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 真假順服(二)
黎永明博士

士1:22~26│《環球聖經譯本》

22約瑟家他們也上伯特利去;耶和華與他們同在。

23約瑟家派人去偵察伯特利,那城從前名叫路斯。

24偵察的人看見一個人從城裏出來,就對他說:「請你指示我們進城的路,我們會善待你。」

25那人就指示他們進城的路。他們用刀擊殺了那城的居民,但放走了那人和他的全家。

26那人去到赫特人之地,築起一座城,起名叫路斯;直到今天那城還叫這個名字。

與經結連│解釋經文

本文進一步探討作者記載約瑟家攻地的意義。作者交代「約瑟家派人去偵察伯特利,那城從前名叫路斯。」(1:23)這句話的重點在於伯特利對北國以色列的意義。北國首位君王耶羅波安為鞏固王位,曾將一隻包金牛像放在伯特利,另一隻放在但(王上12:26~30),以免北國人民一年三次到南國猶大守節(出23:14~17,34:18~26;申16:1~17),以致人心思變。

作者在士師記引言(1:1~3:6)的開始,先交代約瑟家攻地時沒有消除迦南的邪惡風俗及信仰(1:22~26),在結語(17~21章)則描述但支派尋地,後來奪了拉億,起名叫但(18:29);其間,他們奪了米迦家中的神像,而且神的居所在示羅有多少日子,但人為自己設立米迦所造的雕像也有多少日子(18:31);這表示但支派在但地敬拜偶像多年。按民數記第二次統計人口,北面支派最多人的是但(64,400);按地位,約瑟家(以法蓮及瑪拿西)是龍頭支派,然而這些支派都沒有盡力消除迦南的風俗,但支派更參與拜偶像的惡俗。

由此可見,士師記的選材不只針對士師時代,也遙指日後的王國時代。另一例子是正文(3:7~16章)裏神興起第一個敵人是「幼發拉底河流域的亞蘭王古珊利薩田」,作者為何要用「幼發拉底河流域的亞蘭王」,不用「亞蘭王」?因為北國和南國分別被亞述及巴比倫覆亡,它們都來自幼發拉底河流域。換言之,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時已被國際級強國欺壓,但是他們沒有從歷史汲取教訓,神最後同樣使用國際級強國傾覆南北國,這可視為另類的首尾呼應。


與神與人結連│默想及踐行經文

一、前車之覆,後車可鑑。你在哪些事上多次重蹈覆轍,原因是什麼?

二、選擇一件你曾重蹈覆轍的事,在未來七日都為這事祈禱,求神賜智慧力量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