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 Logo
  • Bible
  • Resources
  • Plans
  • Contact Us
  • Install App
Account
SystemLightDark简体中文香港繁體台灣繁體English
Donate
Resources / 生命中的福音 / 教会复兴 / 「教會復興」系列之六、復興的藍圖:羣體相交
Back
「教會復興」系列之六、復興的藍圖:羣體相交 - 生命中的福音

「教會復興」系列之六、復興的藍圖:羣體相交

Audio icon

生命中的福音

March 11, 2022

Favorite
Share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教會復興」系列——「復興的藍圖:羣體相交」。我們今天研讀的經文引自約翰福音17章20至26節。

讓我們翻到約翰福音17章20至26節。在這幾個節目中,我們一直討論健康教會的五個要素,今天我們討論第三個要素。這五個要素包括敬拜、教導、相交生活、傳福音和關懷社會。我們從約翰福音第17章看第三個要素:羣體相交生活和信徒之間的關係。讓我讀出約翰福音17章20至26節。這段經文記述耶穌向父神禱告。

  1. 我不但爲這些人祈求,也爲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
  2. 使他們都合而爲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
  3. 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爲一,像我們合而爲一。
  4. 我在他們裏面,你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爲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
  5. 父阿,我在那裏,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那裏,叫他們看見你所賜給我的榮耀;因爲創立世界以前,你已經愛我了。
  6. 公義的父阿,世人未曾認識你,我卻認識你;這些人也知道你差了我來。
  7. 我已將你的名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使你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裏面,我也在他們裏面。

這是神的話語。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很多真理,我很想逐一說明,可是必須切合今天的主題。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有關聖父、聖子和聖靈之間的關係、三位一體的教義,也教導我們很多有關神的真理。我很想深入講解,卻無法在此一一說明。我們在這裏看到耶穌基督在禱告,求神讓信徒成爲一個合一的羣體,彼此相交,像三位一體真神合而爲一那樣。雖然我們無法詳細討論三位一體的教義,但我們必須看看耶穌基督所祈求那種合一的關係。

你們讀經時可以看看這六節經文,找一本好的釋經書來查考,看看經文所描述的奇妙事情,但是我們必須看看以下這一點。美國各地有很多人進行調查,探討爲什麼有些教會看來朝氣勃勃,吸引很多人到那裏去,而且教會不斷增長。他們也探討爲什麼有些教會的情況卻不同。受訪者被問道:「你爲什麼到教會聚會呢?你爲什麼會再到教會呢?」

最多人選擇的答案也許不是你所想的。人們到教會聚會,關鍵並不在於音樂的質素。這只是第三個最多人選擇的因素。關鍵也不在於教導或講道的質素。這是第二個最多人選擇的因素。最多人選擇的答案是:如果人們第一次到教會便感受到當中有愛,他們會再到教會。愛和友誼。人們對於何謂愛和友誼有很多奇怪的看法。他們問:「你如何建立一個充滿愛的教會呢?怎樣的相交生活纔是必要的?」人們對於基督徒的合一有兩個錯誤的觀念。讓我來簡略說明。

首先,當我們談到基督徒的合一,我們不是指各方面都是一式一樣。在某程度上說,一個教會確實受到一定的限制,無法兼容多種樣式。舉例說,一個教會無法服事數以百計操不同語言的羣體。若是這樣,教會就像聯合國開會一樣,人人都配戴着耳機了。這種情況必定很有趣。在某程度上說,當你選擇以一種語言去服事,你意識到自己將要比其他人更專注服事某些語言的人。

有人以爲合一就是各方面都必須一致,這是相當危險的想法。不是這樣的。事實上,聖經說人因擁有不同的恩賜而各有不同。稍後我會詳細說明這一點。即使我們每個人都有同樣的身高、體重、膚色、智商、喜好,在各方面都是一樣,就如銷售商所謂市場的一部分。我們好像市場的一部分,就是擁有同樣特質的部分。因爲各人擁有不同的恩賜,所以我們不可能是一式一樣的。

讓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二十四歲那年成爲牧者,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牧會。我總不忘記我開始牧會的頭三天所發生的事情。那時馬上有人來告訴我教會出了什麼問題,特別是哪些人有問題,提醒我要加以防備。牧者生涯開始的頭幾天總會遇到這種情況。當時有三個人來找我,連續三天每天有一個人來找我。他們讓我感到驚訝。

