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听众朋友、弟兄姊妹,我们今天会研读诗篇第8篇。我首先会读出经文,然后带领你们作一个简单的祷告,预备我们的心去研读这一篇诗篇。请听我读出经文:
1耶和华-我们的主啊,
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
2你因敌人的缘故,
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
建立了能力,
使仇敌和报仇的闭口无言。
3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
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
4便说:人算甚么,你竟顾念他!
世人算甚么,你竟眷顾他!
5你叫他比天使
微小一点,
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6-8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
使万物,就是一切的牛羊、
田野的兽、空中的鸟、海里的鱼,
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
9耶和华-我们的主啊,
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这是神的话语。我们一起祈祷。
亲爱的天父,求你与我们同在。这一篇诗篇是你奇妙无比和打动人心的话语,求你帮助我们明白这篇经文,不只是认识它,而是从心里透彻地明白经文,以致经文能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生活和说话的方式,甚至我们整个人。奉耶稣的名祈求,阿们。
这诗篇是令人惊讶的。我们在前几个节目里一直查考诗篇,尽管诗篇很古老,它仍可解决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初所面对的一些重大议题。现代生活的特点莫过于追寻身分和自尊。你在书店里所看到每本书的标题,你所观看的电视节目,你与同事一起午膳时所听到的,都是同一个主题。「我必须找回自己。我必须找出我是谁。我必须学会喜欢自己。」
从某个观点看,你必须明白这是现代社会一个重大的问题。你能否想像在四百或五百年前,你若对你的朋友说:「我不知道我是谁」,会引来什么反应?试想像在大约1550年,这样说会引来什么反应?「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必须找回自己。」你的朋友会说什么?他们会看着你,说:「你不知道你是谁?难道你没有名字吗?难道你没有家庭吗?难道你没有职业吗?难道你没有国家吗?难道你没有宗教信仰吗?」他们必定这么说。
你知不知道人们为什么没有提出这种问题呢?让我把原因告诉你。这不是因为个人身分的形成并没有出现。这是必须出现的。我们必须知道自己是谁,并且感到身分自己是宝贵和有价值的。多年来,直到现代,身分的形成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这情况已经出现了,不会再出现。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原因就在这里。我们拥有的不是职业,而是一连串的工作。我们拥有的不是家庭,而是一连串的生活安排。我们拥有的不是宗教,不是信仰,你知道你拥有什么吗?你拥有的是一系列的默想技巧,以及如何处理压力的讲座,还有你可以在书店买到教你如何克服罪疚感的小册子。我们现在拥有的不是恒久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系列用完即弃的物品和状况。
因此,我们对自身价值及身份不再自然形成。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寻找一个方法,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是谁。我不是说这是错的。我是说这常会发生,但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更可以掌管这事。事实上,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是谁。每位听众都正在这样做。你是怎样做呢?我想提出身分现今几个有关建立自我身分和自尊的主流理论。谈到这方面,我们是很实际的。
我们都很实际,但这种心态使我们在自尊这方面出差错。你看到有关自尊的书籍或文章都是很实际的,不会思想根本理论。举例说,我刚拿起几本谈到自尊的杂志,它们做了一些调查,说:「减肥对你的自尊有帮助。赚得更多的钱对你的自尊也有帮助。」这些杂志列出各样建议。如果你想得到自尊,你就要减肥、换过一些朋友,转换一下职业等等,但没有人问为什么。
没有人问那根本的理论是什么。没有人说:「为什么减肥会令你对自己的感觉更好?该是这样的吗?这是寻找自尊的方法吗?这重要吗?为什么?」没有人这样问。我们只知道统计数据显示人们减肥后感觉如何。换句话说,我们很实际;只想知道什么方法有效。我们说:「打扮一下吧。这会令你对自己的感觉好一点。换过一些朋友吧。减肥吧!」但没有人说:「为什么?有什么理论?」
