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 越分越有,越給越多(受教舌)

讀經:《詩篇》112 背誦: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他的角必被高舉,大有榮耀。(《詩》 112:9 )。

有位“基三代”弟兄坦言,幼時覺得主日學是“屬靈軍訓”:背誦經文要計時,禱告姿勢要標準,連微笑弧度都被要求“彰顯喜樂”。直到祖父被主接走前握着他的手說:“孩子,敬畏不是表演給上帝看的體操,而是聖靈吹入你靈魂的呼吸。”他這才恍然大悟。

《詩篇》112篇藏着敬畏上帝的真諦。這首詩跟《詩篇》111篇是“雙子星座”,以希伯來文字母詩的形式先講了“為什麼要敬畏上帝”,後講了“敬畏上帝應該怎樣”。

敬畏上帝不是“裝”,不是“演”,而重在“活”。要活出對上帝話語的無比熱愛(參《詩》112:1-3),活出黑暗之中的熠熠光輝(參《詩》112:4),也活出慷慨施捨的仁愛風采(參《詩》112:5-10)。“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他的角必被高舉,大有榮耀。”(《詩》112:9 )。保羅引用這話,勉勵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越分越有,越給越多。這就是敬畏者敬畏上帝和慷慨待人的祕訣(參《林後》9:6-15)。

一般說來,越給越少,但《詩篇》112卻“反其道而行之”。為什麼?因為有上帝那豐豐滿滿的福分。上帝看我們誠實無僞地給出去,就會越發賜福我們,好讓我們成為別人蒙福同時自己也蒙福的器皿。“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這不是機械的奉獻,而是如羅馬地下墓穴中基督徒分享最後一塊餅時的甘心;“他的仁義存到永遠。”這不是道德競賽的獎盃,更不是成功神學的預期,而是像波蘭神學家柯拉柯夫斯基所言:“正義是聖約子民在歷史中為上帝作見證的姿態。”

我們身邊有如雲的見證人。《狂熱的愛》的作者陳恩藩把自己的大房子賣掉換成小房子,主動降低生活水準,將節約下來的錢奉獻給窮苦人。他的英文書發行兩百萬冊,卻一分稿酬都不拿,全部用來建立扶貧基金會。

羅伯特·莫里斯說:“慷慨給予的動機,不是想獲得更大報酬,而是最像天父的一項行動。”因為天父竟舍了自己的獨生子給這個黑暗、貧窮、墮落的世界。還有比這更慷慨之舉嗎?而主耶穌基督也為我們做了榜樣。“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8:9 )

尤其我們的工作崗位,更是體現慷慨和仁愛的好平臺,但這一切都從敬畏上帝而來。鍾馬田說:“沒-有在聚會中顫抖的雙膝,就沒有在職場中挺直的脊樑。”而在科技時代,我們的家園,我們的網絡,也都可以成為施捨的契機:加州推行“食物森林”計劃,呼籲家庭將後院30%面積種植公共果樹,實踐“土地施捨”;三藩市推行“麪包與代碼”活動,呼籲程序師將10%工作時間用於為流浪者開發救助APP,踐行“才能即當施捨的財物”;意大利“方濟各數字修士會”每月實行“資料施捨日”,刪除冗餘檔,將雲存儲空間捐贈給難民組織等。

我們近來有過慷慨解囊嗎?我們願意因着敬畏上帝就活出這份美好人性的風采嗎?

默想:當我們擁抱貧窮者,實則是與赤身釘十字架的主基督締結婚約。——聖方濟各

禱告:天父上帝,求你將敬畏的靈充滿我們,使我們不僅在聚會中口唱心和,更在生活的每個現場活出“敬畏、見證、慷慨”的生命印記。特別保守我們的兒女,讓他們在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與慷慨奉獻的十架精神之間,選擇那存到永遠的奉獻精神。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