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复兴」系列之一、复兴运动

亲爱的听众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们探讨「教会复兴」系列——「复兴运动」这个题目。我们今天研读的经文引自使徒行传4章23至31节

  1. 二人既被释放,就到会友那里去,把祭司长和长老所说的话都告诉他们。
  2. 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的高声向神说:主阿!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
  3. 你曾借着圣灵,托你仆人─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
  4. 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或作:基督)。
  5. 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仆:或作子)耶稣,
  6. 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
  7. 他们恐吓我们,现在求主鉴察,一面叫你仆人大放胆量讲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来医治疾病,并且使神迹奇事因着你圣仆(仆:或作子)耶稣的名行出来。
    1. 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

这是神的话语。

今天我仿佛担当大学教授的角色,因为今天的释经和这个系列的信息会较为深入。我所指的不是在属灵层面上的深入分析,而是希望大家更加了解神要在大城市兴起的事工。

首先,使徒行传第4章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从这章经文看到一个模式。这个模式不仅在使徒行传出现,而且也在教会历史中出现。我将会给大家展示这个模式。我把这个模式称为更新或复兴。圣经也使用这些名称。现在让我来讲述当时的情况。

首先,当时有一个危机出现。我们刚才所读的那段经文没有提到这个危机。我们必须回到第17节才看到。这个危机是外来的迫逼。这里有一个危机。这里有一个问题,有一个重大的障碍。其次,因为当时的信徒面对重大的障碍,于是他们聚在一起,站出来以非凡的方式寻求神。他们以非凡的方式寻求神。他们一同坚定不移地寻求神。

第三,当时聚会的地方震动。这意味着神的临在(稍后我会详细说明何谓神的临在)。首先,有一个危机出现。其次,人们以非凡的方式寻求神。第三,聚会的地方震动,神向人显现。神的同在是明显可见的。

最后,人们的生命改变了,于是他们走向世界,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首先是有危机;其次是寻求神;第三是神的临在;最后有一群生命已改变、满有荣光的人转身从自己的圈子走向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实在令人振奋。

今天我会讲述这个不断循环的模式。事实上,这个模式在整卷使徒行传中不断出现。首先是使徒行传第2章。那里出现了一个危机。是什么危机呢?耶稣离开了门徒。耶稣已经升天了。因为耶稣离开了,所以门徒聚集在楼房上,并且开始祷告。他们开始以一种非凡的方式寻求神。

第三,当时聚会的地方没有震动,却有响声从天上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各人头上。但无论如何,那里有神的临在。当然,要求神临在的方式每次都是一样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即使在使徒行传第2章和第4章,情况也并不相同。我们怎能期望每次的情况都是一样的呢?但有些人却抱持这种想法。无论如何,那里有神的临在。

最后,那里有一群生命改变了的人,他们满有荣光、引人注目,又具有说服力。他们开始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我们从使徒行传第2章看到神的临在,之后彼得便起来宣讲神的道,那一天有二千人归信基督,加入教会。这个情况相当不错。前一天只有一百二十人聚会。然后,第二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看看这个不断循环的模式:危机、寻求神、神的临在、给世界带来影响。

你也许会说:「这只是使徒行传中的情况罢了。这种情况不会再出现。这不是真的。」我要告诉你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确实出现了。有时规模较小,有时规模较大,无论如何,这种情况确实出现了。让我给大家列举三个大规模的循环模式 。第一个发生在十八世纪20年代,第二个发生在十九世纪50年代,第三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头十年。我只会简略地讲述这三个时期,因为我不是历史学教授。但是我也研读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十八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一个危机,当时的教会死气沉沉。这个情况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尤其严重,因为在新英格兰有很多早期移民都是热心事奉、充满生命力、根基稳固的基督徒,他们都憧憬一个黄金时代。他们说:「我们将会拥有一个基督教国家。」早期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大多数州分,人们必须受洗归信基督才有权投票、竞选公职和享有正常的社交生活。

