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西亞從以色列各處將一切可憎之物盡都除掉,使以色列境內的人都事奉耶和華他們的上帝。約西亞在世的日子,就跟從耶和華他們列祖的上帝,總不離開。”(《代下》34:33)
在聖經編排上,《耶利米書》是緊接著《以賽亞書》的一卷書,但兩者寫作時間卻間隔百年。《以賽亞書》以猶大南國由盛世轉向敗落為背景,預言被擄(時間跨度為主前740-680年);《耶利米書》則從猶大南國敗落開始,期間雖有約西亞的信仰復興,卻無補大局,最終應驗了被擄的預言(時間跨度為主前626-584年)。
耶和華的啟示第一次臨到耶利米,是約西亞王繼位的第13年。約西亞8歲登上王位,在登基後第8年,他16歲,“就尋求他祖大衛的上帝”;但直到登基第12年,他20歲的時候,“才潔淨猶大和耶路撒冷,除去邱壇、木偶、雕刻的像和鑄造的像……又在瑪拿西、以法蓮、西緬、拿弗他利各城和四圍破壞之處都這樣行。”(參《代下》34:1-7)
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之時,即主前626年,正是約西亞王開始“信仰復興”,大面積拆毀偶像崇拜的第二年。針對上帝的呼召,耶利米推辭,他說:“主耶和華啊,我不知怎樣說,因為我是年幼的。”學者由此推論,耶利米可能稍微比約西亞王年輕一些,但他們屬同一輩人。雖然如此,上帝還是揀選了這位年輕的先知。
就在約西亞王進行轟轟烈烈“信仰復興”的高潮期,上帝讓耶利米傳遞資訊:“看啊,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 上帝讓耶利米看到的兩個異象:一個 “一根杏樹枝”。對此,上帝沒有解釋其意義。二是“一個燒開的鍋,從北而傾”。上帝給予清楚的解釋:“必有災難從北方發出,臨到這地的一切居民。”(參《耶》1:9-14)
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問題:為什麼猶大國已經開始拆毀偶像,回歸真神,而上帝藉著先知所釋放的資訊,卻仍然是拆毀、審判、降災禍,而不是賜福、降下赦免之恩?
約西亞王18年,也是耶利米蒙召的第5年,約西亞修理耶和華的聖殿:“祭祀希勒家偶然得了摩西所傳耶和華的律法書……王聽了律法上的話,就撕裂衣服”,並派遣官員求問女先知戶勒大。
她回答道:“耶和華如此說:我必照著在猶大王面前所讀那書上的一切咒詛,降禍與這地和其上的居民。”關於約西亞王,女先知則傳遞上帝的回應:“你便心裡敬服,在我面前自卑、撕裂衣服、向我哭泣,因此我必使你平平安安的歸到墳墓。”
如此,即便審判必定來臨,“約西亞在世的日子,就跟隨耶和華他們列祖的上帝,總不離開。約西亞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守逾越節”,又守除酵節。(參《代下》34)
約西亞在位共31年,從繼位第8年開始尋求耶和華,第12年拆除偶像、第18年閱讀律法書(一般認為是《申命記》)、帶領民眾過逾越節,當時他26歲。其後13年,聖經沒有再紀錄約西亞王更多的“復興”事蹟。直到他在位第31年,戰死沙場。“耶利米為約西亞作哀歌,所有唱歌的男女,追悼約西亞,直到今日。”(參《代下》35:19-25)
這裡我們可以思考:歷史書中所記載約西亞王的“信仰復興”,為什麼從《耶利米書》中看不到效果。在《耶利米書》,我們看到猶大南國既沒有信仰上的更新,也沒有國勢上的強盛。約西亞盡心、盡性、盡力事奉耶和華,為什麼整個國家沒有得到在人看來的“好處”,最終改變猶大國的前途(雖然與北國以色列比起來,南國猶大因著包括約西亞在內的幾位好國王,罪惡盈滿的速度有減緩,亡國時間晚了一百多年)?
關於上面的問題,陸蘇河教授這樣總結:耶利米先知所傳遞的信息,“就被一股衝突性的氣氛所環繞”:他一方面深惡痛絕地指責猶大南國普遍犯罪的事實;但從內心深處卻深深地愛著他們。他一方面宣告被擄的必然性;同時又要求猶大國民放棄反抗、降伏巴比倫人。這樣的聯繫、甚或張力,也反映在《耶利米書》和《列王紀下》、《歷代志下》等歷史書的記載中。
禱告:主啊,我們看到,主啊,百姓的罪孽日漸盈滿,何其的深,以至於你的怒氣無法轉去。雖然約西亞王發動了信仰復興,他個人得到了上帝的稱許和祝福,卻不能改變猶大國最終的悖逆和衰敗。我們願效法約西亞在日益墮落的世界中持守信仰。即使眾人拒絕,我們仍要勇敢發出真理的呼聲,對主忠心!更感謝你最終給世人賜下永久的盼望,就是差遣你的獨生愛子來到這個世界。主啊,讓我們在歷史面前敬畏你,讓我們自卑、回轉,歸向你!禱告奉耶穌的名,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