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约二十一11-17
人物:彼得
11西门‧彼得就上船,把网拉到岸上,网里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虽然鱼这样多,网却没有破。12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来吃早饭。」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因为他们知道他是主。13耶稣走过来,拿饼给他们,也照样拿鱼给他们。14耶稣从死人中复活后向门徒显现,这是第三次。15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对他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小羊。」16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对他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17耶稣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
「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这一段记述,我们常常着眼于「这些」是甚么?例如是那一百五十三条鱼吗?是那些打鱼的器具吗?是一班门徒吗?然后便会引伸讨论你的「这些」是甚么,你愿意放弃你的「这些」吗?
前者的估计(即渔获、门徒等)还算是合情合理的推敲,因为原文的写法,「这些」(ἀγαπᾷς με πλέον τούτων)确是有指向性,就是指向当时的物件或人物。但硬要引伸去讨论「你的这些」是甚么,又似乎没有必要。
亦有很多分析解说,指耶稣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问彼得的时候所用的「爱」字,希腊文原文是ἀγαπάω (agapao)(15-16),即「神圣的爱」;但到第三次问彼得,耶稣却用φιλέω (phileo),即「友情的爱」或「人间的爱」,但明明第三次的询问应该就用ἀγαπάω「神圣的爱」这个字较合适。
而彼得每一次的回答都是以φιλέω作回答(「友情的爱」或「人间的爱」),那么,彼得又是否不太明白耶稣问问题的向度?
「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这个问题是从来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都只是努力去「揣测」「这些」是甚么而已。
至于第二个问题,这两个希腊文的「爱」字,在旧约圣经的希腊文译本的用法,基本意义上是没有明显差别的,即是两个「爱」字是可以互用的。
例如《撒母耳记下》十三章记述一件强奸案,大卫的儿子暗嫩对他的妹子他玛的乱伦,都用了ἀγαπάω「神圣的爱」这个字,但这次乱伦的事没理由可以提升至「神圣的爱」吧?
另一个例子,在《提摩太后书》四10提到「底马贪爱现今世界」,「贪爱」也是用了ἀγαπάω「神圣的爱」,我们也很难理解「贪爱」原来是「神圣」的。
若我们细读《约翰福音》,约翰是常用很多写作技巧的,例如「对比语」(一章的「光」和「暗」)、「同字歧义」(三章的「重生」,重生可以解作「从上而生」或「再生」,而尼哥德慕就误会了是「再生」的意思,所以他便问:「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
二十一章这里,约翰则用了另一个写作技巧,就是「同词互换」,即同一个字,但意义可以在不同场合里交替运用,约翰在耶稣和彼得的对谈里,便巧妙地用「爱」这个字去表达。
至于之后的「喂养」和「牧养」、小羊」和「羊」,约翰基本上也是用了「同词互换」的写法,即「喂养」和「牧养」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小羊」比「羊」更珍贵的意味,所以我们无须过份解读约翰用了两个「爱」字的动机,也不用穿凿附会作者的想法。
一切有关ἀγαπάω 和 φιλέω的讨论暂且可以停住,将重点放回耶稣为何要问彼得三次「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更实际。
我们要问的是,耶稣问彼得这个问题,祂是心里有数的,但为何仍要三次诘问彼得?甚至去到最后一次令到彼得有点忧愁(或不耐烦)(「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17下)
明知彼得「忧愁」也要追问下去,那耶稣就一定有其意图了。
至于彼得,一个曾经离弃耶稣的人,他竟然可以夸夸其谈说自己爱耶稣:「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思想:
你能坦然无惧地宣称爱家人、爱弟兄姊妹、爱朋友和爱主吗?
接上第一条问题,当你说爱以上的人和群体时,你有没有一刻犹疑过?为何?
你觉得自己爱主吗?为何?
耶稣如果问你「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你会怎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