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他們在曠野荒地漂流,尋不見可住的城邑;又飢又渴,心裏發昏。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祂從他們的禍患中搭救他們。又領他們行走直路,使他們往可居住的城邑。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謝他!因為他使心裏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裏飢餓的人得飽美物。”(《詩》107:4-9)
詩篇107篇是上帝的百姓彼此呼召,要為上帝長存的“慈愛”感恩。此詩篇特別描述了人生的4個困境,在每一個困境中,上帝的百姓“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祂從他們的禍患中搭救他們”。(6、13、19、28),詩人同時也呼籲百姓向上帝稱謝(8、15、21、31)。
這裏的經文描述了第一個困境:面對荒涼的曠野與無處安身的漂泊者。 “曠野荒地”、“飢渴發昏”,這不僅是對以色列歷史中漂流經歷的追溯,更是對人類普遍生存狀態的深刻描摹。這不僅是地理上的困境,更象徵屬靈生命的迷失:那種在生命的曠野裏找不到方向、資源耗盡、心靈乾涸的經歷。
在原文中,“漂流”有“走迷、誤入歧途”的意思,暗示這並非單純的受苦,而是人自己迷失的結果。然而上帝並未袖手旁觀——“於是他們哀求耶和華”,這是全篇4個困境的共同轉捩點:當人迴轉、呼求,恩典便臨到。
“祂領他們行走直路,使他們往可居住的城邑。”這句是詩人對“出埃及、進入應許地”模式的再敘述。“直路”不是容易的路,卻是正確的路、有目的地的路。神沒有讓曠野立刻消失,但祂親自成了嚮導。上帝並非只是帶他們脫離危險,更是帶他們進入安息之地。這使我們看到,上帝的拯救不是片刻的援手,而是生命方向的恢復。
許多時候,我們也常處在人生的“曠野”中,忙碌、焦慮、追求意義卻無果,心靈漂泊不安,禱告似乎上帝不再回應,前路似乎無處可去……我們渴望安全感,卻在“荒地”裏迷失方向。但上帝並未讓曠野成為結局。祂等待我們呼求,當人承認自己無法自救,恩典的路才顯明。
曠野的意義,正是學習依靠那位引路的上帝。曠野中的神,不是讓我們避開艱難,而是教我們在無路處仍能跟隨。祂是引路者,是飢渴者的泉源,是疲憊者的城邑。祂不會讓我們的飢渴成為終點,而要以“美物”——祂自己的同在與話語,使我們得飽足。
禱告:主啊,當我在曠野中徘徊、心靈乾渴時,求你賜我謙卑,承認我不能靠自己找到路。讓我不只是求脫離困境,而是學會仰望你的帶領。求你使我在曠野中聽見你的聲音,在疲憊中看見你為我預備的城。主啊,我感謝你,因為你的慈愛從不止息。你的恩典是曠野中的直路,是飢渴者的滿足。今天,我願將心重新交託給你,相信你必領我走在正路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