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 认识(许万常)

据闻,白先勇曾说,一个作家一生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说几句话而已。他的名著《台北人》,在他30岁之前就写成了。

如果一个作家年少有成,恐怕一辈子都在走下坡路了。

想起自己一生,年少偶尔动笔,玩票性质,皆是粉墨之作,至多只是校刊小报的产物;信主之后,生命中心全盘转移,不再舞文弄墨。对我而言,写作变成一段寻求的旅程,人一旦找着了生命的终极目的,再也没有必要去寻找别的了。

写作如同现代诗人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中所写的:

我们不会停止探索 在所有寻索的末后 是抵达我们的起点 首度认识那个地方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这不就是诗人王国维所说的“词品三境”中的最后一境吗?(编注: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这是大家耳熟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人”,是我们熟悉到不认识的,最习以为常的非常,我们一生寻索的终点与起点。在末了,我们真正的扺达是“首度认识那个地方”。

这也是保罗对一些雅典智者所说的:“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徒》17:23)这个“未识之神”,是艾略特旅程的终点,也是起点;亦是王国维“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这个人生终极的认识。

保罗道:“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罗》10:8)这道既然离你不远,为何还要终生长途跋涉,绕着远途去寻道?至终,我们追寻的结局,还不是“抵达我们的起点,首度认识那个地方”。

浪子回头的故事也是如此:浪子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家,浪子的回家是首次认识了他的父亲;相反地,浪子的哥哥一直在家,却一直都不认识自己的父亲——人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本身拥有的丰富。

父亲提醒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然而,同在并不表示认识。这一生中,有些人即使在一起,却是形同陌路。

如果浪子早知道家是他一生追寻的终点,就不需要离家去流浪了。

如果一生只有几句话要说,就无需长篇大论,“上穷碧落下黄泉”,汲汲以求地想要寻求最漫妙、最创新的言词,来表达那最亲近、最熟识的道理。

我并不是一个作家,一生的作品也是在说那么几句话。其实,连几句话都没有,说来道去,此生只在说一句话。

这是主耶稣所说的:“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