第一個人走進我的辦公室,說:「你想知道這個教會出了什麼問題嗎?你想知道那是什麼問題嗎?」當時我只有二十四歲,什麼也不懂。我回答說:「請告訴我。教會出了什麼問題呢?」他說:「你看!你看到外面那個流動房屋停車場嗎?」教會外面有一個殘舊的流動房屋停車場,那裏擠滿了人。他說:「你看看那個流動房屋停車場。教會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關懷那些失喪的人。我們沒有關懷那些需要基督的人。」

這個人說:「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從沒有到過教會。他們是失喪的人。他們飽受傷害,但是我們沒有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教會沒有傳福音,這是問題所在。」我說:「你這麼說實在很有意思。」我感謝他跟我分享這事。第二天,另一個人進來對我說:「讓我來告訴你這個教會出了什麼問題吧。我可以告訴你嗎?」我說:「請告訴我。」她說:「你看看窗外。你看到那個流動房屋停車場嗎?」我說:「看到。」

這位女士說:「你知道我們的教會所面對的真正問題是什麼嗎?你知道那些待在流動房屋停車場的是什麼人嗎?這些人與我們不同。當中有很多老人、不同種族的人,也有許多窮人。問題在於我們的教會沒有存着行公義、好憐憫的心去關懷這些被遺棄的人、受壓迫的人、困苦的人。我們沒有關懷這些與我們不同的人。我們的教會沒有憐憫這些窮人。這就是問題所在。」

這實在很有趣。我看着窗外。我透過同一個窗戶看着同一個流動房屋停車場。他們看着同樣的東西,所看到的問題卻不同。我感謝她跟我分享。我記下她的話,並寫下一些備註。過了一天,第三個人進來對我說:「你想知道這個教會出了什麼問題嗎?我當時只有二十四歲,像很多同年紀的人一樣,對自己的事業一無所知。我幾乎要站起來,說:「請不要告訴我。我已經知道這個教會出了什麼問題。」但是我沒有這麼說。我問:「這個教會出了什麼問題呢?」我突然變得很有智慧。

那個人說:「你看看窗外。你看到那個流動房屋停車場嗎?」我說:「看到。」他說:「你知道嗎?我們多次嘗試走出去探望那些人,邀請他們到教會來,並嘗試瞭解他們的需求,看看如何服事他們,但是每次都有人試圖阻攔。我們無法幫助那些人,因爲我們的教會混亂無序,各人無法彼此溝通。我們的教會缺乏組織,沒有人知道如何帶領一個合適的工作小組去處理這些事情。我們無法設定目標,也無法達成目標。教會行政一片混亂。我們的教會毫無組織,這就是問題所在。

這三個人透過同一個窗戶看着同一個流動房屋停車場,卻得出三個不同的結論。我開始意識到這三個人各有不同的恩賜。第一個人有向外傳福音的恩賜,他善於跟那些不認識耶穌基督的人交談。第二個人有憐憫人的恩賜,他善於關懷窮人以及那些跟自己不同的人。第三個人有行政管理的恩賜。因此,他們看着同一個流動房屋停車場,卻看到不同的問題。

順帶一提,這三個人都在教會據理力爭,建議教會應該優先處理什麼事情,以及把資源放在哪方面。我開始意識到其中的因由。各人有不同的恩賜,這意味着有些人更能看出某些需要,併產生共鳴。舉例說,如果我走到鋼琴旁邊唱出一個音調,鋼琴中那個跟我所唱出的音調相同的弦便會振動。其他的弦卻仍然靜止,不會振動。

那條弦在振動,其他的弦卻不明白爲什麼它會振動。其他的弦聽不到那個音調,也不明白爲什麼那條弦會振動。那條弦有其獨特的恩賜,聽到同一個音調時會產生共鳴。其他的弦卻無法理解。那條弦擁有不同的恩賜,其他的弦卻說:「我聽不到任何聲音啊。」