我们必须明白有关建立自我身分的主流理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理论在今天的世界大行其道,除非你认识这些理论,并且加以分析,否则随便接受这些理论就像感染病毒一样。我所认识的人或多或少都受到这些理论影响。人们不假思索便接受这些理论。
除非你认识和明白这些理论,否则你总是无法摆脱它们。如果你想摆脱这些理论,你必须理解它们。让我们将今天的信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这个世界所说寻找自我身分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圣经所说的方法。
第一,「我获得什么,我便是什么人。」我称之为1980年代寻找身分的方法,或维多利亚式的的方法。这种方法说的是这个方法说,最重要是使自己得到所需的东西。人人都希望得到一切。世上有很多不同的东西。有些人想得到金钱。有些人想得到赏识和地位,而不是金钱。有些人想得到别人的爱,而不是地位。但这一切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有一出美国电影《为爱还是为钱》(For Love or Money),谈到这种寻找自我身分的方法。男主角认为「除非我赚到钱,否则我毫无价值。我一定要赚钱。」女主角却希望有一个男人爱她。她只想得到爱。
在电影里,两人互相嘲笑。女主角嘲笑男主角,因为男主角认为只有金钱才重要,而女主角所追求的是爱。男主角也嘲笑女主角,因为女主角只想得到一个男人来确认她的身分。他们互相嘲笑,但同一个寻求自我身分的理论在他们心里运作。他们都在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得到他们认为必须拥有的东西。他们没有贯彻一致的自我意识。他们正在做他们必须做的任何事情。他们放下自己的原则,只是为了得到他们的东西。
他们心里想:「我获得什么,我便是什么人。我有什么成就,我便是什么人。我要努力工作。要爬到顶峰。」这方法可行吗?不可行。大多数在工作中迷失了自己的人,都发觉他们失去了自己。这方法不可行,因为如果你认为事业成就、浪漫爱情,或金钱和财产能赋予你身分,你会发觉你里面没有贯彻一致的自我。
「身分」这个词的意思是成为一致,在各种情况下都是一致。你怎知道自己是谁?毕竟,我在不同的情况是不同的......我在电话中与我的母亲谈话,听起来肯定不会像讲道时的那个人。因为我是牧师,也是儿子。那是两个不同的角色。你不会用同一个声调去说话。
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角色,但有没有一个相同的核心理念呢?有没有一套承诺呢?我心里有没有一套核心价值观和目标,无论我正在讲道,或是跟母亲谈话,都总不改变的呢?这就是身分。「身分」是:「有一些关于我的东西,永远都是一样的。」有一个贯彻一致的核心。如果你借着金钱、爱情或你要得到的东西来建立自己的身分,你没有贯彻一致的核心。你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得到你的身分,这意味着你没有相同的核心。你没有完整的自我。你出卖自己的灵魂。你失去了自己。
此外,如果你无法得到你的身分,你会发觉根本没有「你」。什么也没有,只是一片空白。你的生命若建基于别的东西,而不是建基于神,你会变得肤浅、虚假和空洞。这是不行的。第一种方法是「我拥有什么,我便是什么人。我获得什么,我便是什么人。我有什么成就,我便是什么人。我的工作是什么,我便是什么人。」这是不可行的,因为你会发觉,你只会失去自己。
看看那些成功的家庭。当你看见那么多成功人士都有破碎的一面,你感到惊讶。你进到那些成功的家庭中。你也看到破碎的一面。你看到有人吸毒,有人酗酒,孩子们饮食失调。这是什么回事呢?正如德国伟大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所说:「我已经成为一位作家,但我没有成为一个人。」他的意思是:「我竭力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我得到成就,但结果我从没有为自己得到一个自我。」第一种方法过于以外在和人为的方式去寻找身分。
第二,「我的感觉怎样,我便是什么人。」如果第一种方法是维多利亚式的方法,这便是浪漫主义的方法。如果第一种方法可说是1980年代的方法,这便是1960、1970年代的方法。「我的感觉怎样,我便是什么人。」
这个观点认为:「重要的不是努力工作和成就,而是与你最深刻的感受连系起来。」顺便一提,很多人从一个观点转到另一个观点。很多人在1960年代接受第二个观点,后来他们放弃第二个观点,接受第一个观点。有些人接受第一个观点,但他们最终认为:「这是不可行的。我已失去了自己。」他们通常在治疗之后接受第二个观点里。
第二个观点说,明白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是重要的。这个观点说:「我厌倦了各人想我做的事情。我厌倦了各人对我的期望。我必须成为我自己。我必须寻找自己的身分和最渴望的东西,并且忠于自己。」目标是把行动和感觉完全结合起来。
可是,这个观点有一个问题。这个观点在没有科学证据,甚至没有任何常识证据的支持下,作了重大的假设。这个观点假设在矛盾的感觉之下有一个基础,使你产生一致的、基本的、稳定的、不变的渴望。你可以说,你的意识层面中有变化不定和互相对立的感觉,在这些感觉之下有一套真实的感觉、真实的渴望;只要你能找出那是什么,并且忠于它们,你便有一个身分。这言之有理吗?
