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小时候常被吼,所以现在被吼就不算什么了。”老婆对我说。
也许这就是东西文化的差异和对“吼”的理解不同。热带人一般比较血气,热闹滚滚也不在乎,因此,平常说话也得提高音量才行。所以,那并不是真吼,要提高到吵架的分贝才算数。
“不要对我吼!”妻子对我说。听起来,似乎我经常在吼她,这倒是很令我不解。
昨天,她在院子里浇花后,水龙头没关紧,水流了整个下午,不但浪费又召蚊子。我不悦地说了她几句。当时我心平气和,轻声细语地,语音并没有任何提高。对我而言,那是交流;对她来说,那是吼叫。
事实上,我心里是不怎么高兴的,因此,语气中稍微带着不悦,脸色大概也不怎么好看。对一个敏感的女人,这就是吼叫了。
向她道歉之后,我心里还是觉得有点委屈,分明没有吼么,这到底是谁的错?我想,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俩对吼的定义不同:我觉得吼一定要提高音量,她认为吼是一种内心不悦的表达。
对人吼叫并不全是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在隐藏的恶意,是种缺乏爱心的表示;夫妻彼此吼叫是热战,相对无语是冷战,后者比前者更可怕,更伤人。
“必也正名乎”或者是夫妻和睦相处的艺术,彼此不合可能缘于两人对事情定义的差异,“正名”是讨论与磨合对事情本身的定义,使两人的看法渐渐一致,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这是常有的事,婚姻失和并非爱的褪色,而是彼此交流的缺失。
夫妻个性有别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重在彼此接纳;至于看法相异可以借由不断交流,达成意见的一致,减少没有必要的争执。
当然,两人“同负一轭”要有同一的方向才行,不然凡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肯定吵得不可开交了。
这个“轭”到底是什么呢?可以说是我们背负的十字架吧!如果夫妻两人都降服在十字架的真理之下,对事情的定义与看法就能合一了;如果夫妻两人都谦卑地听主的声音,就不会再有谁听谁,谁服谁的问题了。
就再也没有彼此吼叫的必要了。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