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 具权柄的教导
梁家麟

经文:马太福音七28~29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对他的教导都感到惊奇,因为他教导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

耶稣在登山宝训里,展露了一个黑白分明的道德标准;是非对错,简明清晰,首尾相贯,没有夹缠任何现实考量的和稀泥态度。爱不是恨,也不能夹杂任何恨,要爱,便得一爱到底,包括不能仇恨人,包括爱敌人,包括彻底放弃抵抗和报复,甚至是付出超过对方所要求的。

要是这个鲜明突出的教导反映了上帝的喜恶爱憎,那透过这三章的教训,我们便窥见一位与人间不一样的上帝的思想和感情。耶稣不是指出:「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吗(五48)?这也是马太在这三章教导的结束时,所记述人们的反应:「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对他的教导都感到惊奇,因为他教导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七28~29)人间的教导总是婆婆妈妈,拖泥带水,不会是这样简明决断的。

不过,我们不仅以赏析的抽离态度来聆听一个新颖的教导,更不是想高擎某个绝对标准绝对理想,好对照现实的不理想(就是用来骂人,纯粹的批判现状,有破坏没建设,或宣称破坏便是建设),而是希望在生活里踏实地付诸实践的话,便得发现耶稣的教导是不易彻底遵行的。譬如以爱仇敌为例,耶稣的教导是无法在一个群体里变成规范准则的,否则便破坏了一切公义的准则,将剥夺与欺压合理化了。所以,很多人便将耶稣的教导从公众生活抽离出来,宣称它是属于个人伦理而非群体伦理。

除了爱仇敌,登山宝训里的几乎所有伦理要求,包括不要忧虑、不对人作论断…等,都是难以全然实践的。除非真的臻达只爱上帝、无欲无求的超凡境界,否则难以做到有人掌掴自己、或夺去自己的内衣,便甘之如饴地加倍呈奉吧?

在两千年的教会历史里,许多学者都正视登山宝训难以高攀的特性,并提出了一些疏解之道。譬如汤玛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便认为登山宝训乃属于「福音的忠告」(consilia evangelica)而非「绝对的命令」(praecepta),所以不是人人都得信守的,只是少数神父和修士才得奉行的要求。这也是罗马天主教一贯的双重标准(double standard)的主张,绝对的贫穷、贞洁和谦卑,仅是对有特殊圣召的神职阶层有效。

马丁路德拒绝神职人员与平信徒各自拥有不同的伦理标准,却宣称耶稣的登山宝训具有律法的特性,并且一如旧约的律法,目的不在于让人全然实践,好臻达完全境界,而仅是如一面镜子,好彰显人的无能和罪污。登山宝训旨在让人知罪,使我们贴贴服服地仰赖耶稣的拯救,不再对自己的成圣能力有非分之想。

我们无法接纳阿奎那的少数人的伦理要求的主张,也对马丁路德视登山宝训并非旨在让人遵行的说法有所保留。耶稣基督的教训,怎么变成如旧约律法般,仅具彰显人的无能和罪恶的消极作用?

我对登山宝训的理解是:耶稣确实是揭示了上帝在订定律法时最全备的心意,那是至高者的至高要求,所以是无人能完全遵行的;那些自命律法主义与道德主义的法利赛人和文士,曾宣称自己遵行了所有律法,但在耶稣诉诸上帝立法原意的诠释之下,便照出其言行不一的真相,他们只能成为假冒为善的人。不过,我们无法百分百实现登山宝训的要求,却不等于它不能成为我们的生活宝鉴。我们努力遵行天父的旨意,却知道自己永远走在路上,不能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和完全了,只能继续奋斗,为小成感恩,为失败认罪,然后抖擞精神,重新上路。我们在现实的人间实践信仰,却永远心存盼望,期待有日能脱离这取死的身体,与荣耀的主结连。

登山宝训无法完全遵行,却是可以践行的。我们记得耶稣的伦理教导的中心信息:我们怎样对待人,上帝便怎样对待我们。如何对待人,总是我们当下可以决定和实践的,对吗?

反省应用:请总结这个月对马太福音五至七章的学习心得,你最大的领悟和得着是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