举例说,有一个十七岁男孩与他的母亲接受电视清谈节目访问,那个男孩想进行变性手术。他的母亲对此唯一的问题,也是观众对此唯一的问题,就是这真是那个男孩想要的吗?毕竟,他还是非常年轻。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那个假设是,只要我们进入内心深处找出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要我们能找到那一套贯彻一致的渴望,我们便可以知道我们是谁。让我问你一个问题。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内心深处的感觉,比你所意识到的感觉,会少一点矛盾?你有什么证据证明在你的内心深处,有一套真正的感觉是统一和一致的?
看看你的感觉。你说:「我想有事业。我想有家庭。我想吃冰淇淋。我想身材窈窕。」那些都是互相矛盾的感觉。我们都想得到那些东西。我们都喜爱那些东西。你说:「但在我内心深处,我真正想要的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我跟不同的男男女女谈过,他们说:「我想有事业,但我也想有家庭。」好吧,你最真实的感觉是什么?你最真实的渴望是什么?你归根究柢两样东西都想得到。那些东西都是你想拥有的。
你是否要告诉我,如果你往内心深处推进,你最终会知道:「我应该摆脱我的家庭。我应该离婚,离开我的家人,因为我真正想要的,那真实的我,是做一个事业有成的人」?还是你应该说:「我真正需要的是辞职,找一份薪金微薄的工作,因为我真正想要的是一个家」?难道你不明白那些东西都是你想拥有的,因为你想两样都得到,这有什么不对?
圣经说你有肉体与灵魂。你内心深处的感觉正在争战,就如意识层面的感觉在争战一样。那里没有一种渴望是贯彻一致的。有一本书这样说:如果你说:「我要凭感觉去指引自己的生活。我要寻找我最深刻的感受」,你知不知道这情况像什么?就像开车时全程把脚同时踏在刹车器和加速器上,因为你的感觉只会把你撕开。」
你总不会对自我有贯彻的观点,也总不会对自我有一致的想法。你知不知道自我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有一个身分,有相同的核心。有一些关于我的东西是永远存在的。不管我的感觉如何改变,我一直都委身于那样东西。不管我的角色如何改变,那样东西总是在那里。你认为凭感觉可以找到它吗?这是愚蠢的想法。这是矛盾的想法。
我只想让你知道这个观点有什么不对。「我并不需要外在的证明,也不在乎其他人怎么想,我只是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这其实是一派胡言。有些人上电视,在清谈节目中说:「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论其他人怎么想,我都会这样做。」啊,真的吗?他们在清谈节目里做什么?他们出席清谈节目,以致人们可以说:「真勇敢!真高尚!棒极了!我完全支持你。」他们千方百计寻求人们的认同。
事实上,神创造我们,不是叫我们能够肯定自己。我们无法肯定自己。我们不可以说:「人人都以为我疯了,但我知道自己是正常的。」这不是获得身分的方法。这是进入精神病院的方法。在精神病院里,很多人断定自己是世上唯一认可自己的感受、行为、态度和性格的人。
没有人可以肯定自己。除非在外面有人这样说:「我喜悦你。做得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否则没有人感到自己是好的。第一种观点过于着重外在的成就。第二种观点过于着重内在的感觉。第一种观点使人变得虚假。第二种观点使人变得肤浅。你若抱持第一种观点,你会为了从外面去获得一些东西而失去自己。你若抱持第二种观点,你会为了从内在感受贯撤始终而失去自己。两者都是不可行的。
诗篇第8篇所说寻找自我的方法才是合乎圣经的,在我们讨论诗篇第8篇之前,我还要指出第三种观点。我会扼要地讲述一下。这是一个新的观点,但这是最贯彻一致的观点。正如我刚才所说,第一种观点说:「我获得什么,我便是什么人。」第二种观点说:「我的感觉怎样,我便是什么人。」
第三种观点说:「我说我是什么人,我便是什么人。」这是后现代的观点。这是解构主义的观点。因此,这个观点既贯彻一致又非常可怕。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观点显出了其他两种观点在结构上的缺点。其他两种观点都假设:「如果你想相信神,这是好的,但对于一个贯彻一致的自我形象来说,神是可有可无的。」其他观点都说神是可有可无的。
