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 同行与顺服
陈智衡

马太福音三章13-17

13当时,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到了约翰那里,请约翰为他施洗。14约翰想要阻止他,说:「我应该受你的洗,你怎么到我这里来呢?」15耶稣回答他:「暂且这样做吧,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履行全部的义。」于是约翰就依了他。16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看见神的灵降下,仿佛鸽子落在他身上。17这时,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爱的。」

马太福音三章13-17节记载了耶稣在约旦河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的故事。这段经文在福音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标志着耶稣公开事工的开始,同时也揭示了祂的身份和使命。

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主动寻求施洗约翰为祂施洗。这个举动本身就耐人寻味,因为施洗约翰的洗礼是为了悔改罪过,而耶稣是无罪的,祂不需要悔改。那么,为何耶稣要接受这一洗礼呢?这行为显示了耶稣的谦卑与顺服。耶稣以人子的身份来到世上,祂选择与罪人站在一起,以接受洗礼来象征祂的完全认同和与人类的连结。

早期到香港的传教士中,曾有一位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传教士威礼士牧师(Rev. H. R. Wells)。他主要的传教事工就是参与由道济会堂、愉宁堂(Union Church)和伦敦传道会所成立的「新界传道会」,目的是向新界乡镇居民传道,建立福音堂,而这些教会成为今日中华基督教会的堂会。作为外国传教士的威礼士牧师只身到新界不同地方传教,不介意资源缺乏的条件限制,甚至睡觉的地方只是一张切肉的「猪肉台」,他也不介意,这就是放下身段的传道者榜样。与别人同行就需要放下身段,学习以别人的视角来看事物,而不是站在高处俯视别人,这是耶稣基督提醒今日信徒的重要信息。

约翰最初拒绝为耶稣施洗,因为他知道耶稣的崇高身份,认为自己不配为祂施洗。然而,耶稣回应说:「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这句话揭示了耶稣对完成神救赎计划的坚定决心。「尽诸般的义」意味着完全遵行神的旨意,无论这是律法的要求,还是神的计划的一部分,耶稣都甘愿顺服。而耶稣的顺服,不仅是对神律法的尊重,更是在宣告祂开始公开的传道工作,最终是为了完成对人的救赎。

或许,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看似「不必要」或「不合理」的要求,但当我们深知神的计划远超过我们的理解时,那么就顺服往前走,并相信祂的每一个安排都是为了我们的益处。只要能达到最终目的和不偏离圣经教导,那么过程的所谓「不必要」和「不合理」,或许就变得次要,不值得花心神纠缠。

当耶稣从水里上来时,天开了,神的灵以鸽子的形态降临在祂身上,并有声音从天上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这是三位一体的神同时显现的时刻:父神的声音、圣灵的降临以及耶稣基督的受洗。而当基督徒跟随耶稣,为着上主最终目的而选择顺服,同样是神眼中所喜悦的孩子。

信仰反思:

耶稣接受施洗,表现出祂与罪人认同的谦卑与顺服。我们是否也能学习这样的榜样,放下自己的地位或成见,真正与身边的人同行?

施洗约翰感到自己不配为耶稣施洗,但耶稣却选择与约翰合作,完成神的旨意。我们是否也能谦卑地与他人同工,即使感到自己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