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 齊往營外受苦
葉應霖

經文:馬可福音十五21~32

21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強迫他同去,好背耶穌的十字架。22他們帶耶穌到了一個地方叫各各他(翻出來就是「髑髏地」),23拿沒藥調和的酒給耶穌,他卻不受。24於是他們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抽籤分他的衣服,看誰得甚麼。25他們把他釘十字架的時候是上午九點鐘。26罪狀牌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27他們又把兩個強盜和他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29從那裏經過的人譏笑他,搖着頭,說:「哼!你這拆毀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30救救你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呀!」31眾祭司長和文士也這樣嘲笑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32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好讓我們看見就信了呀!」那和他同釘的人也譏諷他。

這個西門實在十分幸運,因為他竟然有幸可以代耶穌背起十字架!馬可在此詳細地列出他的背景:他是古利奈人,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其實馬可不常列出這些出現片時之人物的名字,許多重要的角色,例如是第五章經血不止的女人、第七章的推羅境內的外邦婦人、第八章伯賽大的盲人、第十章有錢財的人、第十四章在伯大尼膏耶穌的女人等等,都是沒有名字的。但馬可卻偏偏在這裏詳細列出西門的背景資料。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這個西門正是耶穌釘十架的目擊證人 (eyewitness),亦是馬可這段記載的資料來源。又或者,亞歷山大和魯孚都是羅馬城第一代馬可福音的讀者,會眾都認識他們,知道他們的父親曾為耶穌背起十架(羅十六12~13)。當門徒已經雞飛狗走,不知去了哪裏(自馬可福音十四章72節起,馬可再沒有記述門徒的出現),這位從鄉下來的人卻有幸能為耶穌背十架至各各他。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各各他的具體位置。根據教會傳統,各各他被認為位於現今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之所在地,亦即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點。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聖墓教堂的東側和南側有可能是耶穌時代之耶路撒冷的第二道城牆 (second wall)。假若這解釋是正確的,教堂之所在地就正好是在城牆之外,那麼就有可能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點了。但若然城牆之走向實際並非在聖墓教堂的東側和南側,各各他就不可能是在聖墓教堂之所在,而是在其他地方,例如較為北面的「花園墳墓」(The Garden Tomb)。

然而,尋找各各他之所在,其實不僅是一個考古任務,更可以是一個屬靈的潔淨之旅。根據以色列人的傳統,「營外」象徵分離和被拒絕,就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不久,當他們犯下以一隻金牛犢去代表上主的罪(出三十二)之後,耶和華就吩咐摩西要把那些不潔或犯罪的人送往營外(利十三46),而贖罪祭亦是要在營外焚燒(出廿九14),例如民數記五章1~3節及利未記十六章26~27節就這樣記載:

耶和華吩咐摩西說:「你要吩咐以色列人,把一切患痲瘋的、患漏症的和因屍體而不潔淨的,都送到營外去。無論男女你都要送,把他們送到營外,免得他們玷污了他們的營,這是我住在他們中間的地方。」 (民五1~3

作贖罪祭的公牛和作贖罪祭的公山羊的血被帶入聖所贖罪之後,就要把這牛羊搬到營外,皮、肉、糞都用火焚燒。(利十六26~27

然而,因着上主的憐憫,這拒絕卻非故事的結束。隨着贖罪祭在營外完成,上主與以色列人的關係得以重建。來到《新約》的時代,希伯來書的作者就回望《舊約》並這樣提醒我們:「因為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帶入至聖所作贖罪祭,牲畜的體卻在營外燒掉。所以,耶穌也在城門外受苦,為要用自己的血使百姓成聖。這樣,我們也當走出營外, 到他那裏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來十三11~13

就是這樣,耶穌必須在耶路撒冷城門外受苦。一方面,他的死代表他被耶路撒冷拒絕;另一方面,他的死符合了上主的心意,讓我們能得以與神和好。

思想:

信徒必須要藉着認同耶穌的受苦去經歷成聖,你有同感嗎?

對你來說,哪裏是你的「營外」?

你願意走到「營外」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