这个观点显得贯彻一致,并说:「如果你想相信神,便有一位神,但天上没有一位神是我们必须向祂顺服的。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贯彻一致的自我这个说法是愚蠢的。人能够发现自我这个说法也是愚蠢的。不要试图去发现自我。不要试图去寻找你自己。你创造你自己。身分是永远找不到的。身分只是建构出来的。你说自己是什么人,你便是什么人。」这种观点是著名法国哲学家尚保罗.沙特(Jean-Paul Sartre)提出的,现正大受欢迎。
这是一个变革。这指出第一种观点是压迫和世俗的。可是,这也指出第二种观点是天真和荒谬的。让我举一个例子说明这种观点既贯彻一致又非常可怕。有一篇文章指出,同性恋自豪运动是建基于第二种寻找自我的观点,那个观点说:「你若是同性恋者,这是因为你在你自己里面找到一些东西。你发现自己的真正身分,你必须服从你所发现的。你必须这样做。这是你的身分。你就是这样的,所以你必须服从。」
你可以说,最初整个同性恋解放运动建基于那一点,但现今越来越多在同性恋运动里的人称这为双性/同性恋运动。在双性/同性恋运动里,很多人多年来都有人告诉他们:「如果你是同性恋者,你只可以做同性恋者。」后来他们发现他们是可以有异性恋的性生活。所以他们说:「我以往是同性恋者。现在,我发现自己是双性恋者。」但他们对于必须服从某种自我和性欲这个概念提出质疑。
这些人说:「若说我必须成为某种人,这是压制的行为。若说我必须发现某个自我,这是压制的行为。所有自我都是建构出来的。所有自我都是选择得来的。我说我是谁,我便是谁。」他们在个人生活中发现性欲和自我是可以塑造的。结果,在同性恋运动中,他们追随昔日的同性恋激进分子,说:「你不可说有一个根本的自我是我们必须服从的。你不能这样说。这是压制的行为。这使人失去人性。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一定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没有一个根本的自我是你必须服从的。」
这个观点主导了西方大城市的艺术领域。很多艺术作品对自我身分猛烈攻击,并且说:「你可以也必会成为你所选择要成为的人。努力工作或寻找自己的真正感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由。一个真正的人选择成为他要成为的人,只要你说你是什么人,你便是什么人。」
这个观点存在一个重大问题。这个观点是一致的,几乎推翻另外两个观点。在理性上,那两个观点毫无防御之力,因为如果没有神,如果没有永恒的世界,如果在你里面没有一个本质,如果没有规律是我们必须服从的,一切都是偶然,我们可以为所欲为。问题是你无法这样生活。你不可能以一种毫无矛盾的方式去生活。
让我给你一个好例子。抱持这种解构主义观点的人说:「告诉人们必须以某种方式去生活,是压制的行为。」等一等。怎样才是压制?例如,凯勒牧师说:「不可奸淫」,这是压制。这怎会变成压制呢?这就是我。我用我的自由去选择这么说。我喜欢压制人。我喜欢践踏人。我喜欢使别人感到内疚。
根据那些人的观点,他们没有权去说你所做的事是错的。那就是说有一些本质存在,有一些真理是我们必须降服的,但这个观点背后的理念就是没有这样的事情。因此,只要你说:「告诉别人以某种方式行事,是压制的行为。」你的假面具就已经揭穿了。你甚至不能用你自己一贯的方式去生活。
如果你想了解这个观点,就要读一读《福柯的生死爱欲》(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这本传记。福柯是法国其中一位解构主义者。福柯是这种观点的主要拥护者。如果你阅读这本传记,你会看到这种观点使人变得残酷。没有伦理道德。没有界限。人不必忠于任何事物。人可以为所欲为。你预期这会使人变得残酷,事实确是这样。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没有神,这是我们拥有的唯一观点。
相反,圣经怎么说?你明白为什么我说不要单单看那些文章,还要注意那些理论吗?若有人对你说:「当你减肥后,你会更好看,而且你看来更像牙膏广告中的主角,你有更高的自尊。」为什么呢?你按着一个理论而行。
你说:「我外表的吸引力决定了我的自身价值。」这个概念好吗?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谈论的死胡同吗?或是你读另一些有关自尊的文章,说你要怎样做,要有一个彻底的改变等等……让我们看看那些理论,那些教人增强自尊的指引背后的理论是极之不足的。
