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 越分越有,越给越多(受教舌)

读经:《诗篇》112 背诵:他施舍钱财,周济贫穷。他的仁义存到永远。他的角必被高举,大有荣耀。(《诗》 112:9 )。

有位“基三代”弟兄坦言,幼时觉得主日学是“属灵军训”:背诵经文要计时,祷告姿势要标准,连微笑弧度都被要求“彰显喜乐”。直到祖父被主接走前握着他的手说:“孩子,敬畏不是表演给上帝看的体操,而是圣灵吹入你灵魂的呼吸。”他这才恍然大悟。

《诗篇》112篇藏着敬畏上帝的真谛。这首诗跟《诗篇》111篇是“双子星座”,以希伯来文字母诗的形式先讲了“为什么要敬畏上帝”,后讲了“敬畏上帝应该怎样”。

敬畏上帝不是“装”,不是“演”,而重在“活”。要活出对上帝话语的无比热爱(参《诗》112:1-3),活出黑暗之中的熠熠光辉(参《诗》112:4),也活出慷慨施舍的仁爱风采(参《诗》112:5-10)。“他施舍钱财,周济贫穷。他的仁义存到永远。他的角必被高举,大有荣耀。”(《诗》112:9 )。保罗引用这话,勉励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越分越有,越给越多。这就是敬畏者敬畏上帝和慷慨待人的秘诀(参《林后》9:6-15)。

一般说来,越给越少,但《诗篇》112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因为有上帝那丰丰满满的福分。上帝看我们诚实无伪地给出去,就会越发赐福我们,好让我们成为别人蒙福同时自己也蒙福的器皿。“他施舍钱财,周济贫穷。”这不是机械的奉献,而是如罗马地下墓穴中基督徒分享最后一块饼时的甘心;“他的仁义存到永远。”这不是道德竞赛的奖杯,更不是成功神学的预期,而是像波兰神学家柯拉柯夫斯基所言:“正义是圣约子民在历史中为上帝作见证的姿态。”

我们身边有如云的见证人。《狂热的爱》的作者陈恩藩把自己的大房子卖掉换成小房子,主动降低生活水准,将节约下来的钱奉献给穷苦人。他的英文书发行两百万册,却一分稿酬都不拿,全部用来建立扶贫基金会。

罗伯特·莫里斯说:“慷慨给予的动机,不是想获得更大报酬,而是最像天父的一项行动。”因为天父竟舍了自己的独生子给这个黑暗、贫穷、堕落的世界。还有比这更慷慨之举吗?而主耶稣基督也为我们做了榜样。“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祂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8:9 )

尤其我们的工作岗位,更是体现慷慨和仁爱的好平台,但这一切都从敬畏上帝而来。钟马田说:“没-有在聚会中颤抖的双膝,就没有在职场中挺直的脊梁。”而在科技时代,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网络,也都可以成为施舍的契机:加州推行“食物森林”计划,呼吁家庭将后院30%面积种植公共果树,实践“土地施舍”;三藩市推行“面包与代码”活动,呼吁程序师将10%工作时间用于为流浪者开发救助APP,践行“才能即当施舍的财物”;意大利“方济各数字修士会”每月实行“资料施舍日”,删除冗余档,将云存储空间捐赠给难民组织等。

我们近来有过慷慨解囊吗?我们愿意因着敬畏上帝就活出这份美好人性的风采吗?

默想:当我们拥抱贫穷者,实则是与赤身钉十字架的主基督缔结婚约。——圣方济各

祷告:天父上帝,求你将敬畏的灵充满我们,使我们不仅在聚会中口唱心和,更在生活的每个现场活出“敬畏、见证、慷慨”的生命印记。特别保守我们的儿女,让他们在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与慷慨奉献的十架精神之间,选择那存到永远的奉献精神。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