教會裏總不會事事一致的。信徒要明白何謂羣體中的合一和多元。除非他們明白這個基本教導,否則即使成熟堅定的信徒之間也會起爭論。教會是一個身體。教會不只是一羣聚集在一起的人。儘管教會有組織和架構,但教會不只是一個組織。教會是一個身體。教會是一個合一的身體,是無法透過合併而建立起來的。人們說:「我們把這兩個教會結合起來吧。」但教會合一併不是這樣的。

曾經有人試圖把不同的肢體拼合起來,希望藉此創造一個更強壯、更美好的身體。這個人就是科幻小說《科學怪人》(Frankenstein)中的科學家弗蘭肯斯坦博士。結果並不是想象中那麼樂觀。同樣,身體各部分必須靠身體其他部分纔可以生長。身體的每部分都是靠另一部分而生長的。身體是從一個單細胞開始的。每部分都是靠另一部分而生長的。你無法把不同的部合併起來。信徒之間必須有活潑和充滿生命力的關係,這樣才能使教會成爲一個身體。

身體是有生命的,是神所創造的。人無法創造身體。舉例說,以弗所書4章3節:「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爲一的心。」經文不是說:「……達致在聖靈裏合而爲一的心。」經文用了「保守」這個詞,意思是保持你所得到的東西,使它不致受損。在聖靈裏合而爲一的心不是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神所賜的。舊約中有一個關於聖殿的例證十分有意思。在建造聖殿的時候,神吩咐建殿的人不要在殿的範圍內鑿石頭。

建殿的人在採石場取石頭,然後把石頭鑿成不同的形狀。因此,所有送去建造聖殿的石頭都是形狀適中的。殿裏聽不見錘子和斧子的響聲。聖殿必須在完全安靜的環境下興建。錘子和斧子的響聲都聽不見。所有石頭都必須在山中鑿成,送到殿裏的時候都是形狀適中、彼此相合的。我聽過一位牧者說:「這是描述教會的最佳例子。教會應該是合一的,並非不和諧的。」

教會應該是合一的,而不是結黨紛爭的地方。當人被聖靈雕鑿塑造,他們的生命便更生了。他們在採石場裏經歷神,當他們走在一起的時候便彼此相合。他們有相同的經歷。他們都曾犯罪,他們認罪悔改,經歷神的恩典。他們知道神接納了他們。這使他們在世上成爲獨一無二的人。

最近我在書店看到英國著名詩人喬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的詩集。你將會聽到更多有關喬治‧赫伯特的事,因爲我會引述我近來所閱讀的作品。喬治•赫伯特是十七世紀的偉大詩人,也是一位基督徒。

我太太看見我買了那本詩集,於是告訴我一個有趣的故事。她上大學的時候信主。她是英語系的學生,信主後不久,她上一位教授的課,發現那位遠比她聰明、更有學識的教授苦苦思索也不明白喬治‧赫伯特和其他十七世紀詩人(如米爾頓和多恩)的作品。

那位教授選了幾篇描述喬治‧赫伯特悔改的詩。赫伯特談到悔改時所經歷的甘甜和憂傷。那位教授苦苦思索,說:「這不是很有趣嗎?一方面,赫伯特看來好像很討厭神判斷他,另一方面,他似乎十分享受神的同在。」於是我太太舉手發言,她對教授說:「這就是悔改了。每個基督徒都明白何謂悔改。」最終,教授不得不接受我太太的說法,因爲他無法理解那首詩。

當時我太太只是一位初信者,她讀到四百多年前一位偉大詩人的詩,馬上知道自己產生了共鳴。她與喬治•赫伯特相交。她與這位十七世紀偉大詩人相交。這位詩人活在不同的時空,但是她馬上意識到自己與詩人產生共鳴,甚至連那位教授也察覺得到。教授說:「你明白赫伯特在說什麼,我卻不明白。」在聖靈裏的合一是神所賜的,不是我們自己達致的。

沒有人能夠創造這個合一的身體。沒有任何羣體可以培育或僞造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無法透過合併而造出來的。合一的心是我們要去保守的,卻不是我們自己達致的。合一的心是神帶進你生命中的。耶穌說了一句關鍵的話:「父啊,求禰使他們合而爲一,像我們合而爲一。」三位一體真神是合而爲一的,這是令人驚訝的奧祕。這不僅是我們本性的基礎,也是教會合一的典範。讓我再說一遍。