可是这个制度并不管用。让我来解释原因。我们都知道,有时候培养孩子的信仰是很难的事。很多充满生命力的基督徒也许在年青的时候或中年信主,那个时候他们养育孩子,孩子在信仰上却不冷不热,属灵生命枯干。孩子的属灵生命十分脆弱,毫无力量。

这种情况确实出现。事实上,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在新英格兰,很多早期移民都是热心事奉、根基稳固的基督徒。正如大多数人的经历一样,他们的孩子有些归信基督成为基督徒,有些却没有归信基督。这造成了一个公民危机,因为突然之间有很多人无权投票,也无权竞选公职,于是当时出现了一种所谓「妥协契约」,意思是一个人不一定要归信了基督才可以投票,只要他曾接受婴儿洗礼并加入教会就可以了。这种情况使教会变得死气沉沉。

在十八世纪20年代,教会正处于这种低迷的状态,伟大的新英格兰公理会牧者马塞特顿(Cotton Mather)在他临终前一年多组织了一个祈祷小组,为神的临在祷告。他每天起来便一整天祷告,在自己人生最后的四百多天中为神的临在祷告。这里有一个危机,也有人起来以非凡的方式寻求神。

马塞特顿于1727年去世,那一年复兴便开始了。复兴首先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布伦瑞克市开始。有趣的是,在1727年的同一时间,有一个名叫摩拉维亚弟兄会的教派在其领袖亲岑多夫(Count Nikolaus von Zinzendorf)的带领下开始了一个持续了一百年的祈祷会。他们预留了一个房间作祷告之用,在那里祈求神临到世上。他们决定至少总要有一个人在那房间里为此祷告,以致这个祈祷会永远不会停止。祈祷会从1727年开始,直到1820年代才结束。人们称之为百年祈祷会。复兴在1727年开始了。

在大西洋两岸的英国和美国经历了圣灵非比寻常的浇灌,历史学家仍然无法解释这个庞大的复兴运动。成千上万从前对基督信仰不感兴趣的人开始涌进教会,把教会挤得水泄不通,为的是要听神的道。这些人成群结队的归信基督。

人们往往这么想:「那个时候人人都是很虔诚的。」这是愚蠢的想法。今天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美国人上教堂,但是在1800年只有百分之十的美国人上教堂,所以事实并非如此。

大复兴在大西洋两岸出现,以往牧者们只是向一小群人宣讲,后来他们不得不分几次宣讲才能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听道。他们发现每天都有人来表示要归信耶稣。

我做了一些研究,发现在美国维吉尼亚州一个城镇有一个圣公会牧师名叫德弗罗‧贾勒特(Devereux Jarratt),在大觉醒运动期间,他的事工大大蒙福,三年内他平均每天为十至二十个归信者施洗。这只是一个平均数目,并不表示他每天都给人施洗,而是指在三年内有很多人在他教会的聚会中归信基督。在十八世纪20年代,这种情况在各处都出现。

让我告诉你们十九世纪50年代的情况吧。1855年,伦敦的教会也是死气沉沉,而且面对很多问题。那里有一间可容纳一千五百人的大型浸信教会,但只有一百五十多人在那里聚会。这是一间典型的大城市教会,为大城市信徒而兴建的大型教会,但只有一小群人在一个角落里聚会。教会邀请了一名十九岁的牧者在那里宣讲。这位牧者甚至还未完成高中教育。他就是英国著名牧师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

司布真带领很多信徒为神的临在祷告。他甚至建立了一个系统,每当他宣讲的时候总有一群人为他祷告。自此之后这些人可能从未听过司布真讲道,因为他们总是在他宣讲时为他祷告。司布真开始在那里宣讲的时候,会众的人数只有一百五十。一年后,有三千人到那里聚会,司布真为三百多个归信者施洗。

后来越来越多人到那里聚会,他们不得不把教堂拆卸。在兴建新教堂期间,他们在一间可容纳一万人的音乐厅聚会,果然每当司布真在那里宣讲的时候,便有一万人到那里聚会。他们一度转到一个可容纳二万七千人的地方聚会,果然也有二万七千人出席。

