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馬可福音十四27~31;亞十三1~2,7~9
27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着:『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28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之前往加利利去。」29彼得說:「雖然眾人跌倒,但我不會。」30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天夜裏,雞叫兩遍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31彼得卻極力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所有的門徒都是這樣說。
1「在那日,因罪惡與污穢的緣故,必有一泉源為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而開。」2萬軍之耶和華說:「在那日,我要從地上除滅偶像的名,使它不再被記得;我也必使這地不再有先知,不再有污穢的靈。(亞十三1~2)
7萬軍之耶和華說:刀劍哪,興起攻擊我的牧人,攻擊我的同伴吧!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我必反手攻擊那微小的。8這全地的人,三分之二將被剪除而死,三分之一仍必存留。這是耶和華說的。9我要使這三分之一經過火,熬煉他們,如熬煉銀子;試煉他們,如試煉金子。他們要求告我的名,我必應允他們。我說:「這是我的子民。」他們要說:「耶和華是我的上帝。」(亞十三7~9)
可十四27~31記載了一段耶穌與門徒在逾越節晚餐之後,走往橄欖山客西馬尼的小插曲,預示了在往後的時間,就在耶穌被捕之際,門徒將會四散逃跑(可十四43~50),以及彼得將會三次不認主(可十四66~72)。參考可十四27裏有關牧人與羊的比喻,耶穌預告的意思其實不難理解:就如羊在失去牧人的時候,驚慌失措地四散一樣,門徒在耶穌將死之際亦會離棄祂,因為門徒已經失去了那一直維繫他們的「向心力」 (Centripetal Force)。
對於已曾讀過馬可福音的讀者來者來說,彼得及門徒的回覆叫讀者再次見證他們的軟弱及無能。在先前耶穌三次預告自己的受難後,門徒都曾陷入危機:在可八32,彼得責備耶穌;在九33~34,門徒爭論誰為大;在可十35~40,門徒為到誰能坐在耶穌的右邊及左邊而起了爭執。然而,來到可十四29,彼得的視野已經與當初的不一樣,在可八32,他是完全不能接受耶穌會遭害的;但他在此卻似乎已經接受,並強調自己一定不會背棄主。
可惜,彼得與門徒「跌倒」了。「跌倒」的原文(σκανδαλίζω)一般的意思是使人跌倒或犯罪。參考馬可福音八次的使用,人「跌倒」後似乎是沒有什麼轉機的。例如在可四16~17,σκανδαλίζω 是用來形容那些人聽了道後立刻歡喜領受,但卻因心裏沒有根,一為道受就立刻「跌倒」;在可九42,σκανδαλίζω 是用來形容那些使其他人「跌倒」的人的下場,會比那些被大磨石拴在頸項上並扔在海里的人更差。由此推論,門徒在此「跌倒」後,會不會一樣都沒有轉機,會長期「跌倒」,甚至如猶大一樣從此離棄跟隨主?
其實,門徒失去牧人耶穌不僅在乎耶穌客觀的被捕,亦在乎他們選擇離棄耶穌。關於一位能醫病趕鬼的基督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吸引及迷人的,一般基督徒都會願意認同;但有幾多基督徒願意認同一位受苦的基督?與其說門徒「跌倒」,或者我們可以說門徒是被耶穌(的故事)「絆倒」(參《新漢語》對可十四27的翻譯),被耶穌「得罪」,令我們厭棄祂,不願認同祂。
然而,耶穌在可十四28的預告就讓門徒知道,這跌倒不是他們故事的結束(另參可十六6~7)。而馬可對撒迦利亞書十三7的引用,亦進一步肯定上帝要藉着門徒的跌倒來成就祂的美意。根據亞十三7,雖然萬軍之耶和華的牧人及同伴會被上主擊打,羊亦因而分散,但這卻是上主洗清以色列人之罪惡、熬煉他們生命、革新宗教體系、建立上主餘民(三分之一)的過程。換句話說,過程或許是痛苦的,但對於那些跟隨神的子民來說,卻充滿上主的美意。
由此可見,馬可將新約的故事創意地迭在舊約的故事之上。門徒雖然在牧人耶穌被擊打後四散,但這卻是上主塑造他們生命及更新他們作為神子民身分的必經過程。可以想象,就在他們往後走往加利利的路途中,他們再也不會看自己是「屬靈超人」,不會以為自己有什麼威風,是什麼英雄。英雄只有一位:那位在加利利等待門徒的那一位。
思想:
耶穌的故事或教導,有什麼特別吸引你,令你想認同祂?
耶穌的故事或教導,有什麼特別得罪你,令你不想認同祂?
神建立祂子民的方式,可以包括他們的跌倒。你對此有什麼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