其次,圣经说什么。圣经给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选择。圣经说自尊不是一个心理学议题。首先,它是一个神学议题,与心理学的理论无关。这关乎你敬拜和服侍什么。正如我们所读到,诗篇第8篇的基本真理,就是你越是看见和察觉神的荣耀与威严,你越会看见和察觉你自己个人的光荣和荣誉。神的荣耀,以及个人的光荣和荣誉是息息相关的。
你越多看到神的伟大,你便越多看到人的伟大。另一方面,你越少看到神的荣耀和威严,或是你不相信神的荣耀和威严存在,你便没有基础去相信人有光荣和荣誉。「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人算甚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甚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让我告诉你神的荣耀和人的光荣如何息息相关。让我们提出这个问题。让我们从理论去看。正如诗篇第8篇所说,宇宙是由一位伟大而且威严的创造主所创造,还是偶然产生的呢?如果宇宙是由一位伟大的创造主所创造,那么,宇宙里的一切,包括你和我,都是一件艺术品。
如果宇宙是由一位创造主所创造的,我们便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对吗?我们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因为我们必须尊崇这位创造我们的伟大创造主。所以,这位创造主拥有我们,我们必须遵行祂的旨意。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我们是宝贵的,是以荣耀和尊贵为冠冕。我们也知道我们是珍贵的艺术品。
另一方面,宇宙要么是神所创造的,要么不是。如果宇宙不是神所创造的......诗人凝望诸天。 「我观看浩瀚的诸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这一切都是神所创造的;因此,我知道我是一件艺术品。」
另一方面,姑且说,我们观看浩瀚的诸天,但看不到神创造了什么,没有创造主,一切都是出于偶然。若是这样,你和我是一件废物。我们没有任何目的。我们都是出于偶然的。我们只是一堆分子碰巧以某种方式聚在一起。我们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任何价值。废物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可供使用、有设计,而且能满足一个目的的东西,才有价值。「根本没有所谓的『目的』。」
换句话说,正如第3节所说,如果你凝望诸天,并且说:「一切都是出于偶然。」若是这样,你可以随意过你的生活。后现代主义者是对的。没有贯彻一致的自我。没有本质。没有目的。所以,你可以自由地随你喜欢去生活,但你只是一件废物。你没有基础去说有一个自我,或说你是有价值的。你无法两者兼得。
这正是现代人想要的东西,希望两者兼得。我读过一本很受欢迎的书,它不是什么巨著,是由两位精神病学家写的,内容是关于共同的依赖。这是一本好书,以普罗大众为对象。两位作者在书中所做的,正是现代人想做的。我告诉你,诗篇第8篇指出你不可以这样做。你不能够这样做。你这样做是自取灭亡。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说共同依赖的情况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自己感到羞愧。他们觉得自己不配。作者说,人们自觉不配,因为他们感到有一位神,而且有一个规律,但他们达不到标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说,在共同的依赖里,传统宗教是罪魁祸首。因此,人应该决定自己想相信什么,不应受到传统宗教压逼。人决定自己想如何生活,决定自己的伦理道德价值。人自己作出决定,随自己的心意去生活。这是书中第一部分的内容。
作者在书中第二部分指出,人们仍坚信自己一文不值,是一件废物。突然,作者在第53页写道:「很多人不知道只因自己是有价值的,所以自己是有价值的。我们可能曾令人失望,但我们仍然是宝贵的,因为我们还活着,而且存在世上。所以,我们本身,并且在我们里面,都是有价值的。」