1859年,大复兴在世界各地爆发。那一年,不仅在司布真的教会有数以千计的信徒受洗加入教会,同时也有一小群人开始祷告。1858年9月,有六位商人开始了一个祷告小组。一年后,有一万位商人每天中午为神的临在祷告。大复兴爆发了。

这些人包括了到中国宣教的戴德生(Hudson Taylor)、伟大的传教士和大学创办人慕迪(Dwight Moody),还有人称「剑桥七杰」的七位到海外宣教的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生。这些信徒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领导教会,他们都是在1859年信主的。

举例说,我们相信在大觉醒期间,北爱尔兰有三分之一人口信主加入教会。1858至1859年,在美国东北部至少有二百万初信者加入教会。当时的人口与现时相比是相对很小的。

1900年代初,韩国面对一个重大的危机,韩国人在日本的欺压下感到十分沮丧。当时韩国教会的规模很小。韩国深受佛教和儒家思想影响,并不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当时有一群宣教士与几位牧者聚在一起,连续一个星期一同祷告研经,大复兴就在那个星期出现了。韩国教会从那时开始便一直不断增长。

韩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教会,包括会众人数超过五万的长老会、全球最大的循道会,以及会众人数超过七十万的神召会,这些教会都位于首尔。

此后,韩国教会以非凡的方式寻求神。我和太太曾经参加一间韩国教会的退修会,那是一间位于美国费城的大型教会,会众人数超过一千。一个周六晚上,我在那里讲道,有人为我传译,人们给我致谢,然后我便回到房间休息了。

我觉得整个晚上一直都听到一些歌声。到了凌晨三时,我心里想:「必定是有人在播放歌曲。」原来那些韩国信徒送我回到房间之后整夜都没有睡。很多在韩国和美国的韩国教会一个月有一个周六晚上会举行祈祷会,并且整夜祷告,这个做法相当普遍。那天晚上他们就是在整夜祷告了。他们早上起来吃点早餐便再听我讲道。我心里想:「这实在是一个神迹。」

同样的循环模式开始了,在韩国出现的复兴在英国威尔士和世界各地也出现了。我要指出这里有一个不断循环的模式:有危机出现、人们以非凡的方式寻求神、神的临在……。美国著名神学家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写了一本关于这个循环模式的书,名叫《存谦卑的心推动基督徒以非凡方式同心合意地祷告》。

爱德华兹是十八世纪20至40年代大觉醒运动的一分子,他意识到当时有一个危机、人们以非凡的方式寻求神,以及有神的临在。我一直在说神的临在。神的临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使徒行传4章31节提到聚会的地方震动。这是神临在的标记。在出埃及记,当神降临西乃山的时候,地便会震动,这是神临在的标记。这表示神向人显现。

人们难以理解这个概念,他们说:「我认为神是无所不在的,祂到底如何临在呢?神不是在这里吗?祂不是无所不在吗?我认为神是无所不在的,祂的临在是什么回事呢?」圣经也谈到神的临在。举例说,在创世记第21章,神向撒拉显现,撒拉就怀孕,生下儿子。我们再三看到神的临在。

看看诗篇第65篇。那里的写作背景完全不同。诗人说:「你眷顾地,降下透雨,使地大得肥美。神的河满了水;你这样浇灌了地,好为人预备五谷。」中文和合本圣经把「临在」译作「眷顾」。当神眷顾地,植物便开始发芽、开花、长大。在诗篇第80篇,以色列人向神祷告求复兴,说:「万军之神啊,求你使我们回转,使你的脸发光,我们便要得救!万军之神啊,求你回转!从天上垂看,眷顾这葡萄树。」

诗人要说什么?每当圣经谈到神的临在,意思是说:「主啊,求祢靠近,好叫那藏在我们里面的生命力和力量得以展开。」神向撒拉显现,撒拉便怀孕。神眷顾地,地便开花结果。神眷顾葡萄树(也就是以色列人),他们便回转、更新、恢复本来的丰盛。这是圣经所说的。

