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 5:8)
海边重逢
耶稣初遇彼得,记录在《约翰福音》第一章,耶稣呼召他,当时就给他改名字——矶法,意为石头,代表上帝对他人生的期许。
其后耶稣来到加利利海边。根据《马太福音》4章19节与《马可福音》1章17节记载,耶稣邀请渔夫彼得兄弟作门徒,跟随祂,应许他们从前如何打鱼,将来要得人如鱼。
《路加福音》5章1-11节的描述,显然告诉我们另一个重点,这重点是耶稣的呼召里不可或缺的。
终夜徒劳
这里讲到,耶稣来到革尼撒勒湖(即加利利海),众人拥挤来听道,他就借用彼得的船作为讲台,教训众人。讲道后就吩咐彼得开到水深处,下网打鱼。
彼得回答耶稣:“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路》5:5)这听起来有点诉苦的味道,讲述前晚他们终夜劳力而毫无收获的事实。
彼得那种整夜不眠、努力打鱼,却一无所获的经验,那种身心疲惫与灰心无奈的感受,是今天许多人在人生道路上的体会。
可能彼得看到耶稣本是木匠家庭出身,现在做旅行传道的老师(夫子),居然指点专业渔夫如何打鱼,心中不免略显抗议而暗生排斥。可是打鱼技术再纯熟,经验再丰富,整夜打不到鱼是个事实。彼得不得不收起骄傲的态度,接受耶稣的建议。
依从你的话
彼得于是话锋一转,嘲讽就变成了顺服: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
依从你的话——从自怜、自叹人生的失望辛苦,到听见耶稣的吩咐而转念遵行,这是这个神迹产生的转折点。
或许作为木匠、夫子、老师,对如何打鱼,耶稣并没有发言权,但是弥赛亚是救世主,祂超越人间的专业知识,可以进入人生的任何困境里,施行神迹,把人带出来。
两种反应
看到这网鱼,全部的渔夫船员们,想必从整夜的失望与疲劳状态中,一下就转为欢欣亢奋的状态之中。可是在这欢呼声中,传出来另一个悲惨的声音,是彼得俯伏在耶稣膝前,大声哭喊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5:8)
在终夜劳碌、一无所得之后的丰收到来时,看到两船满满的鱼,欢呼雀跃是自然、合理的反应;而此时的悲哀哭喊,就是不合理的超自然反应。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在上帝的恩典中,人看到自己内心的黑暗与软弱。
因此,真正的神迹彰显时,重点不是事件的超自然特别之处,而是上帝借此对人说的话。
悲哀至极的哭喊
我猜想,圣灵此时光照彼得的心,让他想起耶稣为他改的新名字,上帝对他有深深的期望,要他成为建造圣殿灵宫的石头,而这时他却还是软趴趴的一滩烂泥。
上帝要他从靠打鱼养家活口的渔夫,变成献身天国大业的得人渔夫。而此刻他仍然在浪涛声与鱼腥气味中,消耗人生,为一晚没有打到鱼而灰心丧气。
更重要的是,他曾经跟随过耶稣,相信他是犹太人尊崇、等待的弥赛亚,再次相逢却好像是陌生的路人。耶稣说的话,他要反复思考才遵行……
种种思绪涌进心扉,他自惭形秽,觉得不配得到耶稣的爱,更不配跟随主。所以发出悲哀至极的哭喊:“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完全的呼召
从耶稣的角度,祂呼召彼得绝对不是出于偶然,而是清楚且完全的。
首先,祂给彼得新的名字,要彼得从上帝的心意、角度,来省思自己的整个人生。
其次,祂改变他的工作,让彼得由打鱼为生的渔夫,变成为天国得人的渔夫。
最后,祂光照彼得的心灵深处,让他看见自己的软弱、污秽、罪恶、不配,既没有办法跟随耶稣,更不可能服事上帝。
但就在这时,耶稣对他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路》5:10)
祷告:亲爱的主耶稣,谢谢你,因为连我们的失败,都是成就你呼召的一部分。让我们每次觉得自己不配,也无法跟随的时候,能够听见你的声音说:不要怕!因为你的恩典保守,总是大过我们的软弱。我敬拜你。奉你的圣名祷告,阿们!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