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他们在旷野荒地漂流,寻不见可住的城邑;又饥又渴,心里发昏。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祂从他们的祸患中搭救他们。又领他们行走直路,使他们往可居住的城邑。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谢他!因为他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诗》107:4-9)
诗篇107篇是上帝的百姓彼此呼召,要为上帝长存的“慈爱”感恩。此诗篇特别描述了人生的4个困境,在每一个困境中,上帝的百姓“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祂从他们的祸患中搭救他们”。(6、13、19、28),诗人同时也呼吁百姓向上帝称谢(8、15、21、31)。
这里的经文描述了第一个困境:面对荒凉的旷野与无处安身的漂泊者。 “旷野荒地”、“饥渴发昏”,这不仅是对以色列历史中漂流经历的追溯,更是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深刻描摹。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困境,更象征属灵生命的迷失:那种在生命的旷野里找不到方向、资源耗尽、心灵干涸的经历。
在原文中,“漂流”有“走迷、误入歧途”的意思,暗示这并非单纯的受苦,而是人自己迷失的结果。然而上帝并未袖手旁观——“于是他们哀求耶和华”,这是全篇4个困境的共同转捩点:当人回转、呼求,恩典便临到。
“祂领他们行走直路,使他们往可居住的城邑。”这句是诗人对“出埃及、进入应许地”模式的再叙述。“直路”不是容易的路,却是正确的路、有目的地的路。神没有让旷野立刻消失,但祂亲自成了向导。上帝并非只是带他们脱离危险,更是带他们进入安息之地。这使我们看到,上帝的拯救不是片刻的援手,而是生命方向的恢复。
许多时候,我们也常处在人生的“旷野”中,忙碌、焦虑、追求意义却无果,心灵漂泊不安,祷告似乎上帝不再回应,前路似乎无处可去……我们渴望安全感,却在“荒地”里迷失方向。但上帝并未让旷野成为结局。祂等待我们呼求,当人承认自己无法自救,恩典的路才显明。
旷野的意义,正是学习依靠那位引路的上帝。旷野中的神,不是让我们避开艰难,而是教我们在无路处仍能跟随。祂是引路者,是饥渴者的泉源,是疲惫者的城邑。祂不会让我们的饥渴成为终点,而要以“美物”——祂自己的同在与话语,使我们得饱足。
祷告:主啊,当我在旷野中徘徊、心灵干渴时,求你赐我谦卑,承认我不能靠自己找到路。让我不只是求脱离困境,而是学会仰望你的带领。求你使我在旷野中听见你的声音,在疲惫中看见你为我预备的城。主啊,我感谢你,因为你的慈爱从不止息。你的恩典是旷野中的直路,是饥渴者的满足。今天,我愿将心重新交托给你,相信你必领我走在正路上。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祷告。阿们!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