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服喪之家,比往宴樂之家還好, 因為死是人人的結局, 活人要把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 7:2)
所以,我們並不沮喪,我們外面的人雖然漸漸朽壞,但裏面的人卻日日更新,因為我們短暫輕微的患難,是要為我們成就極大無比、永遠的榮耀。我們所顧念的,不是看得見的,而是看不見的;因為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是永遠的。 (哥林多後書 4:16–18)
雖然人人都知死亡的一天遲早會來到,但很多人都仍然避諱、不想提起;彷彿不提起,死亡就不會臨到一樣。
更正教清教徒靈修傳統卻叫人將每天看作人生最後一天,因為他們有永生的把握,不但積極面對死亡,更加善用短促的今生,積極生活和事奉生命之主。
在終末的教義中,第一件事就是面對自己肉身的死亡。
聖經教導:釘十字架的主耶穌已經除去了死亡的毒鉤(即是地獄和永死,林前15:55),而不是除去肉身的死,在上帝睿智的救贖計劃中,基督徒仍然面對肉身的死亡,但這死亡已變成進入永生的一扇門(林後5:8)。
加爾文教導,苦難和死亡有兩大主要功用: 對拒絕相信救恩的人是咒詛,叫他們的心越發剛硬,逃避人必會死的事實,自欺欺人,以賺錢和喫喝玩樂虛度一生,最後自取其咎而滅亡;但對於願意謙卑自己、對神開放的人,苦難和死亡卻成為喚醒人靈性的警世鐘;因著人生苦短和際遇難測,催促人思想人生的來源、將來的歸宿和人生的意義,於是死亡反成爲了上帝施恩的媒介(【基督教要義】4.12.17;3.4.31):愛主的人也就更恭謹地、運用信心聯繫於復活的基督,每日經歷衪改變生命和保守引導的大能,以致可以持守同一樣的信心,面對肉身死亡的時刻,進入永生(詩48:14)。
加爾文(1509-1564)在更正教中備受尊重,不但因他的寫作為宗教改革奠定了穩固的教義基礎,也因他的生平活現了在死亡威脅下積極奮進的一生。
加爾文一生在死亡的陰影下生活和事奉。母親和他一個弟弟在他幼年已不幸逝世。1538年,當加爾文首次在日內瓦牧養教會約兩年,知悉好友法勒爾的外甥不幸染上瘟疫,他毫不猶豫冒險前往牀邊探訪陪伴,直至對方離世。1543年,日內瓦周遭受到穀物失收和瘟疫雙重打擊,但加爾文堅持留守牧養,到處安慰信徒。他在日內瓦不肯施行聖餐給生活放縱的權貴,因而住所多次被暴民擲石,但加爾文並未退縮,他伸出雙手在桌子上,說︰「這兩隻手你們可以打碎,兩臂可斷、生命可取、鮮血可流,但你們卻絕對不能強逼我將此聖禮施給不敬虔的人,來污辱我神的桌子」。1564年加爾文在臨終前背誦了保羅的話:「現今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林後4:16-17),充分反映了他在永生盼望下,對肉身死亡無所畏懼。加爾文運用信心與神同行,苦難和死亡陰影反而成為他奮進的動力,活出了精彩的一生(參林前15:58)。
人生苦短,死亡必至,這個事實對你來說,是咒詛還是祝福呢?
「按著命定,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9:27),但「那在主裏死去的人有福了!」(啟14:13)
默想和禱告:
反思: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死亡來臨的一天:不論貧或富、智或愚、年幼或年老,也不論這一天是來得突然、還是可以預期。這個事實令你更加親近倚靠主,還是過著更加自我中心的生活呢?
默想:想像你自己的喪禮的情景: 唱詩、述史、講道、瞻仰遺容、家屬致謝、出殯和下葬,也想像你的家人和朋友的面容。你有什麼領悟和感受呢?
祈禱:請將默想的領悟和感受化為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