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马太福音七7~12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找到;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找到;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他岂不更要把好东西赐给求他的人吗?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想要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耶稣延续天父上帝照顾祂的儿女、供应他们的基本需用,所以他们不必忧虑的主题,宣告:「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寻找」和「叩门」都是「祈求」的同义词。
然后,祂为这个应许做了一个解说:「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骤眼看,两节的内容是重复的,耶稣好像没有做任何新的解说。但第7节三个动词是未来式的,显示这是一个应许;而第8节的头两个动词是现在式的(「叩门」仍是未来式),说明这是上帝如今的、一贯的做法。为甚么「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因为上帝一直以来都是「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这是天父上帝的本性,是祂对儿女向来的态度。
接着,耶稣便以人间父亲对待儿女的态度,推论天父上帝对待我们的态度:「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他岂不更要把好东西赐给求祂的人吗?」父亲总是按时按需供应给儿女。饼和鱼(路加福音则是蛋和鱼,路十一11~12)是在加利利湖滨生活的人的基本食物,而石头和蛇在外貌上跟饼和鱼相似;人间父亲不会加害儿女,天父上帝比人间父亲好上百倍,自然也不会罔顾儿女的需要了。
注意耶稣不是单纯的谈道理,祂跟在场的受众互动中。祂问:「你们中间,谁有…?」可以想象,围坐听祂讲论的人都会使劲摇头:「我们不会这样做。」耶稣接着说:「那你们想,天父上帝会这样做吗?」他们又再度摇头。用贴近生活、诉诸人情常理的例子说明大道理,是耶稣惯常的传道方法。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这是我们向上帝的祈求。「不要为明天忧虑」,这是我们从耶稣学到的道理。但是,谁能保证天父上帝一定按时供应我们明天的饮食呢?要是祂误时失约,或者拒绝供应我们的需用,甚或以咒诅代替祝福,降祸给我们,那我们怎办?我们将所有盼望都押注在上帝之上,这可靠吗?我们的未来充满危机和变数吗?
确实人跟上帝有一道人无法逾越的鸿沟,人无法预知(遑论控制)上帝的作为。对未来和对上帝,我们都是无十足把握的。信仰之为信仰,信心之所以是必须,便是因为我们无百分百的确定。不过,我们唯一可以依恃的,是对上帝本性的认识,祂是慈爱与怜悯的主;是对祂跟我们的关系的认定,祂是「阿爸、父」,而我们是祂所视为贵重的儿女;更是过去我们一直蒙祂保守和供应的经验,祂从不误时,从来都守约施慈爱。离开上述的认信,我们便彻底无助无能,孤苦无依了。
我们无论祈求上帝甚么,上帝都会应允我们。耶稣在这里好像给我们一个无条件的应许,一张空白支票:上帝有求必应,祈祷万应万灵。但耶稣要传递的信息,其实是重申天父跟我们的关系,好坚固我们对祂的信心。作为人间的父母,我们会将好东西给我们的儿女,何况是在天上的父亲,岂不更把好东西给属祂的儿女吗?这里耶稣的推理,仍旧是登山宝训的中心主题:上帝对待我们的态度,一如我们对待儿女的态度。
在12节,耶稣总结这个段落的教训,便说:「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一如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上帝对待我们的态度,一如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前面是说「推己及人」,后面是说「推己及神」。耶稣强调这个原则,乃是整本旧约的教导精髓所在。
「推己及人」是伦理学上的所谓黄金定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神」则是登山宝训反复说明的道理。
反省应用:你对天父上帝的信任程度高吗?过去的信仰经历能给你足够的依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