神的临在意味着神靠近和同在。当神临在的时候,我们便兴旺、昌盛。除了神的临在,圣经也以不同的方式说到这一点。举例说,以赛亚书第64章记载了这个祷告:「愿你裂天而降;愿山在你面前震动。」人们会问:「这是什么意思?我认为神是无所不在的,但经文却说:主啊,求祢降临,靠近我们。求祢降临。」

经文要指出神的同在是真实的。当你体验到神与你同在,这经验比高山更真实。这经验比高山更长存,高山顿时变得短暂;这经验比高山更稳固,高山顿时变得摇晃不定。当你经历神的同在,看似稳如泰山的东西变得摇摇欲坠,看似坚不可摧的东西变得一触即溃。那摆在你眼前看似无法除去的障碍顿时变得微不足道。

你望着一些重要和持久的东西,你心里想:「我若没有这些东西便无法活下去了。我一定要得到这些东西。即使要欺骗人或悖逆神,我也要得到这些东西。」现在你经历了神的同在,你说:「我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天晓得哪是什么,因为只有神是最稳固的,所有别的东西都变得短暂。人们寻求神的同在,祈求神临到教会当中,他们得着了。圣经不断提到这一点。

人们感到很困惑,他们说:「我认为神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怎可以说神的同在临到教会或临到各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基督徒对神的理解是独特的,跟那源自东方思想的新纪元思想以及东方思想的理解截然不同。

神学其实只有三类,就是西方神学、东方神学,以及基督教神学。西方神学、古代西方的宗教如挪威、希腊和罗马的宗教都相信神明是有个性却不是无限的。他们相信神明是有个性的,如宙斯、阿波罗等,但它们不是无限的。这些神会犯错,也会做愚蠢的事。他们会发怒,事后却后悔。这些宗教相信神明是有个性的,但不是无限的。

另一方面,东方思想认为神是无限的,却没有个性。源自东方思想的新纪元思想也是这样理解。他们认为神是一股力量。神是无所不在的,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人不会对神说话,当然神也不会回答他们。神不会跟人说话,也无法跟人说话。人可以意识到神的存在,可以接近神,并得着他的力量。即使我们使用「他」这个代名词,这只不过是拟人化的说法而已,并不是谈论神的正确方式。神是无限的,却没有个性。

基督教所相信的神既有个人关系又是无限的。神是有位格的,祂能够跟你交通,祂认识你,可以跟你说话,但祂也是无限的。人们对于神的同在有两种看法。东方思想认为人可以与神有交往又不须要顺服。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神是没有位格的。神不会对人作出要求,人也不用向神交账。

只要一个人曾经跟别人建立过爱情的关系,便知道满足对方的要求是必须的。你必须顾及对方的利益,也要考虑他们所关注的事。你必须放低自己,以对方的需要为依归。从某意义上说,你必须顺服他们的需要。

东方思想认为人不用顺服神,人与神之间也没有个人关系的交往。西方思想认为人必须操纵神,神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神是良善的,但是也有一些缺点,你必须给他所需的东西,藉此与他交通。然而,基督信仰认为神既有个人关系又是无限的。这意味着一方面神是无所不在的,另一方面神藉着建立关系来与人同在。

假设你坐在教会里听我讲道,你实际上与我同在,我们彼此有沟通。你可以看见我,听到我的声音。但是如果你在聚会结束后走到我面前,与我坐下来面对面交谈,我们之间的沟通和关系便加强了。你来到我面前,但是你可以更深入地与我同在。「同在」意味着彼此的关系以及深入认识的程度。

举例说,圣经说约拿逃避神的同在。约拿不是一个蠢才,他知道自己根本无法逃避神,因为神无所不在。约拿要逃避的是神同在的感觉。他不想面对神,也不想跟神说话。他不想与神有任何个人关系。

彼得祈求神的临在,使徒祈求神的临在,马塞特顿、韩国信徒、司布真、百年祈祷会祈求神的临在……他们都知道自己所渴望的是什么。他们向神祈求。他们得知有关神临在的事,然后他们便开始寻求。

