音乐所带来那种充满意义的气氛,纯粹是一种幻觉,你喜欢音乐,只因你的神经系统不合理地被调节去喜欢它,那么,你不能持续地从音乐中得到极大的快乐。在最低等的感官里,你可能仍然有一段「美好的时光」;但它只在某段时刻是十分美好的,它只在某段时刻预示着把你从冷漠的感官享受,推进到真正的温暖、热情和喜乐中,在某段时刻,你会被迫感到在你自己的情绪和你真正活在的宇宙之间,那种令人绝望的不和谐。」

它将会有所突破。随着时间飞逝,即使这是毫无意识或是半清醒的,你没有什么人生目的这个事实……智慧取得突破。它创造了一种冷酷无情。不管你尝试使自己多么的快乐,它创造了一种沉闷无趣。首先,享乐无法把我们从缺乏客观的实况转移出来。其次,它无法满足我们。第11节仿佛是高潮,他说:「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什么是捕风?风是你不能捕捉的东西。风可以带来奇妙的经历,但你不能捕捉它。你不能说:「啊!让我抓住那东西,使我明天可以拥有那阵风。」在物质和属灵上都无法做到……这就是可怕之处。当我们寻求快乐的时候,事实上,我们不仅追求肉体感官的乐趣;也是追求超脱。我们追求一种有价值的感觉。

首先你要知道,最可怕的是,那使人感到快乐的东西,起初给人兴奋的感觉,然后会出现耐量效应。辅导沉溺者的专家会告诉你这一点。举例说,某数量使你感到快乐的东西,第一次会令你经历极大的快乐,但到了下一次,你需要多一点才能够获得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程度的快乐。在下一次又需要多一点,再下一次又需要更多一点,因为我们适应了,那东西产生快乐的能力也逐渐减弱了。

沉溺就是这样发生的。你需要更多,你再需要更多,你若是幸运的话,可以在它摧毁你之前把它戒掉,然后你变得虚空。那是肉体的快乐。肉体的快乐像风一样。它不会停留下来。如果你不只是享受它,而是依赖它,希望借此寻求超脱,这是不能实现的。

当然,鲁益师有一些经典作品,论到我们不仅无法紧紧抓住肉体的快乐,在属灵上也如此令我们感到失望。鲁益师在他其中一段更著名的引文里说:「你穷尽一生也不能达到你意识中可以体会到忘形陶醉的境界。〔虽然屡屡垂手可得但却没有一次完成心愿〕……」当你在船上,或当你堕入爱河时,你便知道。他说当你开始进入令你感到快乐的经历时,你心里想:「啊!我终于成为一个有点价值的人了。就是这东西。不知怎的,就是这东西。」

鲁益师说:「〔虽然屡屡垂手可得但却没有一次完成心愿〕,但你从没有得到。一切曾经深深占据你心灵的东西,都成为暗示——惹人干着急的模糊感觉,从没有实现的承诺,以及在你耳畔逐渐减弱的回响。[…] 这是每个心灵的秘密签署,不可传达也不可平息的欲望,在我们遇到我们的妻子、结交朋友,或选择工作之前所渴求的东西,在我们垂死时、当我们的心思不再知道谁是我们的妻子或朋友,或我们的工作是什么的时候,那些东西仍是我们所渴求的。」

鲁益师又写道:「对于我们以为在当中找到美善的那些书籍或音乐,我们若是信靠它们,便会被它们出卖;它们里面没有美善,美善只是透过它们指引出来源及方向[…] 如果它们被误为美善本质,它们便变成不说话的偶像,令那些膜拜它们的人心碎。它们只是我们还未发现的一朵花的香气,只是我们还未听到的一个音调的回响,只是我们从未探访过的一个国家传来的消息。」这是我们生来就难以忘怀的一段音乐。

