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21日,星期三,是來華傳教士先驅戴德生(J. Hudson Taylor)的紀念日,他於1832年的今天出生。在聖徒紀念日,我們會暫停日常節奏,紀念這些信心偉人的生平事蹟,學習他們的生命榜樣——他們的集體見證體現了禱讀 365的六項核心操練,即祈禱與創造、公義與慷慨、學習與使命。為此,今天我們特別爲着戴德生獻上感恩,這位以信心和禱告著稱的宣教偉人,為我們樹立了非凡的榜樣。
暫停
此刻我要進入禱告之中,我停下來,安靜等候,慢慢地呼吸,在神的同在中重新聚焦我零亂的思緒。
暫停並禱告
靠近的禱告
聖靈啊,求你吹入我心,使我的思想成為聖潔;
聖靈啊,求你藉我動工,使我的工作成為聖潔;
聖靈啊,求你吸引我心,使我渴慕聖潔之事。
喜樂與默想
今天我選擇爲着神的信實而歡喜;藉着詩篇56篇,我與所有神的百姓一同讚美……
神啊,求你憐憫我,因為人要把我吞了,……
我懼怕的時候要倚靠你。
我倚靠 神,我要讚美他的話;
我倚靠 神,必不懼怕。
血氣之輩能把我怎麼樣呢?
(詩篇56:1a,3-4)
暫停並禱告
1832年5月21日,詹姆斯·戴德生出生於英格蘭約克郡一個藥劑師兼自由傳道人之家。這個虔誠的基督教家庭從他年幼時起就為他禱告,但少年時期的戴德生曾一度對信仰產生過懷疑。在母親與姐姐熱切的代禱下,他不久後便全然歸信基督。後來他回憶道:“一種深刻的覺醒掌管了我的心靈——我不再屬於自己……[並且]有一種感動深觸我心:主要我去中國。” 多年後,戴德生得知,早在他出生前,父親就“因中國的屬靈光景而深深憂心”,並“受感禱告若神賜予他一個兒子,願這孩子蒙召……去服侍那個廣袤而深陷貧瘠的國家”。
戴德生的生命始終被他人的禱告與支持所塑造着。然而他深知到中國去將要帶給他難以想象的挑戰,於是他寫下這樣的心聲:
“我暗自思量:‘到了中國之後,我將無權向任何人索取任何幫助;唯一的倚靠就是神。因此,在離開英國之前,我必須學會單單藉着禱告,讓神來感動人來做事。’”
祈求
戴德生所描述的“全然奉獻於神的實際覺悟”令我深省:我是否完全信靠神?還是更多地仰賴他人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我能否如詩人那樣由衷地宣告:“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詩篇62:5)?
主啊,我屬乎你。求你今日幫助我,將生命中的一切——我的渴望、期盼與未來——全然交託。
(靜默禱告)
戴德生蒙召赴華的使命之旅始於奉獻的禱告。今天,是否有某個國家、族羣,甚或某一人,是我受感需要為之代禱的呢?
主啊,此刻我將他們帶到你面前。
暫停並禱告
降服
1853年,21歲的戴德生在完成醫學培訓後啟航前往上海。歷經六個月航行抵達目的地,他抵達時的中國正值太平天國戰亂肆虐。面對時局動盪、健康堪憂與經濟拮据的處境,他完全仰賴神的供應,竭力將福音傳至中國未得之地。1858年,他與另一位宣教士家庭之女瑪麗亞·戴雅結為連理。兩年後,因健康惡化,夫婦二人不得不返回英國休養。 戴德生日益確信:要觸及中國內陸鄉村,必須就此專門建立新的差會。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伴隨他領悟到“這原是神的工作,非我所能為”才實現了突破。他開始為收割莊稼的工人禱告(馬太福音9:37-38),並於1865年創立了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次年,他攜瑪麗亞與十六位同工重返中國。隨着事工擴展,數百位宣教士相繼加入內地會,逐步建立了由中國基督徒自主管理的教會。
儘管歷經磨難與喪親之痛,戴德生晚年仍如此見證:
“我以實踐驗證了神的話語——從未令我失望。我從未因信靠其應許而後悔,也未曾因遵循其指引而抱憾。”
當共產主義革命後中國對外關閉時,內地會建立的教會在本地沒有西方傳教士的情況下仍持續增長。該機構後更名為海外基督使團(OMF),在東亞其他地區持續開展事工。160年後的今天,戴德生創立的OMF國際差會仍在蓬勃發展。
暫停並禱告
降服的禱告
戴德生深諳全然信靠神的奧祕,他的生命印證了這首他所珍愛的聖詩:
“主啊,我們若能將憂慮卸下給你,若能從自我內在得着安息,並確信萬有之主以全備智慧、完全之愛成就最美旨意——這該是何等福氣!”
主啊,今天,我將一切掛慮交託於你,並重新將生命奉獻於你的旨意,我將信心與盼望寄託於你,深知在你的大愛中——道路雖窄,而你終將引領我走向喜樂與生命。
降服的應許
此刻,我將帶着今天的禱告進入新一天的生活;愛我的主藉着以弗所書對我說:
神能照着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以弗所書3:20)
結束的祈禱
父神,請幫我充實度過今天,
忠實於你,在生活方方面面;
耶穌,請幫我給出自己奉獻,
心存良善,對待每一個遇見;
聖靈,請幫我去愛失喪靈魂,
傳揚基督,用一切所行所言。
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