这些人寻求什么呢?他们寻求一个因神的临在而彻底改变的社会。他们渴望神临到教会和自己的生命中。正如诗篇第65篇所说:「神眷顾地,降下透雨,使地大得肥美。」因此,当神靠近我们的心,藏在我们心里各种各样的力量便发出来,使我们得着从神而来的伟大、威荣、恩典、慈爱和智慧。

这些人知道自己渴望什么,他们便开始寻求,绝不放弃。正如以赛亚书62章7节所说:「也不要使他歇息,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地上成为可赞美的。」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曾经有人这么说:「要一直缠扰神,直到祂同在为止。」以赛亚书64章1节说:「愿你裂天而降;愿山在你面前震动。」这些人渴望神的临在,他们知道这事必会发生,然后他们开始寻求。

因为这些人寻求神,教会便经历更新,不只是使徒行传第2章和第4章中的教会,还有十八世纪20年代的教会、十九世纪50年代的教会,以及历世历代世界各地的教会,它们经历彻底的更新,回复新约时代原本的状况,他们给世界带来重大的影响。甚至连历史学家也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是以「自然角度」去看历史,他们不是透过信仰的角度去看历史,而是必须透过一种排除任何超自然现象的科学角度去看历史,他们仍无法解释这个现象。

为什么我要提到这些事情呢?刚才我讲解了有关更新、神的临在和复兴的神学理念。何谓复兴呢?就是我们所听到那些曾在过去发生的伟大事迹,我们也渴望再次经历这些事,可是我们通常都无法再次经历。然而,我所说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复兴。

复兴是神的作为,神藉着圣灵的运行和感动,包括使人知罪、使人得着恩典,得以与神同在,而让教会变得更美、更有力量。你明白吗?这个定义十分重要。事实上,人们对于复兴有四个不同的观点。教会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抱持任何观点,但是几乎每个教会都有自己的观点。

首先,我不会称第一种观点为「主流宗教的观点」。主流教会认为没有所谓的复兴。主流教会对复兴的观点是这样的,他们说:「谁需要复兴呢?这说法使我感到受辱,而且听起来也不理智。我并不认为我们需要这种狂热的思想。」我想让大家知道,美国有八间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称为常春藤联盟大学,这些大学最初成立的原因都是因为比它们更早成立的大学摒弃了原本对复兴的看法。哈佛大学成立之后几年,耶鲁大学也相继成立,这是因为哈佛大学不再相信复兴。

耶鲁大学成立之后几年,普林斯顿大学也成立了,因为耶鲁大学不再相信复兴。有一些档案显示,普林斯顿大学成立的目的是培育一些相信宗教复兴,以及相信我刚才所说的那种复兴模式的人,因为其他大学都转向主张我所说的第一种观点,他们认为没有所谓的复兴。这些大学说:「这实在胡说八道,一点也不理智。我们不需要复兴,即使你只是暗示我们需要复兴,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种侮辱。」

我们看看第二种对复兴的观点。我称之为「基要派观点」。美国中西部和南部的教会偶尔会在门外竖立一个牌子,上面写上类似的字句:「复兴来临:9月29日至10月8日,晚上七时半至九时半。」

马塞特顿大概会嘲笑这种说法。你怎能断定自己可以得着那些只有神才能赐予的东西,何况只是从9月29日至10月8日每晚两小时呢?有一种对复兴的理解在过去一百年开始出现,人们说:「我们当然可以得着复兴。我们可以令教会座无虚席。我们需要的是有足够的宣传、美好的音乐、妥善流畅的安排。弟兄姊妹要积极邀请新朋友来教会,那些带最多新朋友来教会的弟兄姊妹将会得到奖励。我们还需要一位声音洪亮的牧师。」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能够作出适当的安排,便会有很多人来到教会,我们也可以为基督赢得很多人的决志。」我并不认为这个观点有圣经根据。我这么说并不表示我们不应该努力带领更多人来到教会,不表示我们不应该有美好的音乐,也不表示我们不应该宣传。