三位一體真神合而爲一,這不僅是信徒相交的基礎,也是教會合一的典範。簡單來說,三位一體的教義就是:神只有一位,卻有三個位格。這三個位格合而爲一。我們可以從這段經文看到三個原則。

首先,神的三個位格有共同的目標。祂們的目標是一致的。事實上,你可以從17章1節看到這一點。耶穌說:「父阿,時候到了,願你榮耀你的兒子……。」神是三位一體的,目的就是讓聖父、聖子和聖靈合而爲一、彼此得榮耀,彼此被高舉,使世界得着醫治和復興,因爲世上每個人都歌頌神的榮耀。神的三個位格有合一的目標。

其次,神的三個位格擔當不同卻互補的角色,祂們在這方面是合一的。聖父差遣聖子到世間來,聖子降世爲人成就救恩,聖靈把救恩實現在信徒身上。聖父計劃救贖大工,並差遣聖子來到世上;聖子降世爲人成就救恩,聖靈降臨把聖子所成就的救恩實現在信徒身上。神的三個位格清楚知道彼此的工作。祂們有合一的目標,卻擔當不同且互補的角色。第三,神的三個位格彼此認識、彼此相愛。祂們的愛彼此傾注,祂們也彼此述說真理。因此,你可以說信徒合一同樣有這三大支柱。

試想像一下,教會中的相交生活好像一張只有三隻腳的凳子,而不是一張有四隻腳的凳子。你知道當一張有四隻腳的凳子缺少了一隻腳,它還可以站住。但是如果一張只有三隻腳的凳子缺少了一隻腳,它便無法站穩。相交生活也是一樣。讓我先總結一下這三點:共同目標、互補的角色和功能,以及充滿愛和真理的交通。我們已經討論了第一點。以下是基督徒羣體合一的基礎,正如三位一體真神是合而爲一的那樣:

第一,信徒同樣經歷基督的同在。因爲信徒都在採石場上被雕鑿,當他們走在一起的時候便能彼此相合。我們同樣經歷基督的同在。我們對自己有一套獨特的看法,我們明白悔改帶來甘甜和憂傷。你知道你自己比自己所相信的更邪惡,也知道你自己比自己所盼望的更蒙接納、更蒙愛,這使你變得既謙卑又有勇氣。這給我們帶來一種獨特的心理狀態,因此,基督徒有共同的目標。這是聖靈所賜合而爲一的心,但是我們必須竭力保守這顆心,以免它腐爛變壞。

第二是互補的目標。我要在這裏談談何謂恩賜。如果你想要建立合一的身體(也就是基督的身體),每個人都應當知道自己的角色。這是顯而易見的。看看自己的身體吧。你的手指可以做某些工作。除非你的手指受傷,必須打上石膏,無法像往常一樣活動自如,否則你並不知道這手指是何等重要。

假設有人對你說:「你將會失去一根手指。你寧願失去哪一根手指呢?」如果你是右撇子,你會說:「左手的小指吧。」除非你開始意識到你會失去那根手指,否則你不知道它是何等重要。身體的每部位都有其工作和功能。同樣地,聖經告訴我們,除非我們知道每個人的恩賜,否則我們無法成爲一個身體。

恩賜到底是什麼?我只可以在此給大家簡述一下我們將要探討的主題。聖經告訴我們,特別是哥林多前書第12章和第14章、以弗所書第4章、羅馬書第12章,以及彼得前書第4章。這幾處經文告訴我們何謂屬靈的恩賜。首先,屬靈的恩賜是指做某些事情的能力。屬靈的恩賜與你的行爲相關,屬靈的果子則與你的爲人相關。

屬靈的果子包括仁愛、喜樂、和平。那是指你的爲人、你的品格。恩賜是指一些能力如教導、憐憫、服事、勸勉、傳福音和牧養。那是指你的行爲。恩賜是指做事的能力。其次,恩賜是從聖靈而來的。這意味着聖靈賜下能力,讓信徒爲基督作工。耶穌基督活在地上的時候說過一句非常奇怪的話。耶穌對祂的門徒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

