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 中心主旨重述
梁家麟

经文:马太福音六14~15

你们若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骤眼看,这两节经文好像是一个突兀的插段。若是要解说它的前后关联,便会说它是主祷文的第二个人的祈求的补充性说明。前面只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这里则更详尽地说:「你们若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正反两种情况都加以叙说了。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两句话可说是整个登山宝训的中心,或者说是耶稣基督在登山宝训里的中心教导,是贯串马太福音五至七章的核心教导。

要是我们仔细阅读这三章,便可发现有一个信息,是耶稣不仅说了一次、两次、三次,而是五次、六次以上的;并且祂并非以相同的方式论说,而是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反复论说。一个道理若是接连说上多遍,我们便可认定它是讲者心目中最重要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说了多次的信息,不仅是登山宝训的中心信息,更是耶稣伦理教训的中心思想,祂的许多教导都是围绕这个思想而做的。

登山宝训的起首是八福,耶稣提到获得上帝赐福的人的八种属灵性格。八福的第五福是:「怜悯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五7)一个怜悯身边的人的人是蒙福的,因为上帝会因应他们的怜悯作为,而照样怜悯他们。我们对人如何,便影响上帝如何对待我们。

第六章记述了主祷文有关人的祈求部分,紧接在求日用饮食之后的,是「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六12)。必须指出,这个祈求其实是相当具挑战性的:我们求上帝赦免我们的罪,正如我们业已赦免了得罪我们的人。「如同我们…」,换言之,我们赦免别人的罪在先,祈求上帝赦免我们的罪在后。要是我们从未赦免别人的罪,那这个祈求便无处说起。更严重的是,我们若不经意地背诵这句话,便仿佛在提醒上帝:既然我们不曾赦免别人的罪,那祢也用不着赦免我们的罪了。这个祈祷肯定是自找麻烦。

在教导了主祷文以后,耶稣基督为此作了两句话的总结(六14~15),这两句的总结重复了12节的教导,却是更为详尽的说明。

然后来到第七章。在1至5节,耶稣提醒我们,我们若是批评、指摘、控告、判定别人,便得有心理准备,上帝会依据相同的标准来批评和指摘我们。我们量度别人的准绳,亦将是上帝量度我们的准绳。祂以比喻说,我们看见身旁的人眼中有刺,就是看到他们有某个错误或缺点,便得同时知道,在上帝眼中,我们同样有错误和缺点;并且上帝看到我们的错误,必然大于我们看到别人的错误。所以,除非我们先除掉自己身上的重大错误,否则便没资格批评别人较为小的错误。

七6的比喻跟全章的上下文是密切相关的,容后才说。第7至11节,耶稣指出,作为人间的父母,我们会将好东西给我们的儿女,何况是在天上的父亲,岂不更把好东西给属祂的儿女?换言之,上帝对待我们的态度,一如我们对待儿女的态度。所以在12节,耶稣总结这个段落的教训,说: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一如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上帝对待我们的态度,一如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耶稣强调这个原则,乃是整本旧约的教导精髓所在。

我们怜恤别人,上帝怜恤我们;我们免人的债,上帝免我们的债;我们饶恕别人,上帝饶恕我们;我们若不饶恕人,上帝不饶恕我们;我们论断人,上帝论断我们;我们用甚么量器量度人,上帝用甚么量器量度我们;我们善待自己的儿女,上帝善待祂的儿女。我们期待获得怎样的对待,便得用相同的方法对待别人。

从八福到主祷文,再到第七章的多番论说,可以清楚看到,登山宝训的中心信息,也就是耶稣基督伦理教训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对待人的态度,影响上帝对待我们的态度。

反省应用:请再三确认,你明白耶稣的道理:「我们如何待人,便影响上帝如何待我们」吗?