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以賽亞書4:2-6
2在那日,耶和華的苗必華美尊榮,地的出產必成為倖存的以色列民的驕傲和光榮。3-4主以公平的靈和焚燒的靈洗淨錫安居民的污穢,又除淨在耶路撒冷流人血的罪。那時,剩在錫安、留在耶路撒冷的,就是一切住耶路撒冷、在生命冊上記名的,必稱為聖。5耶和華必在整座錫安山,在會眾之上,白天造雲,黑夜發出煙和火焰的光,因為在一切榮耀之上必有華蓋;6這要作為棚子,白天可以遮蔭避暑,暴風雨侵襲時,可作藏身處和避難所。
有聖經學者提出以賽亞書2:1-4:6有一種「扇形結構」:
A1:錫安更新(2:1-5)
B1:唯有耶和華崇高,世界敗壞。(2:6-22)
B2:唯有耶和華崇高,錫安卑微。(3:1-4:1)
A2:錫安復興(4:2-6)
以賽亞書4:2-6「錫安復興」對應2:1-5「錫安更新」,中間是世界及錫安的卑微,耶和華被尊崇。這段經文再一次引用對將來複興的願景,指出現在的衰敗。以賽亞書3:18、4:1:「到那日」與2:2「在末後的日子」對應,「到那日」出現4次(37:31-32)。以賽亞書4:2:「在那日,耶和華的苗必華美尊榮,地的出產必成為倖存的以色列民的驕傲和光榮。」「耶和華的苗」指捱過艱難困苦日子、仍然存留的人;「倖存的以色列民」指「猶大的餘民」,「倖存者」出現5次。近年被擄及流散的主題備受關注,舊約聖經有「餘民」(Remnant)的觀念,以賽亞書4:2描述「餘民」從失望、無奈,轉變成有希望、有前景。因此,筆者認為在此時此刻除了需要探討「流散神學」(Diaspora Theology),也要開展「餘民神學」(Remnant Theology)。香港教會除了關注流散現象對福音的需要,同時亦要關注留下來的人的福音需要。
以賽亞書4:3-4的主題是錫安得潔淨與成聖,「主以公平的靈和焚燒的靈洗淨錫安居民的污穢,又除淨在耶路撒冷流人血的罪。那時,剩在錫安、留在耶路撒冷的,就是一切住耶路撒冷、在生命冊上記名的,必稱為聖。」。以賽亞書4:4形容主的靈是審判的靈(rûaḥ mišpāṭ)和焚燒的靈(rûaḥ bāʿēr),清洗(yādiḥa)流在耶路撒冷的血。希伯來文聖經形容主的靈是審判的靈(rûaḥ mišpāṭ)和焚燒的靈(rûaḥ bāʿēr),是在以賽亞書4:4。上帝的靈是審判的靈和焚燒的靈,是審判和燒燬罪惡,經過審判後,上帝潔淨耶路撒冷的血。以賽亞書4:3指出剩餘(hannišʾār)、留下來的人(hannôt ār),必被稱為聖。上帝沒有忘記剩餘在耶路撒冷的子民,他們經歷耶路撒冷的衰落,眼見聖殿失去光采,他們內心是痛苦難言的。
以賽亞書4:5-6的主題是上帝的同在與保護,「耶和華也必在錫安全山,並各會眾以上,使白日有煙雲,黑夜有火焰的光。因為在全榮耀之上必有遮蔽。必有亭子,白日可以得蔭避暑,也可以作為藏身之處,躲避狂風暴雨。」。「耶和華必在整座錫安山,在會眾之上,」對應在出埃及記上帝在西乃山顯現,「白天造雲,黑夜發出煙和火焰的光,」對應曠野時期會幕是敬拜上帝的中心,出埃及記13:22記載在日間有云柱,夜間有火柱,總不離開百姓面前。以賽亞書4:5說明為甚麼有這些現象呢?「因為在一切榮耀之上必有華蓋;」。筆者認為這是指上帝本身的榮耀亦有遮蔽,以賽亞書4:6:「這要作為棚子,白天可以遮蔭避暑,暴風雨侵襲時,可作藏身處和避難所。」。這是爲了人的好處,同樣需要遮蔽之處。這段經文對聖殿的更新主要是迴歸出埃及記的會幕經驗,重尋上帝的榮耀,經歷審判的靈和焚燒的靈的潔淨。
默想重點:
你願意經歷審判的靈和焚燒的靈的潔淨嗎?
你願意經歷上帝榮耀的顯現嗎?
你願意從將來複興的願景,指出現在的衰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