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 園戶謀殺園主愛子
葉應霖

經文:馬可福音十二1~12, 賽五1~7, 詩一百一十八22~23

1耶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人開墾了一個葡萄園,四周圍上籬笆,挖了一個醡酒池,蓋了一座守望樓,租給園戶,就出外遠行去了。2到了時候,他打發一個僕人到園戶那裏,要向他們收葡萄園的果子。3他們拿住他,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4園主再打發一個僕人到他們那裏。他們打傷他的頭,並且侮辱他。5園主又打發一個僕人去,他們就殺了他。以後又打發好些僕人去,有的被他們打了,有的被他們殺了。6園主還有一位,是他的愛子,最後又打發他去,說:『他們會尊敬我的兒子。』7那些園戶卻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我們殺了他,產業就歸我們了!』8於是他們拿住他,殺了他,把他扔出葡萄園。9這樣,葡萄園主要怎麼做呢?他要來除滅那些園戶,將葡萄園轉給別人。10-11『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奇妙。』這經文你們沒有念過嗎?」12他們看出這比喻是指着他們說的,就想要捉拿他,但是懼怕眾人,於是離開他走了。

1我要為我親愛的唱歌,我所愛的、他的葡萄園之歌。我親愛的有葡萄園在肥沃的山岡上。2他刨挖園子,清除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在園中蓋了一座樓,又鑿出酒池;指望它結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3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猶大人哪,現在,請你們在我與我的葡萄園之間斷定是非。4我為我葡萄園所做的之外,還有甚麼可做的呢?我指望它結葡萄,怎麼倒結了野葡萄呢?5現在我告訴你們,我要向我的葡萄園怎麼做。我必撤去籬笆,使它被燒燬;拆毀圍牆,使它被踐踏。6我必使它荒廢,不再修剪,不再鋤草,任荊棘蒺藜生長;我也必吩咐密雲,不再降雨在其上。7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公平,看哪,卻有流血;指望公義,看哪,卻有冤聲。(賽五1~7

22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23這是耶和華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奇妙。 (詩一百一十八22~23

馬可福音十二1~12的故事,必須迭在以賽亞書五1~7以及詩篇一百一十八22~23的故事之上,纔有完整的意思。為什麼馬可要經常引用舊約的經文呢?一方面,這當然是因為新約是舊約的成全(太五17~19);另一方面,當馬可每次將耶穌故事迭在舊約故事之上的時候,其實亦是在嘗試改變信徒的回憶 (past memory) 、預期 (future anticipation) 及身份 (present identity)。方法就是要看見經文所建構出來的「敘事時間線」(或可稱歷史軌跡)。

按照馬可福音自身的文學脈絡,這段經文是發生於一班猶太公會宗教領袖質問耶穌攪亂聖殿秩序之後。可以怎樣形容這段經文呢?或者說,如果前面十一27~33的主題是猶大公會與耶穌「無計傾」(話不投機),這段「園戶謀殺園主愛子」比喻(十二1~12)的主題,可以說是耶穌主動與猶大公會「割席」。要明白這含意的力度,我們要回看一下以賽亞書五章1~7節的內容。

野地裏無人照料的野葡萄,通常較園裏被人刻意栽培的葡萄來得酸, 果實亦比較小。當以色列的社會充滿着不公及不義,流人血及冤聲不斷四起時,以賽亞先知代表萬軍之耶和華向以色列人用比喻發出審判的信息。根據以賽亞書五章1~7節,葡萄園的主人雖然花盡心思去經營葡萄園,但結出的卻只有質素低劣的野葡萄。作為園主,萬軍之耶和華唯有放棄這葡萄園。隨着以色列人(北國以色列及南國猶大)先後被擄到亞述和巴比倫,這個比喻中對葡萄園的審判亦相繼實現。

故此,當耶穌在可十二9說園主要來除滅那些園戶,並將葡萄園轉給別人時,這比喻明顯是與賽五1~7掛鉤,在共鳴裏帶出的一個極度嚴厲的審判信息:就如昔日以色列人被耶和華放棄,被擄外邦,第一世紀的這班耶路撒冷宗教領袖,亦會因着殺害耶穌而被屠絕。當猶太公會認為是耶穌不尊重秩序,耶穌反過來說是他們不尊重萬軍之耶和華的秩序。這種反過來的指控亦見於詩一百一十八的引用。根據猶太人的傳統,那被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就是以色列民,在將來,神要用這石頭去粉碎外邦列邦(但二34)。然而,耶穌卻將這石頭比擬是自己,而耶城宗教領袖就成爲了匠人。

這經文他們沒有念過嗎?當然有。但用這種劇本角色去理解經文的當代意義,就應該沒有了。藉此,耶穌展示出一條新的歷史時間線:快將滅亡的原來不是將被釘死的耶穌,而是耶城的宗教領袖,因為他們纔是昔日殺害園主兒子的園戶。

思想:

人被上主揭示自己的黑暗,是一個很痛苦的經驗。然而,當人願意悔改,接受上主的指責,人的生命卻仍然會有轉機。你有此確信嗎? 為什麼?

當人不願意接受或不願承認上主的指責,會有什麼後果?你有什麼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