這句話叫你摸不着頭腦。你會問:「作比這更大的事?像誰呢?」我認爲我們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當耶穌基督活在地上的時候,祂行事的大能被時間和空間限制。縱使耶穌是如此偉大,祂在世上的時候只能在同一個時空出現。以弗所書第4章告訴我們,耶穌升上高天,坐在父神的右邊,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這是一段很重要的經文。首先,經文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得勝了,祂轉過身來把自己作工的能力賜給我們,因此有些信徒能夠作耶穌作過的事,有些信徒能夠作別的事情。

耶穌基督作工的能力散播整個世界,滲透每片土地。這能力滲透社會各階層,也滲透各種各樣的文化。這好比一幅馬賽克鑲嵌畫。我們從這幅美麗的馬賽克看到耶穌基督。這幅馬賽克由千萬塊細小而美麗的玻璃砌成,所砌成的圖案就是基督。然而,畫中每一塊玻璃若沒有別的玻璃跟它併合起來,它不過是一塊細小的玻璃而已。你和我正是這樣。

聖經告訴我們,當我們合而爲一,各人運用恩賜發揮所長,我們便能夠讓世界看到耶穌基督。若我們只是各自爲政,在許多情況下,各人只是一塊美麗而細小的彩色玻璃而已。以弗所書2章17節是一節很美妙的經文,保羅對以弗所的信徒說:「﹝基督﹞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這節經文實在很美妙。你知道以弗所在哪裏嗎?在土耳其。

保羅說:「﹝耶穌﹞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保羅這麼說是什麼意思呢?耶穌基督何時到過以弗所呢?耶穌基督何時到哪裏宣教呢?耶穌走遍巴勒斯坦很多地方,但從未離開巴勒斯坦地。耶穌何時到過以弗所呢?保羅必定是指有人到了以弗所。有人運用聖靈所賜的恩賜傳揚神的道,這就好像耶穌親自到了以弗所一樣,因爲現在耶穌基督藉着我們進到世界。

當每個人都運用其恩賜,你便看到這幅馬賽克;但是當只有少數的恩賜被運用,你便無法看到整個圖案了。你見過連點遊戲圖嗎?兒童遊戲冊內通常有些寫了數字的連點遊戲圖。你看着圖上的黑點,並不知道哪是什麼圖案,但是當你把每一點都連起來,你便看到那圖案了。如果你連接了幾點,你大概可以看到一個圖案。你說:「我認爲這是一頭大象。」

接着,你連接多幾點,你說:「不,我認爲這是一隻熊。」最後,你把每一點都連起來,你發現原來那是一隻鴕鳥。同樣,我們怎知道某個教會羣體應該做什麼呢?你怎知道這個羣體應該參與什麼事工呢?你怎知道教會應該舉辦什麼活動呢?

教會應該如何定位呢?到底是各走極端,每個人都作主或只有一個人作主,還是應該走中間路線呢?當一個羣體由一羣領袖來領導,領袖和跟隨者之間的權力便保持平衡,跟隨者的領導地位超越領袖,那裏並沒有領袖。教會應該如何定位呢?教會超越這些定位方式。你知道爲什麼嗎?

你如何決定應該由誰來管理教會呢?你如何決定教會應否展開關懷露宿者的事工呢?你如何決定教會的各樣事情呢?你說:「詢問牧師吧。」這樣教會就是由一個人來掌管了。你說:「投票決定吧。」這樣教會裏每個人都作主。事實上,當我們知道自己的恩賜,知道自己要參與什麼事工,並且知道神呼召我們作什麼,我們就好像把遊戲圖上的每一點都連起來,勾畫出一幅完美的圖畫。這是一張完美的藍圖,給我們指示教會該做什麼。在此之前,我們並不知道。

因此,我們明白爲什麼有人面對一個艱難的處境──他們徘徊不定,無法安頓下來,也無法這麼說:「這就是我要尋找的教會,我要在那裏尋求、發掘並運用自己的恩賜。」除非有人起來,說:「我知道自己蒙召作傳道。我知道自己蒙召在教會和小區裏服事某個羣體。我要尋求神對我的呼召,然後投身作工。」否則教會無法把每一點連起來,只能採取其中一種管治方式。