有一段音乐是我们生来就难以忘怀的,我们尝试从音乐中听到这段音乐。有一种香气是我们生来就难以忘怀的,我们尝试从一朵花中嗅到这香气。那是什么?即使如此,你又如何证明呢?我可以只是把它说出来便证明得到。我们知道这是真的,因为那种超脱的感觉仍未得到实现。

正如鲁益师所说,事实上,最美好的婚姻、最佳的职业、最漂亮的房子……当人们到了路的尽头时,便发现这些并不是他们想像那回事。他们是最清楚不过的了。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些无比快乐的人,仍然在幻象里。我们心里想:「倘若……」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世人认定的快乐还不够?为什么我们还想超越它?

第三,它如何指向更远?第三章谈得更多,但在今个节目中,我们不能逐一深入讨论。在3章11节,传道书的作者说:「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这是相当有趣的事情。让我们看一看。

首先,他说有各种美丽的东西。事实上,如果你想知道快乐的定义是什么,那就是美善。你想不想知道美善的定义呢?有些东西本身就是美善的,而不是一种获取美善的工具。有些东西若本身是令人感到快乐,它便是美善的。

如果你修艺术课,是因为你必须在某一科得到甲等成绩。当艺术课上完了,你就不会去看艺术展品……艺术是好的,但它只是工具;它并不美善本体。如果日后当你不必去观赏艺术展品,当艺术不是给你带来任何用处,你却去了,事实上,你还要花钱去看……它就是美善的。

有些东西本身是美善的,并不是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当一些东西使你感到欢悦,只是因为你喜欢它,只是想看到它,只是由得它放在那里,只是眼目观看,舌头品尝,耳朵聆听,放在你的心上时,那些东西本身就是美善。可是,我们看到有些事情出错了,因为我们把我们的心放在其上的那些美善东西,使我们沉溺。与此同时,它们又无法令我们感到满足。

为什么?看看3章11节的第二句。「祂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这几乎是圣经里独一无二的一节经文。神把永恒安放在我们的心里。这意味着我们会渴望一种永恒不变的美善。如果我们像鲁益师所说,把我们的心追逐今生美善的东西上,它们会使我们失望,因为它们只是我们从未嗅过的一朵花的香气。它们只是我们从未真正听过的一个音调的回响。

有一段音乐是我们生来就难以忘怀的。它是什么?一般来说,这是神的面。诗篇16篇11节说:「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诗篇27篇4节说:「有一件事……」看,那是一种沉溺。「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在他的殿里求问。」

一般来说(这是对每一个人的挑战),如果这是真的,很多人便有麻烦了。很多人说:「我相信神。」好的。为什么?我可以问你是为了什么原因吗?「我相信神。」为什么? 「因为神存在。」好的。你会做什么?「我会到教会去。」或「我会遵行十诫。」为什么?「因为我应该这样行。」为什么?让我继续追问下去。

那些生命已经改变的真基督徒,对享乐的态度是与别不同的……我们可以享受快乐。一方面,我们不害怕享乐,另一方面,享乐不是主要的事情,享乐就不会使我们沉溺。一个生命已改变的基督徒与一个信奉宗教的人之间的区别是:信奉宗教的人发觉神是有效用的,将神视为一种工具。基督徒最终发觉神是美善的,他们顺服神,只因祂是神,并不在乎神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别的东西。他们只是为了那份欣喜。

信奉宗教的人和基督徒都会顺服,也可能极之渴慕神。他们都可能顺服神,在各样事上都敬畏神。可是,基督徒和一个信奉宗教的人或好人之间的区别是,信奉宗教的人发觉神是有用的,但基督徒发觉神是美善的。你跟随神,寻求神,顺服神,是因为祂本身的美善。

对你来说,这是真的吗?你有没有这种经历?这就是真正的基督信仰。有人说:「怎么会这样呢?」答案就是耶稣基督。福音是什么吗?其实圣经已从美善这方面给你显明福音。我们的罪使世界变得丑陋。我们使自己的灵魂变得丑陋,也使世界变得丑陋。我们如何得拯救脱离罪?

