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可九30~32
30 他們離開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人知道, 31 因為他正教導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三天後他要復活。」32 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 33 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裏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什麼?」34 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 35 耶穌坐下,叫十二個使徒來,說:「若有人願意為首,他要作眾人之後,作眾人的用人。」36 於是耶穌領一個小孩過來,讓他站在門徒當中,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 37 「凡為我的名接納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納我;凡接納我的,不是接納我,而是接納那差我來的。」
就如昨天的經文(可九14~29)一樣,馬可的敘事焦點已經從神蹟轉往教導。教導的內容再一次是耶穌的死與復活。這是耶穌第二次為此作出預告。耶穌三次的預告,都是在馬可福音的「下半場」段落(另外兩次見可八31, 十33)。根據今日的經文,門徒有三個反應。第一是不明白「這話」(τὸ ῥῆμα,可九32),門徒似乎對那自稱人子並接受稱號基督之耶穌會被殺,完全沒有概念。門徒的所謂「不明白」(ἀγνοέω),不是指他們不理解耶穌說話的「字面意思」(literal meaning),否則先前彼得聽到耶穌第一次預告的時候,他的反應就不會那麼大(可八32)。他們不能明白的,其實是不能將他們過去對人子及基督的理解,與現在耶穌所講的去協調。從敘事神學的角度,門徒過去對上帝藉人子及基督做事的傳統理解,跟耶穌現在所講的,實在相距太遠了,兩個片段實在連不成一個「合理的故事」(a story that makes sense),講不通!
門徒第二個反應是「不敢問他」(可九32)。「不敢」(原文是 ἐφοβοῦντο)直譯是「怕」。為什麼門徒會怕呢?他們不是已經習慣了為到各個不明白的比喻去問耶穌嗎(可四10)?好明顯,就在這步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穌當下的教導已經不能流於頭腦上的道理,而是一個迫在眉睫、威脅到門徒生命安全的事。
門徒的第三個反應是「爭論誰最大」(τίς μείζων,可九34)。門徒的反應進一步證明他們是「明白」耶穌預告的字面意思。當首領準備離開(被殺),門徒之間的角色關係將必定受到影響。可以想像一下門徒的爭論內容:「耶穌死了後,誰是我們的首領?…為什麼耶穌只選你們三個去觀看他變像?…為什麼…」「誰最大」這問題代表的,不單是個別門徒的權力或地位,還是一眾門徒能否為著同一個方向而持守。
當一羣成年人爲了權力問題而煩惱,開始墮入一般人以權力為本的待人處事法則去解決眼前的危機,耶穌卻在門徒當中抱起一個無權無勢的小孩,以「用人」(或譯「僕人」)心態去「接待」(不是「接納」)這卑下小孩的行動,去改變門徒的價值觀。就在這弔詭的訓導下,耶穌以服事小孩的行動去挑戰門徒爭奪大權的動機,成為門徒往後的提醒。
思想:
- 你曾經歷「首領」離開的經驗嗎?當時的你是以什麼心態去面對?為什麼?
- 你覺得人能夠以僕人的心態去做領袖嗎?為什麼?這跟你對上帝的理解有沒有關係?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