在此之前,我們無法真正知道教會該做什麼,因爲我們只可藉着屬靈的恩賜讓耶穌基督來掌管教會。教會不是由我們來掌管,而是由耶穌來掌管的。這與大眾的觀點完全相反,也與我的行爲背道而馳。當我們運用屬靈的恩賜,我們便開始充滿生氣,因爲我們知道耶穌基督要我們作什麼。唯有這樣耶穌才成爲教會的元首。你如何找出自己的恩賜呢?這是相當簡單的。

我剛纔提到有三個人走進我的辦公室指出教會的問題。我如何幫助他們作決定呢?這三個人都說:「你知道這個教會出了什麼問題嗎?」可惜,一般來說,當你知道這個教會的問題所在,也許是因爲你本該採取行動去解決那些問題。

似乎沒有其他人像你一樣認爲那是很嚴重的問題。你想知道爲什麼嗎?因爲他們在這方面的能力不及你,他們察覺不到什麼地方出錯。我們透過運用屬靈的恩賜讓耶穌掌管教會。耶穌就是這樣滲透整個世界的。每個信徒都是先知、祭司和君王。你擁有恩賜去服事。你擁有很多恩賜。別以爲自己只擁有很少恩賜,也不要以爲自己只有一件事可以做。

我們可以透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去發掘恩賜。你嘗試很多方法。你察看自己的心。你心裏有什麼負擔呢?你做各種各樣的事情,藉此看看自己在哪方面最有果效,這好像你作決定的過程一樣。你漸漸看到神要如何賜福與你,你看到什麼是好的,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最有果效等。

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第11章論到施洗約翰,祂的話令人難以置信。耶穌說:「你們出去究竟是爲什麼?是要看先知嗎?我告訴你們,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耶穌說:「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據我所知,每個人都是女人所生的,所以這是一個相當全面的宣告。

耶穌說:「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然而天國裏最小的比他還大。」你若明白這句話,必定目瞪口呆。耶穌要說的是,施洗約翰並不像你一樣擁有聖經。施洗約翰並不像你一樣擁有屬靈的恩賜和教會。只要你明白自己的身分,你比施洗約翰更有能力摧毀黑暗的境況和勢力。

我們看看第三方面。除非我們同樣經歷基督的同在,否則我們不是一個身體,也沒有相交生活。此外,除非我們對於每個人的事奉都抱認真的態度,並找出神對各人的呼召,否則我們不是一個身體。第三,除非我們彼此用愛心說誠實話,否則我們不是一個身體。

第三,充滿愛和真誠的良好交通。耶穌基督在這段經文說,除非世人看到教會充滿愛,否則他們並不知道神差遣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信徒之間的愛必須是顯而易見的。這意味着那些到教會的人或者認識教會的人會說:「這實在令人費解!真的令人難以置信!我不明白爲什麼這些人彼此相愛,但是他們確實如此。」

據我所知,沒有人這樣談論我們的教會。事實上,沒有人這樣談論我所認識的教會。除非人們這樣談論教會,否則世人可以對教會置若罔聞。這就是耶穌要說的話。

你還記得拉撒路和財主的故事嗎?財主死後下到地獄,拉撒路死後上了天堂。財主在地獄裏說:「我祖亞伯拉罕哪,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爲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裏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這段說話實在令人感到驚訝。

亞伯拉罕是說,縱使你擁有神的道和真理,你卻視而不見,即使有一個從死裏復活的人,他們也是不相信你。他們不會相信。他們會說:「這是幻覺而已。」

他們不會相信。瞎子就是這樣的了。然而,耶穌基督說愛能夠剌穿剛硬和矇蔽的心,這就是信徒之間那份無法解釋的愛。

「用愛心說誠實話」這句話總結了律法中所有有關人際關係的規條。你看到「說誠實話」這個吩咐。想一想吧。

希伯來書3章13節說:「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裏就剛硬了。」這意味着我們需要與人建立關係。你必須讓人跟你接近,即使不是天天,也要讓人恆常地進入你的生命,以致他們可以對你說:「你的心剛硬了。」你必須建立這樣的關係。你有沒有讓人這樣進入你的生命呢?換句話說,「天天彼此相勸」意味着我們與人建立關係時不應該這麼說:「我可以從這段關係得到什麼好處?」而是說:「我如何按着神在這個人生命中的旨意幫助他成長呢?」