等一等。你明白作者正在做什么吗?「我想以昔日的方式去生活,但后来我想转身说......」实在令人惊讶。作者以这个坐在那儿的可怜人为例,那人说:「我是一件毫无价值的废物。」作者说:「不,你错了。」作者把一个价值强加在他之上。他们说:「你的信念是错的。你是宝贵的。你是美丽的。你是可爱的。你是有价值的。」
作者从哪里得到这个想法?如果你否定有一位世人必须相信的神存在,你就没有依据说这样的话,也没有依据对别人穷追不舍,说他们的想法是错的。如果我们能以我们想用的方式去想像神,,我们也能以我们想用的方式去想像人。如果你能随你的方式去生活,你就没有依据说这样的话:「我不觉得自己像垃圾」,或对待其他人像垃圾一般。你没有任何依据。
既然神是荣耀和威严的,神创造了诸天,那么,我便是一件以荣耀和尊贵为冠冕的艺术品。我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我不能再以我所渴想的旧方式去生活。如果神没有创造诸天,一切都是出于偶然,我就可以随己意去生活。我可以选择自己的身分。我可以成为我渴望成为的人,也可以构想我渴望构想的事,但我没有基础去说我自己或其他人是有价值和宝贵的。然而,我们没有那信念便不能活下去。我们极之需要相信这两位作者在那本讲述共同依赖的书中所说的话。我们极之渴望相信这样的事。
有趣之处就在这里。那些否认圣经有关神的观念的人,那些说他们可以按自己所渴想的旧方式去生活的人,仍是必须把真理和信心偷偷运进自己的生命里,这真理和信心只有那些相信诗篇第8篇所说有关神的事的人才拥有。在某意义上说,他们必须从基督信仰提取信念。他们不能按自己的观点去生活。
基督信仰给人一个完全不同的基础。它不是一个空中楼阁。基督信仰没有说:「因为你是有价值和宝贵的,所以你是有价值和宝贵的。」请留心地听着。圣经说:「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
然后第6节说:「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兽、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这意味着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只有神才拥有。
在创世记里,这称为神的形象。人是按着神的形象造的。这是什么意思?首先,有神的形象是指我们像神一样,有理性的一面,因此,我们需要,也渴求学习和认识事物。我们是为了得到知识而渴求知识。动物不会这样。我们有理性的一面,所以我们渴望去学习。
第二,我们有自我意识的一面,所以我们渴望去爱和被爱。第三,我们有永恒的一面,所以我们渴求能延续下去。我们讨厌死亡的概念。我们想做一些重要和恒久的事情。我们像神一样,有永恒的一面。我们的脑海里存着永恒的概念。我们有不朽的灵魂。第四,我们有创造力的一面,这意味着我们渴求美丽的事物。
在这一切事上,我们只是比天使微小一点。我们只是缺乏神性。我们在神之下,但高于一切受造之物。换句话说,神赐我们荣耀和尊贵为冠冕。人人都需要从心灵深处听这个信息。这是让人找到自我价值和贯彻一致的自我的唯一途径。
我们需要知道有人认为我们很特别,视我们为宝贵,心里总是想着我们。经文说神顾念我们。我们如此宝贵、如此独特、如此尊贵,我们占据了神的心。我的朋友布鲁斯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他曾遇到一个有趣的个案。
有一间小学请布鲁斯到学校应诊,因为学校里有一个七岁的男孩,一旦没有人监督他,或视线离开他一分钟,他便会马上冲出课室,冲到礼堂,再冲出学校的大门,冲出停车场,以他最高的速度,尽力离开学校越远越好......那个男孩只是不停地跑,直至老师把他带回来。那个男孩每天都走出学校的食堂、课室、操场。当老师一离开……砰!他便冲出去了。
各人都一筹莫展。学校的老师和校长说:「我们怎么办?」于是他们请来这位儿童心理学家。布鲁斯坐下来,跟那个男孩谈话,跟每一个人谈话,又与男孩的父母谈话。布鲁斯对老师和校长说:「我有一个想法。他下次跑出去的时候......不要追他。只是继续做你们正在做的事……不要追他。」
猜猜有什么事情发生?那个男孩跑出了课室门口,不见了踪影,没有人追他。人人都继续做自己的事。大约十分钟内,他回来了,以后都不再这样做。布鲁斯说:「听着,我们都需要受人注意。我们极度渴望受人注意。如果我们不能得到人们正面的注意,我们便追求其他人负面的注意。我们需要知道我们在别人心中。我们需要知道有人顾念我们。没有什么比你离开后,发觉没有人想念你,更糟糕的了。这是深切的需要。」
