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 走上十架路的態度
葉應霖

經文:可十35~45

35 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約翰進前來,對耶穌說:「老師,我們無論求你什麼,願你為我們做。」 36 耶穌對他們說:「要我為你們做什麼?」37 他們對他說:「在你的榮耀裏,請賜我們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38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39 他們對他說:「我們能。」耶穌對他們說:「我所喝的杯,你們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40 可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而是為誰預備就賜給誰。」41 其餘十個門徒聽見,就對雅各和約翰很生氣。 42 耶穌叫了他們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作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轄他們。43 但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要作你們的用人;44 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45 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耶穌對死亡的預告,再次帶來門徒的費解、不安及爭執。在第一次的預告後(可八31),彼得責備耶穌;在第二次的預告後(可九30~32),門徒爭論誰為大。來到第三次,門徒(雅各和約翰)進一步為自己打算,爭奪將來榮耀耶穌之右邊及左邊的「寶座」。門徒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混亂,亦成爲了馬可福音讀者必須繼續重塑自己靈程路的標記。

不難想像,能坐在一國君王的旁邊,是一件無比光榮的事。坐在國王右邊的人,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舊約》就曾這樣形容這位置:「於是,拔示巴來到所羅門王那裏,要為亞多尼雅說話。王起來迎接,向她下拜,然後坐在自己的位上,又為王的母親設一座位,她就坐在王的右邊。」(王上二19

作為兩個曾與耶穌「登山」、見證上帝榮耀國度、目睹耶穌變像的人(可九1~8),雅各和約翰似乎以為耶穌很快就會恢復大衛政權輝煌管治的時代。若然這是一個「手快有手慢無」的世界,雅各及約翰的行動的確是明智的,因為他們懂得為自己計劃及行動。然而,其他十位門徒對此就感到很生氣,他們的怒氣卻不是義怒。或許,他們與雅各及約翰一樣,同樣希望能坐在榮耀耶穌的左右邊,換言之,他們只是不認同雅各約翰「偷步」。至於他們的價值觀,他們其實是十分認同的。故此,耶穌的教導不是針對兩位,而是十二位。

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在此提到的「洗」(原文 βαπτισμα/βαπτίζω),不是保羅在羅馬書所說的「受洗歸入祂的死」(羅六3~4),亦非約翰「悔改的洗」(可一4),而是一種陷入艱難的隱喻,指向祂將要面對的死(參賽四十三2, 詩六十九1~2, 路十二50)。類似的意思亦見於「杯」:「他說:『阿爸,父啊! 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可十四36)」

然而,耶穌卻沒有將門徒有否喝主的杯或受主的洗作為誰能坐於祂左右的「評分方案」(marking scheme)。我們走上十架路的態度,不是爲了能成為統治別人的君王,亦不是爲了能站於別人之上,而是成為別人的僕人。唯有在耶穌身上,我們找到這僕人典範。

思想:

  1.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什麼願景能成為人勇往直前、不逃避困難的動機?回想你過去面對艱難的時候,什麼故事或想法最能給你動力?
  2. 「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態度,與雅各及約翰預約王位左右的態度,兩者形成什麼對比?你認為哪一種態度較吸引你?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