聖經說我們要「互相勸戒」,這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也許每個人都可以想到一個衆所周知的混蛋。如果這個人是基督徒,你就有麻煩了。

我所說的混蛋是指那些衆所周知充滿嫉妒的人。人人都可以看出這個人在某方面遲鈍笨拙、思想封閉。人人都可以看出他是個自吹自擂、令人反感的人。人人都可以看出爲什麼這個人總是破壞所有人際關係。這是我所指的人。

加拉太書6章1節說:「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這意味着這個人的生命出了問題,並陷在其中、無法自拔……你必須用溫柔謙卑的心勸戒他們。這是一個命令。想一想吧。

聖經說我們要「彼此認罪……。」你生命中需要一個你可以在他面前認罪的人。這並不表示你隨便找一個自稱是基督徒的陌生人把一切都和盤托出,但是你需要一個你可以向他坦白承認和交代的人。這些都涉及說誠實話。

另一方面,要用愛心說誠實話。聖經說:「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這包括一切問題,也包括行爲,不只是言語。這不僅是指情感上的問題,也包括身體上的問題、經濟上的問題或其他問題。重擔要互相擔當。

我們要「彼此接納」。與人交往不要建基於物質或對方的社會階層。這與一般的觀念剛剛相反。世俗是什麼呢?有人說:「我們並不世俗,我們不抽菸、不喝酒,不濫交。」你也許過着嚴謹的生活。世俗其實是這樣的。你走進一個房間看到十個人,你馬上憑着他們的外貌、衣着和舉止排除其中五個人,決定不會跟他們交談。爲什麼?因爲他們與你不是同一類人。他們不是你想結交的朋友。

假設你現在很孤單。你只想結交朋友,只想認識一些看來很有趣、能讓你感到很充實的人。你並沒有抱着服事人的心態,聖經說這是世俗的表現。換句話說,你走進一個房間,心裏說:「我想留在這裏嗎?」你很快就會下意識地說:「我會喜歡留在這裏嗎?」而不是說:「我怎可以確保這裏的人都喜歡留在這裏呢?」

這可以持着這兩種態度去對待人。當人們互相打量,這種情況便更嚴重了,尤其是在大城市裏,人們很容易便會互相打量。如果你要抵擋世俗,不效法這個世界,你必須開始建立信徒之間的關係。

看看如何重建信徒之間的關係。馬太福音第18章說,若有人得罪你,你要饒恕他們。馬太福音第5章說,你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要先去同弟兄和好。我想起箴言中兩節經文。有一節經文說:「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另一節經文說:「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這兩節經文並非互相矛盾。經文是要指出,到了一個地步當對方只是利用你的饒恕去繼續犯罪,你可能不再嘗試與他和好。

到了一個地步,你不會讓對方輕易傷害自己。你說:「我要斷絕這關係。這個人只是利用我們。」這樣做決定不一定是爲了保護自己。我們看了箴言如何教導我們回答愚昧人,現在看看馬太福音第18章和第5章怎麼說。當你感到自己與另一個人有嫌隙,無論是誰先引起爭端,你也要主動跟對方和好。你總要採取主動。和好的方法是相當簡單的。

只要我們具體地理解何謂悔改和饒恕,便能夠與人維持良好關係。悔改可分爲三部分。首先,你必須向神認罪。你承認罪是邪惡的,也承認自己的過犯。你要向神交代、與神和好。其次,你必須向你所得罪的人認罪。不要指責對方,也不要爲自己辯護。第三,你必須作出計劃去改變自己的行爲。你不可以只是說:「對不起」,而是要說:「我要努力確保這種情況不再發生。來看看我的計劃。」

另一方面,我們要饒恕。你感到未能饒恕之前便要饒恕。很多人說:「我怎能饒恕他呢?我仍然很生氣。」這就是你能夠饒恕人的原因,也是你必須饒恕人的原因。除非你饒恕人,否則你不會感到要饒恕。只要你及早饒恕人,經過一段時間,感覺便會漸漸出現。你要如何饒恕人呢?聖經告訴我們,不管對方有否悔改,你也要饒恕他。馬可福音11章25節:「你們站着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經文並不是說要等對方來找你時才饒恕他。

