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 被量化的相信
陳韋安

經文:約翰福音六30

於是他們對他說:「你行甚麼神蹟,好讓我們看見而信你呢?你到底要做甚麼呢?

這班狂熱粉絲聽見耶穌這麼奇怪的回答,他們要回到他們的「精打細算」模式了。對於耶穌的要求──相信的要求,他們用一種利益的方式來理解這相信的要求。「你行甚麼神蹟,好讓我們看見而信你呢?」

坦白說,這句話本身是對「相信」最大的不信。甚至,這個問題正是與相信距離最遠的表現,正是「不信」的最佳例子。

所謂「相信」,恰恰正是不能量度的東西。任何人嘗試量化「相信」,任何人就處於「不信」的狀態。這班人問耶穌:「你行甚麼神蹟,好讓我們看見而信你呢?」難道神蹟多,就是可信嗎?神蹟少,就不能相信嗎?

真正的信心不是建立在「看見」的基礎上,而是在「未見」的情況下仍然相信。當這羣人說「你行什麼神蹟,好讓我們看見而信你呢」時,他們實際上是在說:「我們不想信,除非你滿足我們的條件。」這種態度恰恰是信心的反面。

任何試圖量化信心的嘗試,都是對信心的否定。任何將信心簡化為交易的做法,都是對信心的誤解。真正的信心不是「看見就信」,而是「信了就看見」;不是「你給我神蹟,我就給你信心」,而是「因為信心,我在一切事上都看見你的作為」。

在這個強調「看見才相信」的時代,耶穌對這羣人的挑戰也是對我們的挑戰:真正的信心不在於看見多少神蹟,而在於在未見之處仍然相信;不在於得到多少證據,而在於在缺乏證據時仍然忠心。

不是爲了神蹟而信,而是爲了基督而信;不是因為看見而信,而是因為信而看見。

默想:

你是怎樣相信上帝?對你來說,你為相信設立任何一種量化的機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