只是这一切都不会带来彼得所祈求的复兴,也不会带来马塞特顿、韩国信徒、司布真所祈求的复兴。他们知道复兴并不是凭自己就可以努力实现的,因为复兴的动力是从内心发出。复兴彻底更新信徒的生命,使他们向外面对世界,给世界带来重大的影响。

此外,还有第三种对复兴的观点。我称之为「灵恩派观点」。我必须小心谨慎地讲解这一点,因为在某意义上说福音派认为基要派、福音派和灵恩派的观念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会使用很多这方面的术语,暂且不会提出我的见解。

我使用「灵恩派」这个词,只是要指出灵恩派教会倾向于某一种对复兴的看法。这说法并不合乎科学理论。我不是说所有自称为灵恩派教会的都抱持这观点,也不是说灵恩派教会的所有观点都是错的。我只是说这些教会往往鼓吹这种观点。

灵恩派观点认为复兴有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当圣灵以不寻常的方式动工时,复兴便出现。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当人们得着医治、得到主的启示,以及有奇妙的神迹发生时,我们便知道复兴出现了。这就是复兴。问题在于你无法从圣经和历史角度去证明这一点,因为即使有时候在某些奇妙的复兴中有神迹出现,但是在别的复兴中却没有神迹出现。

我们甚至可以从使徒行传第2章看到,门徒祈求神的临在,之后便有响声从天上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各人头上。但是使徒行传第4章记载门徒祈求同样的事,结果却截然不同。使徒行传第4章中没有出现地震、没有火焰的舌头,也没有人说方言。我们不可以一概而论。我刚刚说到复兴的本质有三方面。

十八世纪早期的伟大传道者乔治‧怀特菲(George Whitefield)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是其中一位见证了每天有几十人归信基督使整个社区改变的牧者。当时有一群摩拉维亚弟兄会的成员聚在一起恒常祷告,当中很多人都认识乔治‧怀特菲,他们写信给他,说:「我们不住为你祷告。我们并不认为神的大能确实临到你身上。你没有真正经历复兴,因为没有神迹在你的事工中出现。」

乔治‧怀特菲谦卑地回复他们。当我读这封信的时候,我觉得这封信也是写给我的。怀特菲说:「当我们看到每天都有伟大的神迹藉着神话语的大能而成就,我们还需要那些病得医治、瞎子看见等诸如此类的神迹吗?灵性上瞎眼的人现在不是看得见吗?属灵生命已死的人现在不是复活了吗?灵魂有麻疯病的人现在不是洁净了吗?福音不是已经传给穷人吗?如果我们已经得着那些神迹要成就的事,为什么我们还要试探神,要求更多的神迹呢?」

你明白乔治‧怀特菲要说什么吗?他是说:「神迹有何目的呢?看看圣经吧。神迹的目的是让人相信福音。如果人们成群结队的相信福音,虽然没有神迹出现,但福音如闪电般横扫整个社会,人们因此在社会上、情感上和属灵上得着医治,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神迹呢?神迹有什么大不了呢?神迹的目的是让人相信福音。」

因此,真正的复兴并不在于圣灵以不寻常的方式动工,而是在于圣灵以寻常的方式运行:使我们得喜乐,让我们感受到神的真实,也使我们知罪。这些都是圣灵平常的工作,使我们看到神的实在,以致高山看起来也变得摇摇欲坠。这些都是神的灵在复兴和神临在时的主要工作。

复兴有三个特征。在信息结束之前,让我简略地说明这几个特征。人们普遍认为我们必须经历很多神迹,但我所指出的情况与此观点截然不同。奇迹只是使人亢奋及激动情绪。但是我们不会认同复兴来临时教会生活没有比现在光景更兴旺丰富的观点。相反,我们所说的是带着高度期望的复兴神学,但是我们并不认为我们可以凭自己得着复兴。这可以给我们一个平衡的观点。每当我看到这种情况出现时,我察觉到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圣灵浇灌在信徒身上。我们经历神的同在,这使我们开始感觉到基督对我们来说变得前所未有的真实。这是复兴的本质。神的同在和神的实在使我们感到兴奋不已。因此,我们与基督和教会的关系变得比我们生命中任何别的东西都更重要。