饒恕是相當簡單的。「饒恕」一詞意味着不向對方追究責任,也不向對方懷怨。饒恕是承諾做三件事:不再向對方重提舊事,也不向別人提起這事,但最重要的是,不再向自己提起這事。如果你能夠堅持做這三件事,你會發現自己的怒氣慢慢消失。悔改和饒恕。這裏有兩方面的教導。

根據馬太福音第5章的教導,如果你相信有人得罪了你,你要跟對方說:「我知道我可能做了一些事情使你感到不悅或悲傷。我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事。我真的很想知道。」不要爲自己辯護,要讓對方說完才響應,也不要攻擊對方。當你聽完對方的話,如果他有九成是錯的,只有一成是對的,你馬上把焦點集中在他做對的地方。你要承認這一點,不要爲自己找藉口,也不要推卸責任。

唯有這樣,當你感到氣氛開始緩和時,你可以跟對方說:「有些事情我不確定你是否做得對。」但是如果對方不接受,你就要退讓。如果對方有九成是錯的,但是在某方面是對的,你要把焦點集中在對的地方。爲什麼?這是基於「巴蘭的驢子」的原則。民數記第22章記載神叫驢子開口對巴蘭說話。意思是不管開口說話的是誰,神可以透過任何渠道向人說話。

「巴蘭的驢子」的原則相當簡單。巴蘭有一頭驢子。神使用驢子來說預言。即使說預言的不是一個令人欽佩的人,他所說的話仍是神的話。你要接受別人的批評,就如神對你說話一樣。聖經說:「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這不是說在你眼中的障礙物客觀來說一定比對方眼中的大,但是任何在你眼中的障礙物看起來都應該像一根梁木。

這個障礙物看起來應該是很大的。任何在你眼中的障礙物看起來都很大,它看起來總是比對方眼中的障礙物大。儘管客觀來說你知道對方所說的話只有一成是對的,就你而言,這是神所說的話,你要承認這一點。這就是悔改和饒恕。要用愛心說誠實話,不要讓我們與人的關係破裂。你總要採取主動與人和好。羣體相交好比一張只有三隻腳的凳子,這是第三隻腳,是不可或缺的。

參與小組是建立羣體相交生活的最佳方法。我們透過家庭小組去建立相交生活。我們透過致力與人一同活出聖經的教導去建立相交生活。多年前,英國著名神學家約翰‧韋斯利(John Wesley)和英國傳道者喬治‧懷特菲(George Whitefield)一同經歷大復興,數以百萬計的人歸信基督。他們把這些人分成爲數約十人的小組,並對他們說:「你們每週相聚一次,分享內心的感受,並要彼此幫助和代求。」

當時他們在聖公會聚會,很多人起來反對這些小組,說:「宗教信仰是個人的事。我想到教會聽道和敬拜,但是我不必坐下來跟人交談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宗教信仰是個人的事。」以下是約翰‧韋斯利的迴應。

他平靜地說:「雅各布書5章16節說:『彼此認罪……。』希伯來書3章13節說:『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裏就剛硬了。』歌羅西書3章16節說:『當用各樣的智慧……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希伯來書10章24節說:『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加拉太書6章2節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羅馬書12章15節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如果你沒有跟他人聚在一起這樣行,這些事何時能夠達成呢?」

約翰‧韋斯利要說的是,如果我們沒有跟他人聚在一起作這些事,我們如何順服神呢?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使我們合而爲一,像聖父、聖子和聖靈合而爲一那樣。感謝禰把各樣的恩賜賞給我們,求禰幫助我們發掘禰所賜的恩賜,各人運用恩賜發揮所長,爲主作工,建立合一的身體,並看到教會復興的完美藍圖。教會不是由我們來作主的,乃是由耶穌基督掌管,祂纔是教會的元首。我們要靠着耶穌基督彼此建立、彼此認罪、互相擔當重擔,讓人看到我們是充滿愛的羣體,將榮耀歸給神。禱告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Copyright 2016 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 and Timothy Keller. Used by permission. All rights reversed.
More Information
Previous
Next
© 2013-2025 WeDevote Bible
Privacy PolicyTerms of UseFeedbackDonate
Bible
Resources
Plans
Do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