以赛亚书第53章告诉我们,那位仆人从天上来到地上。圣经告诉我们:「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耶稣基督失去了祂的美丽。耶稣基督变得丑陋。祂变得容颜枯槁。耶稣基督失去了祂的荣耀,也失去了祂的美丽。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罪。当祂在十字架上为我们受死的时候,祂做了什么?歌罗西书一章20节和22节告诉我们什么?

经文告诉我们,当我们相信耶稣,神看我们的时候,看见我们是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的。宗教说:「要服从神,否则祂会抓着你。」福音说:「你使世界变得丑陋,也使自己变得丑陋。耶稣基督降临,失去了祂的美丽,所以当你相信祂,你不只是在某方面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你在神的眼中也是美丽的。在神眼中,你是全然美善的,因为耶稣基督失去了祂的美善,使你可以得到祂的美善。」

如果我告诉你:「服从神,否则祂会抓着你。」你必把神当作一种工具。坦白说,每个宗教基本上都会这样告诉你。可是,福音说:「不,看看耶稣为你做了什么。那是美善的。」你是否相信你是个罪人?你是否相信你已失丧的?除非你明白这一点,否则你总不会发觉祂是美善的。你只会发觉祂是有用的,而且你心里永远不会有那些使你沉溺的东西,并且你会为着更美善的东西而把它们扔掉。

你的心需要一样美善的东西。你不能只是扔掉那些紧抓着你的东西便能摆脱它们。你必须用更美善的东西来取代它们。如果你只是说:「神很伟大,我还是服从祂吧,不然祂会把我粉碎。」那么,你总不会发觉祂是美善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法使你获得美善。只有当你看到自己是个罪人,你便看到耶稣所作的一切。

你看到主的美善,你就是这样成为基督徒。有些人基督徒说:「我是基督徒,但我沉迷于某些东西。」这是因为你们没有注目于神的美善。你们说:「我如何注目于神的美善呢?」这是另一篇讲章了。然而,让我告诉你们三件事情。

首先,你必须认识耶稣。不单只遍面的认知……耶稣降生,成为人的样式。祂成为一个有感觉的人,一个常人。祂进入我们的感官环境里。我们可以与祂建立亲密的关系。对我们来说,祂真是美善的。你必须阅读有关祂的经文。你必须竭尽所能去认识每一样关于祂的事情。

第二,祷告要非常深入。不要以为祈祷是很容易或简单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位职业棒球手,这需要漫长的时间。你不能只是走进球队,说:「这里有一支球棒,这里有一个球。我把球扔到空中,然后击球。我将会在体育馆大显身手。」「嗨,我明白你是个百搭球员。但你还需要其他人吗?」这需要多年的训练。

祷告比这困难得多。你甚至还未弄清楚祷告的深度。你还未开始思考什么是赞美。你还未明白悔改会带来什么。美善出现了。你看到耶稣的威严是何等美善。你看到耶稣的软弱是何等美善。你在祷告中看见这一切。

第三,你需要圣灵。艺术品需要灯光。每间美术馆都有照明的灯光。若没有圣灵,耶稣基督便微不足道。耶稣说:「当圣灵降临的时候,祂将要荣耀我。祂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祂将要荣耀我。」恳求圣灵,学习祷告,仰望耶稣,并且知道你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使你能克服你的沉溺。这不只是对耶稣的身分有一般知识,或更加努力去做,而是经历祂的美善。我们一同祷告。

亲爱的天父,求祢帮助我们明白,我们因耶稣基督所作的一切而得拯救,成为祢的儿女。我们是蒙爱的,我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不用追求别的东西去得着价值。求祢帮助我们真真正正看到耶稣基督的美善。我们要仰望耶稣,恳切祷告,寻求圣灵的引导。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