谈谈成就。谈谈身分。谈谈价值。神心里想着你,唯有神是最重要的。那位伟大和终极的神顾念你,除非你明白这一点,否则你总不会以你配得的尊严去对待自己。你是一件艺术品。艺术家怎样看自己的作品?充满嫉妒,也充满倾慕。你凝望着你的作品。你对你的作品充满鸿图大志。你把你的心都倾注在你的作品里。艺术品是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宝贵的,艺术品表达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艺术家凝视、向往,并且寄望自己的作品。
神就是如此看着你。「......人算甚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甚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你不能再以你所渴望的旧方式去生活,难道你可以吗?唯有顺服神才可寻回你自己。唯有来到神面前才可看见你自己。
看看第1节和第8节。神充满威严,这是祂的王权。神在你的心中越是充满威严,神越是伟大,神越是以王者身分与你同在,你就越明白你自己的荣耀和尊贵,以及神如何顾念你。此外,若没有希伯来书第2章,我们难以充分理解诗篇第8篇。诗篇第8篇说我们被造是要成为伟大的受造之物。我们被造是要管理、统管和培育大地。我们被造是要成为伟大得胜的人,但有一问题出现。
如果你只是停留在诗篇第8篇,并尝试按照诗篇第8篇自己去追寻自我身分和自我价值,你会碰到一个问题,因为你会说:「我知道我想成为这个满有荣耀的人,这个理性、有自我意识、永恒、有创造力的人。我知道自己是棒极了。我知道我不是动物,也不是废物,我知道我的存在不是出于偶然,可是,我还未看见自己戴上荣耀和尊贵的冠冕。我曾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我仍不断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人类把周遭的事物搞得乱七八糟。究竟圣经怎会说我们是伟大、荣耀、奇妙的受造之物呢?」
有趣的是,希伯来书第2章预先考虑到我们会碰到的问题。希伯来书第2章引用了诗篇第8篇,说:「人算甚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甚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然后再读下去,第8节说:「只是如今我们还不见万物都服他。」
是的,我们看着自己,说:「我们是一个烂摊子,世界也是一个烂摊子。我们怎可能成为圣经所说那伟大的受造之物?」经文说:「只是如今我们还不见万物都服他。」第9节接着说:「惟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因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叫他因着神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
经文要说的是:「看看你自己,看看我们。我们没有戴上尊贵和荣耀的冠冕,但耶稣戴上了。」希伯来书说:「惟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耶稣降生世上。耶稣成为微小一点。耶稣变得像我们一样,祂过着完美的生活,祂为我们死在十架上,你若接受耶稣,你便在耶稣里获得那冠冕。耶稣得了荣耀和尊贵为冠冕。耶稣是完美的人,当你接受耶稣为你的主和救主,你便在祂里面获得那冠冕。
经文说,如果你只是看你自己,并且说:「我知道我是一个很棒的人。神造我成为一件极佳的艺术品。」那么,你继续注目于自己,并且说:「但我看不见自己戴上了荣耀和尊贵的冠冕。我看不见万物都服在我的脚下,但我看见耶稣,祂得了荣耀和尊贵为冠冕,因为祂降生世上,成为比天使微小一点,而且祂为我们尝了死味。」你是否每天都活在这神圣意识里?你是否对自己说出这首伟大圣诗所说的……
坦然进到神宝座前, 因我救主,我得冠冕。
你还记得吗?「我如今在基督里得着荣耀尊贵为冠冕。」你每天有没有如此提醒自己?抑或你说:「天啊,没有人跟我约会」,或说「我早就应该升职了,我的事业停滞不前」?你怎么了?难道在基督里的尊贵还不足够吗?难道你不知道吗?难道你的心思不是充满这种想法吗?我们一起祷告。
亲爱的天父,感谢祢顾念我们,并赐我们荣耀尊贵为冠冕。求祢帮助我们明白,我们唯有顺服祢才可以寻回自己,唯有来到祢面前才可以看见自己。感谢祢,我们在基督里得已着荣耀尊贵为冠冕。奉主耶稣的名祈祷,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