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 慷慨與信心
陸明德

今日經文:申命記24章17-22

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申命記24章19節

幾年前,我們教會受邀接待一些難民。他們的國家因政權轉移而動盪不安,使他們不得不逃離祖國。這些難民家庭來的時候只帶了一個小包能裝得下的物品。我們教會有好幾個家庭都樂意接待他們,而有些家庭即使沒有多餘的空間,也願意收留一些人。

這些人對難民的熱心款待,反映了以色列民在進入應許之地時,上帝對他們的再三囑咐(申命記24章19-21節)。在農業社會裏,人們深知農作物的收成非常重要,因這關係到能否安然過冬,撐到明年開春。因此,上帝指示以色列民在收割莊稼時,那些剩下的,“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19節),這也是要他們學習信靠上帝。以色列百姓以實際行動慷慨待人,並不是知道自己夠用纔給別人,而是相信上帝的供應。

這種慷慨待人也提醒以色列民,從前“在埃及作過奴僕”(1822節)。他們曾經遭受逼迫,貧苦窮困。當他們慷慨待人,就是記念上帝向他們施恩,拯救他們脫離奴役。

基督徒也同樣被敦促要慷慨待人,如同保羅提醒我們:“[基督]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哥林多後書8章9節)。我們能夠給人,是因為祂已經先給了我們。


你曾在何時遇到困難,有人向你伸出援手?

你如何在為別人付出的同時

相信上帝會供應你?


親愛的天父,請打開我的眼睛,

讓我看到社區中弱勢羣體的需要。

靈糧透視

申命記24章17-22節是向以色列民頒佈的律法,其前後也是一系列的律法,主要是關於如何在應許之地生活。這一部分的重點十分明確:為窮人、有需要的人和外族人提供幫助。不過,在第23章24-25節卻記載了一條相關的規定,那就是任何人(不只是窮人)都可以隨意享用鄰居田裏的農作物。千百年後,耶穌的門徒按照這個規條去做(馬太福音12章1節),但法利賽人卻立刻指責他們,說他們是在“工作”,“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2節)。於是,耶穌為門徒辯護說:“人子是安息日的主”(8節)。門徒摘麥穗來喫,只是因為“餓了”(1節)。耶穌還進一步指出,天父喜愛“憐恤”,要讓飢餓的人得飽足,而不喜愛“祭物”(7節,當代譯本修訂版)。法利賽人堅持用律法主義來解釋律法,卻忽略了那位賜下律法的上帝乃是以慷慨、仁慈待人。

作者: 葛庭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