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ate
11月28日 撒种的比喻 (上) - 尔道自建(广东话版)

11月28日 撒种的比喻 (上)

Audio icon

尔道自建(广东话版)

November 28, 2025

Favorite
Share

经文:路加福音8: 4-15

4 当一大群人聚集,又有人从各城里出来见耶稣的时候,耶稣用比喻说: 5 「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他撒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把它吃掉了。 6 有的落在磐石上,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 7 有的落在荆棘里,荆棘跟它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 8 又有的落在好土里,生长起来,结实百倍。」 耶稣说完这些话,大声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9 门徒问耶稣这比喻是什么意思。 10 他说:「上帝国的奥秘只让你们知道,至于别人,就用比喻,要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不明白。」 11 「这比喻是这样的:种子就是上帝的道。 12 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以免他们信了得救。 13 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听道,欢喜领受,但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等到碰上试炼就退后了。 14 那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忧虑、钱财、宴乐挤住了,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 15 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并用纯真善良的心持守它,耐心等候结果实。」

随着耶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都出来见耶稣,他们可能带着不同的动机来,但耶稣把握这机会用撒种比喻来教导他们。耶稣先讲出比喻,然后门徒问这个比喻的意思,耶稣将这个解释的钥匙和他们分享,并且将这比喻的意思解释出来。按照耶稣讲的比喻,四种不同的土壤对于撒下的种子──即是神的话──有不同的反应。

情况 结果 原因
撒在路旁 没有生长 被人践踏,被天上飞鸟吃尽
撒在磐石 枯干 没有滋润
撒在荆棘 生长挤住 荆棘与它一同生长
撒在好土 生长结实百倍 自然健康成长

撒在路旁不一定是刻意的,而是在大量撒种动作下总有些撒在此处。撒在磐石上其实是指在撒在浅土的石头上,表面看来是泥土,其实很薄,下面的石头不能藏水,所以薄土得不到足够水份滋润种子。撒在荆棘的本是好土,但旁边的荆棘会争取土壤营养,影响了种子的生长。

从路加用介词 (preposition),可以看到种子(神的话)与泥土的关系:路「旁」 (by the road),在磐石「上」(upon the rock),在荆棘「里」(in the midst of the thorns) 及在好土「里」(into good soil)。撒种是上帝赐予生命一个常用的图像(imagery) (参何2:23耶31:27)。耶稣解答门徒的问题时所说的「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明白」(8: 9-10) 是引用了以赛亚书六章九节,神对叛逆的子民的审判,控诉他们心硬,结果亦不能领受神的话。门徒有愿意听从耶稣的话的心,所以就能够明白比喻并且欣赏这话对自己属灵生命的价值,反之,若没有听从的心,即使所谓明白都是表面的,没法拥抱神话语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性并且付诸实行。

未能对上帝启示回应的人除了面对审判外,心会更加刚硬,不能进一步领受神的劝导,因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反之,愿意听从神话语的人,就越来越能领受上帝更多的教导,属灵生命朝向一个正向的循环。这意味着虽然有很多人来看/听耶稣,很多人都未必预备好去听从,反而对神心硬的人也不少。后来要钉死耶稣的也有曾听过耶稣教导的人。

最后,得救与否不是这比喻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也不是要试图讲出进天国的最低条件。每种土壤不是在说人对神话语每一刻的反应,而是对其一生的一个总结,所以我们永远不能判断某人是某种土壤,因为我们没有神这种能够总结人一生对神话语反应的观点。

思考/反省和默想/祷告:(按感动选择全部或其中一部份)

对于关心所谓得救与否的基督徒,读这段经文的时候可能会问,哪一种土壤至少可以得救?你会这样问吗?为什么呢?除了第一种土壤外,这段经文说明了听道的人怎样能够成长,为主结果子,经文不是要回答那些期望最低的付出亦可以享受得救,但之后又可以选择听或不听从神话语的人。你羡慕刚刚得救还是能够为主结果子呢?为什么呢?

作者没有比较结果子倍数(参可4:20),可能是路加简约了,更可能表示在天国不是比较多少,或程度高低。马可却有提到数字,但亦不表示天国要这样按数量来比较,因为能够结果子是生命听从了主,至于结多少则是神的主权,重点仍是好土与不好之分别。如果你现在或曾经为自己的事奉果子或生命果子与别人比较而感到不安,求主帮你看到神的主权,而你的责任只是听从神的话语。

这个比喻常常被我们用来评价别人,判定对方是否一个听神话的人。其实四种土壤的结果是耶稣的神能,是针对祂能够总结一个人一生对神话语的反应而说的,我们没办法看通自己和别人一生对神话语的反应,唯一我们能够做就是:如果你今天要做一个选择,你想成为哪种土壤?为什么呢?将你这个立志告知上帝。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