我们变得更有吸引力。我们不是突然间变成一个雄辩滔滔的人,但是我们的性情改变了,我们对别人所说有关耶稣的话变得更有力。这种更新是由于我们心中深切地知罪,同时又感到惊叹不已,享受神恩典和爱。正如诗歌《奇异恩典》的歌词写道: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

其次,由于圣灵浇灌在信徒身上,世人被信徒所吸引,也被他们寻见。换句话说,那些不肯定自己是否认识神的人说:「事情一定不是这么简单。」他们发觉自己深深被吸引。一方面,不信的人因看到人们生命改变而深被吸引。他们看到属神子民的荣美。另一方面,信徒恳切为他人祷告并寻找他们。

有人说:「我们的属灵生命不断成长,我们并不是要信徒数目增长。」这种说法十分荒谬。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怎么可能呢?你怎能说:「我变得越来越像基督,至于实际上如何更有效地向人传扬基督却毫无进展」?基督在人的生命中必发挥果效。你看到基督如何寻求和帮助人。祂并不害怕跟人们交谈,不害怕深入去了解人,不害怕去聆听,也不害怕变得脆弱。

因此,基督是最可爱的人,人们都跟随祂。你怎能说:「我的属灵生命越来越像基督,但是没有人来到我们的教会并归信基督」?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属灵生命的质量和信徒的数量都同时不断增长。这是必然的。只有其中一方面增长是不可能的。

第三,信徒给教会所在的社区和社会带来影响。当人的生命真的改变了,这不仅是一件个人私下的事。有一点令人感到害怕,有些媒体谈到所谓的福音派复兴,它们指出所有的大型教会都有很多重生得救的人。我十分怀疑美国在过去几十年所经历的情况可否称得上是复兴,因为真正的复兴必定给社会带来重大的改变。

历史学家指出,英国并没有像法国一样在十八世纪末期经历流血革命,也许是由于十八世纪20至40年代期间发生的大觉醒运动。当时很多穷人归信基督,他们所受的苦渐渐消除,教会开始伸出援手帮助穷人。因为福音透过穷人而广传,所以英国的低下阶级并不像法国的低下阶级那样充满疏离感和苦毒,因而避免了流血革命。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著名大学,尤其是东北部地区的大学,还有许多医院、孤儿院等机构都是由基督徒创立的。福音在乡村里广传,那里的犯罪率下降了,人们的态度改变了,劳工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家庭问题也迎刃而解。

福音为社会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真正的复兴总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归信了基督,他们开始在自己的文化中结出果子,带来怜悯和公义。因此,许多真正的基督徒在各方面改变了社会,包括经济、社会、艺术、政治、知识等方面。

复兴所带来的三个影响各有不同,有些规模较大,有些规模较小;有些持续的时间较长,有些持续的时间较短;有些引人注目,有些平淡无奇;有些影响较为广泛,有些较为本地化,它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若没有这些动力,教会的人数或许也会增长,但是这种增长也许不会带来持久的结果。

事实上,许多美国教会快速增长,但是它们显然没有生命力。教会必须发挥这种动力才可以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影响。

我们讨论了四个不同的观点。第一个观点认为复兴是不必要的。第二个观点认为复兴是随时可以得着的。第三个观点认为必须要有神迹才会出现复兴。有些教会大力鼓吹这种观念。还有一种观点说:「不是这样的。我们需要复兴的动力,但是我们无法靠自己去成就。我们期望奇妙的事情发生,同时也谦卑地寻求神。」这观点既使我们有所期望,同时又产生一种实际的属灵文化。我们一同祷告。

亲爱的天父,求祢帮助我们谦卑地寻求祢并得着复兴。感谢祢提醒我们真正的复兴并不在于圣灵以不寻常的方式动工。真正的复兴在于圣灵以寻常的方式在我们生命中动工,使我们知罪、得着喜乐,也让我们感受到祢的真实。我们不能凭自己得着复兴,而是要依靠圣灵。求祢帮助我们结出果子,为社会带来影响。祷告奉主耶稣的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